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池街道

劍池街道

劍池街道位於亞熱帶氣候區。其特徵是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冬不嚴寒、夏無酷暑、春早夏長、溫暖濕潤。

基本信息

一、概況

(一)地理位置

:劍池街道位於龍泉市區南部、龍泉溪南岸。東與塔石鄉毗鄰,南與蘭巨鄉接壤,西、北與西街、龍淵街道隔溪相望。麗龍高速公路和53省道、54省道穿境而過,境內松溪弄互通及後沙路、劍川大道連線線分別是市區通往高速公路、53省道唯一的重要通道。劍池街道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是市區重點項目建設的主戰場,市區優先集聚發展的重要平台,是我市工業經濟集聚發展的重要基地。劍池街道區域面積37.5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39個自然村),99個村民小組,3個社區居委會,92個居民小組;轄區內有21個市屬部門(單位),有耕地面積589.1公頃,山林面積2198.3公頃,總人口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005人,其中有灘坑移民行政村1個,灘坑移民912人。

(二)氣候水文

:劍池街道位於亞熱帶氣候區。其特徵是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冬不嚴寒、夏無酷暑、春早夏長、溫暖濕潤。海拔高度198.4米,全年平均氣溫17.6,7月平均氣溫27.8,極端最高氣溫40.7,1月平均氣溫6.4,極端最低氣溫-8.5。全年蒸發量1418.6毫米,全年降水量1658.3毫米,全年日照時數1823.8小時,年無霜期263天。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龍捲風和冰雹。
著名的甌江上游(龍泉溪)流經轄區內的宏陽村、宏山村南秦村、水南村、曾家村、武潭村、石退村。轄區內有山塘、水庫5處,其中天堂山水庫、松溪弄水庫已通過改造,並成為市民休閒旅遊景點之一。

三)自然資源:

主要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林地面積占總面積69.35%,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26.15%,筍竹兩用林資源比較豐富。

(四)文化民情

:劍池街道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宋末三遷太學博士季陵(橫山人,現名“宏山”)、吳越農師季大蘊、宋禮部侍郎季南壽等名人即出於此。境區古蹟名山豐富:建於明崇禎初年(1630年)的稽聖潭塔坐落在城東隅李字山腳,塔高23.8米,為龍泉市標誌性古建築;位於城南劍池湖,系歐治子鑄劍遺址,現尚有一井(古名“七星井”)和歐治將軍廟,列為龍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浙大龍泉分校芳野曾家大屋,內設浙大校史館,為龍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區“三山”之一­——棋盤山,環境優美、是市民娛樂休閒的好去處。
 

 1、名勝古蹟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位於芳野村。芳野原名坊下,是因當地有葉姓孝節片牌坊而得名。“七七”蘆溝橋事變後,浙江大學內遷,總校設貴州遵義,並於1939年6月在龍泉開辦分校,校址選在坊下。分校主任鄭曉滄教授是海寧人,海寧語音中“坊下”和“芳野”同音,而鄭先生又頗具雅興,“坊下”就自然改名“芳野”了,並沿用至今。浙大分校舊址芳野曾家大屋座南朝北,共二進七開間,門樓歐洲風格,內廳土林結構,中西合璧。一進為二層,二進為三層,天進兩側有廂房,還有後花園,占地面積約3畝,是該村紳士曾水清在民國十年(1921)所建,故稱“曾家大屋”,浙大龍泉分校在此頭尾辦學7年,招生七屆,約1000人,曾哺育一大批國內外知名教授、科學家,1945年11月遷回杭州。1991年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內設浙大校史陳列室和龍泉歷代名人陳列室。
稽聖潭塔 在市區東隅1.5公里蓮山上。明代天啟與崇禎之際(1627—1629)建成。塔為樓閣式建築,土磚結構實體,塔身六面七層,每層作稜角牙子疊澀檐。從第二層起,每面有壁龕,計36個,塔剎呈寶傘形。基層每邊寬3.2米,一層邊寬2.2米,高23.8米。1957年,縣人民政府進行修繕。“文化大革命”初起掃“四舊”時,塔身部分遭破壞,龍泉中學部分師生聞訊,泅水過溪,晝夜保護,塔得以保存。1979年,縣文管會進行修葺加固。1981年7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池湖遺址和歐治子將軍廟文物保護單位,劍池湖位於城南秦溪山邊。古時,山南側有七井,如北極星形分布,井水甘冽,鑄劍先師歐治子在此汲水淬劍,能增強剛度,不易生鏽。當第一對雌雄劍製成時,忽然化為一道金光射向天空,傾刻又變為一龍一鳳翱遊雲際。後人為了不忘歐治子鑄劍的功績,在所產之劍上均刻上七星和龍鳳圖案。如今七井尚存一口,井上古松已不復見。井南有一亭,稱“劍池閣”,飛檐桃角,雕樑畫棟,文革初期被毀,1989年修復。在此對面北側建有“歐治子將軍廟”,以紀念這位天下第一劍——龍泉劍的創造者,可供遊人瞻仰參觀。
棋盤山,在水南村東,上有枰石,狀如削成,稱為“棋盤石”。石級依山而上,山頂有伴雲庵及廟宇亭閣。廟中有“ 公婆殿”,廟旁有“公婆岩”。四周茂林修竹,清靜幽雅。舊時,每逢三月三踏春節,男女老少,尤以年輕夫妻聯袂登山,謁“公婆岩”祈夫妻和睦偕老。
天堂山寺,位於劍池街道天堂山水庫的南首,明為庵,清擴庵為寺。全寺深藏於林屏之中,以幽靜稱絕。遊人到達天堂山莊,乘筏橫渡水庫,即達南岩平坡,但不見寺院蹤影,只見一片鬱鬱蔥蔥的古林木。順路牌指引,經游步道環繞而上,行不多時,猛有鏡閃耀,才知天堂山寺就在眼前,真有“絕磴凌雲嵌佛龕,捫天柱笏恣豪探”之感。

