劍葉鐵角蕨(原變型)

劍葉鐵角蕨(原變型)

鐵角蕨,植株高15-30厘米,葉簇生,單葉。為鐵角蕨科植物劍葉鐵角蕨的全草。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劍葉鐵角蕨(原變型)
種拉丁名:AspleniumensiformeWall.exHook.etGrev.f.ensiforme
科中文名:鐵角蕨科
科拉丁名:Aspleniaceae
屬中文名:鐵角蕨屬
屬拉丁名:Asplenium
中國植物志:4(2):021

植物形態

植株高25-45(-6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粗約4-5毫米,黑色,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5-6(-8)毫米,基部寬約1毫米,厚膜質,黑色,有光澤,全緣或有稀疏的小齒牙。單葉,簇生;葉柄長5-8(-15)厘米,粗2-2.5(-4)毫米,禾稈色,基部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逐漸稀疏;葉片披針形,長18-25(-50)厘米,中部寬1.5-2(-4)厘米,兩邊近平行,長漸尖頭,基部緩下延呈狹翅,全緣,乾後略反卷。主脈明顯,粗壯,禾稈色,下面顯著地圓形隆起,上面近圓形,有淺縱溝,小脈兩面均不明顯,極斜向上,二叉,勁直,不達葉邊。葉革質,乾後黃綠色或淡棕色,上面光滑,下面疏被棕色的星芒狀小鱗片,老時逐漸脫落而漸變光滑。孢子囊群線形,長0.8-2(-4)厘米,棕色,極斜向上,通直,自主脈向外行,達葉片寬的2/3-3/4,彼此相距2-3(-4)毫米,生於上側小脈;囊群蓋線形,淡黃棕色或淡棕綠色,後變褐色,紙質,全緣,開向主脈,宿存。染色體2n=72,144。
劍葉鐵角蕨(原變型)劍葉鐵角蕨(原變型)

產地生境

廣布於台灣江西(廬山、宜春、尋烏)、湖南南部(莽山)、廣東(曲江、英德、信宜、羅浮山、珠江口沿海島嶼)、廣西(大新、田林、融水、龍勝、興安、融縣、那坡、瑤山、大青山、大苗山)、四川西南部(洪雅)、貴州(凱里、印江、雷公山)、雲南、(麻栗坡、屏邊、金平、西疇、蒙自、景東、貢山、祿勸、大姚、曇華山、怒江上游)、西藏(定結、聶拉木)。生密林下岩石上或樹幹上,海拔840-2800米。印度北部、尼泊爾、錫金、不丹、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及日本南部(九州)均有分布。模式標本產地:尼泊爾

鐵角蕨科植物

鐵角蕨科多為中型或小型的石生或附生(少有土生)草本植物,有時為攀援。根狀莖橫走、臥生或直立,被具透明粗篩孔的褐色或深棕色的披針形小鱗片,無毛,有網狀中柱。約有10屬,700餘種,廣布於世界各地,主產熱帶。中國現有8屬,131種,分布全國各地,以南部和西南部為其分布中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