2、民情民俗

(1)端午節賽龍舟習俗。“北人賽馬,南人競渡”,從宋代開始,龍泉龍淵鎮就有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並相延至今,成一方賽事龍舟節了。龍舟一般長16.5—17.8米,龍頭長0.9米,選用杉木全材製造。它的裝飾很特別,很華貴,龍頭、龍身用樟木精雕,舟身刻畫鱗甲圖案,中間架布蓬,蓬內有樂手指揮,鑼鼓、絲弦、管樂伴奏。舟內設16個檔位,32名選手,穿一色背心各持一槳。五月初一下水,初五端午節正式竟渡。叄賽龍舟以劍池街道水南村、南秦村、六村為主,以鵝黃、黑、藍、紅、白、金黃、蘋果綠、茄紫、灰白為龍鱗標誌,分別歸屬九個行政村的九個神廟(社)。其時觀眾雲集,水上岸上一片歡騰,可謂萬人空巷,熱鬧非凡。1995年,原龍淵鎮(現劍池街道、龍淵街道、西街街道)龍舟應邀參加西湖國際遊船節表演;1997年又赴杭州參加了“全國龍舟邀請賽”。
2)龍泉民歌:龍泉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勞動生息。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置龍泉縣,迄今已有1247年的歷史。龍泉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民歌就是這塊文化瑰寶里的有機組成部分。民歌對人們思想情操的陶治和文化藝術的傳播,起著潤物無聲的作用,可以說是無價之寶。兒童在生活中,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相互接觸中,為人處事中,唱出了各種形式的民歌,並且在每年元宵節之前,或是村廟等慶典活動時,農村的民間就會自發組織起絲竹東隊和演唱隊挨家挨戶或到廟宇慶典地進行演唱,所到之處,民眾會自覺地擺上茶果熱情招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傳統文化。劍池街道水南社區李文老師是我市蒐集整理民歌最多的民間老藝人。
3、人物:陳序恆(1937——1993)劍池街道宏山村人,一生務農。曾任生產隊長,大隊農科隊長、副村長、村經濟合作社副主任,縣第九屆人民代表,市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畢生熱心從事水稻新品種科學試驗與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農業科技人員合作,於1987年研究成功水稻地膜打洞平鋪育秧技術;1985—1991年,引進推廣HA—7、四喜粘、89A華聯號等高產優質良種;1992年帶頭採用旱育秧與“三高一穩”技術,創早稻畝產709.1公斤紀錄。自1985—1990年共向國家投售商品糧63.6噸,為全市種糧大戶之一,1985年評為浙江省勞動模範,1987年評為省糧食生產優秀專業戶,1989年評為全國科技致富能手,1990年晉升為高級農民技師。1993年6月30日病逝。
季大蘊,唐昭宗三年(公元891年),世居龍泉宏山,擅長種植農桑茶。吳越王封他為農師。季大蘊是龍泉季姓六世祖,兄弟七人;長為大公、次為晉公、三是大蘊、四為蔣公、五為霸公、六為魯公、七為說公。七兄弟中有一人在朝廷為文官;有五人為朝庭武官。僅大蘊一人務農。
毛正聰,男,1940年10月,龍泉人,漢族,國小,職稱和職務:高工所長,高級工藝美術大師;企業名稱:正聰青瓷研究所;主要作品:工藝美術精品、粉青、梅子青、官缸鐵胎系列作品;獲獎作品:作國陶瓷評比一等獎、中國民間藝展金獎等。
毛松林,男,1938年4月,湖南人,漢族,大學本科,職稱和職務:高級工藝美術師,總工藝師;企業名稱:龍泉松林瓷莊;主要作品:金魚45頭西餐具、1.32米迎春大花瓶等。研究成果:1992年榮獲浙江省優秀科技諮詢項目三等獎等。
張紹斌,男,1957年,龍泉人,漢族,自學,職稱和職務: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企業名稱:弘遠瓷藝工作室;主要作品:雞心碗、青天斗笠、一壺春色等;獲獎作品:金絲鐵線雞心碗獲第六屆全國陶瓷評比一等獎等。
徐定昌,男,1955年11月,平陽人,漢族,高中,職稱和職務:工藝美術師、廠長;企業名稱:龍泉市振昌青瓷廠;主要作品:粉青執邊洗、梅子青蓮辯洗、雲鶴梅花瓶等;獲獎作品:2005年追求作品獲中國國際民間手工藝評比金獎、2005年粉青5頭文具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獎會金獎。
陳顯林,男,1964年6月,龍泉人,漢族,中專,職稱和職務:總計師;企業名稱:龍泉中藝瓷廠;主要作品:山花大蘭漫、舊雁、壺等。獲將作品:山口花插系列獲浙江省一等獎等。
盧偉孫,男,1962年10月,永康人,漢族,技校,職稱和職務:高級工藝美術師;企業名稱:龍泉子蘆瓷坊;主要作品:《冬的思緒》、《天與地》、《梅子青采由金絲紋片瓶》;獲獎作品:2005年《鳥語花香》第五屆國際民間手工藝展金獎,2006年《天池》第六屆國際民間手工藝展金獎等。
葉小青,男,1964年2月,龍泉人,漢族,高中,職稱:浙江省工藝美大師;企業名稱:龍泉青瓷冰裂紋研究所;主要作品:哥窯珍品“冰裂紋”系列產品、梅子青、粉青瓷等;獲獎作品:冰裂折邊洗獲第三屆浙江省工藝美術大賽金獎等。
陳阿金,男,1954年,永嘉人,漢族,大專,職稱和職務:高級工藝美術師、廠長;企業名稱:阿記阿金劍鋪;主要作品:秦王劍、玄天劍、雙手劍等;獲獎作品:2004年“百壽百福劍”獲第二屆浙江省工藝美術精品獎、2005年“百壽百福劍”在浙江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中獲天工獎等。
張葉勝,男,1968年11月,龍泉人,漢,大專在讀,職稱和職務:浙江工藝美術大師,總經理;企業名稱:浙江省龍泉市寶劍廠有限公司;主要作品:龍之劍、工布劍、秦之劍、訪古《龍泉寶劍》等;獲獎作品:2005年獲“2005年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2005年獲公眾最喜愛的中華老字號品牌獎。

二、建置沿革

(一)歷史沿革

:龍泉縣城(市區)位於市境中部,歷史悠久。據城東北隅的牛門崗古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證明,新石器時代,龍泉土地上就有人類活動。距今約三四千年前(夏、商朝)即有山區部落,晉、唐時期開始形成集鎮,稱黃鶴鎮,因鎮北之黃鶴嶺而得名。唐乾元二年(759)建縣後,始為縣治地,迄今未變。宋、元、明為鄉都制。明初,龍泉古城分東南西北4隅,轄12圖,清承明制。民國3年(1914)設城區,22年分設8個鎮,27年設定中正、東升、西平、河南鎮,29年(1940)改設東升、西新鎮,35年(1946)改名為中正鎮。1949年5月13日龍泉解放後改為昇平鎮,1953年更名為城關鎮,1961年為城關鎮公社,1984年改名為龍淵鎮。1992年鄉鎮“撤、擴、並”,將原城郊區的宏山、白雲、新民、大沙、鳳鳴5個鄉劃入鎮轄區。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2002年2月9日,省政府《關於龍泉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撤銷龍淵鎮建制,行政區域改由龍泉市政府直轄,設立龍淵、西街、劍池3個街道辦事處,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

(二)行政村和人口分布

:全街道轄19個行政村,39個自然村,99個村民小組。有南秦、水南、南大洋三個社區居委會。常住在冊人口7394戶,24410人;其中農業人口3422戶,12005人,社區3972戶,12405人,其中畲族行政村1個,畲族總人口295人。

三、經濟發展情況

二次創業以來,劍池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全面貫徹實施龍泉市委、市政府“生態立市、工業強市、旅遊興市”發展戰略,帶領全街道人民,緊緊圍繞“最佳化集聚環境,提升發展實力,再創劍池新局面”的戰略目標,堅持以“強班子、抓隊伍、樹形象;強服務、抓穩定,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劍池街道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有了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05年,全街道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11億元,比上年增長16.29%,其中工業總產值5.85億元,比上年增長16.29%;農業總產值0.255億元,比上年增長5.66%,農民人均純收入4237元,比上年增加254元。2005年街道財政總收入452萬元,總支出448萬元,實現當年財政收支平衡目標。2005年度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從2004年的黃牌警告鄉鎮一躍成為全市第七名,並獲思想宣傳工作先進單位、招商引資工作先進單位、平安街道等榮譽稱號

(一)農業經濟

:2005年,劍池街道實現農業總產值2554萬元,比上年增長5.66%;農民人均純收入4237元,比上年增加222元。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亮點紛呈。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天和食品有限公司天和泉乾、鮮香菇產品被評為浙江省名牌產品,實現年產值6159萬元。省級骨幹農業企業浙江納富特科技有限公司,今年被列為全國鄉鎮企業創名牌重點企業,公司納富特御丹降芝益肝膠囊被評為浙江省重點高新技術產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浙江聚珍園食品有限公司的蘿蔔絲、木槿花產品被評為禾藝品牌,年產值突破1000萬元。通過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街道湧現了武潭蔬菜、茶坦優質米、宏山草莓等一批農業特色品牌。

二)工業經濟

:近年來,劍池街道的工業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為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街道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在國家對土地市場和開發區清理整頓的背景下,街道大力推動大沙五金汽配園區和青瓷寶劍園區的發展,園區主營五金汽配、木製太陽傘、竹木製品玩具、綠色食品及旅遊工藝品,產業投向、進展情況與我市經濟發展同步。為五金汽配產業和木製太陽傘產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增強企業的經濟競爭力,促使企業不斷發展狀大,為龍泉建設產業群落、培育塊狀經濟,發揮集聚優勢。
五金汽配科技園區:2005年地處劍池街道五金汽配園區一期工程的完成,將街道納入了市工業重點鄉鎮的行列。這兩年來,街道加強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最佳化園(區)環境,吸引了眾多企業入駐園區。(園區規劃用地總面積42.7公頃。共安排45家企業入園,31家企業進行投產,2005年 實現工業產值1.5億元,創稅1500多萬元。其中500萬元的規模企業有13家,出現了“新興”、“三田”、“蘭通”等一大批上規模上檔次的企業。在汽車行業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下,街道下大決心支持五金汽配產業的發展,使五金汽配產業成為街道支柱產業和我市的拳頭產業。五金汽配工業園區是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推動工業化進程的有效載體。通過幾年的努力,該工業園區在推動產業升級、加快產業集聚、提高企業競爭力和規模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園區的建設,在促進產業集聚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發展的空間。隨著麗龍高速公路竣工時間的接近,街道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產業集聚,促使工業經濟快速發展。
青瓷寶劍園區:龍泉因劍而出名,憑瓷而生輝。青瓷、寶劍千年的歷史都凝聚在一個劍瓷園區上。青瓷寶劍園區是集生產、銷售、科研及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園區。該園區規劃建設面積188畝,計畫總投資1.0355億元,自2000年6月開工以來截至2002年9月底,已累計完成投資1.0272億元。二期工程征地74畝,安排企業87家,現已全面開工建設,2005年實現工業產值1億元,創稅900多萬元。園區管委會投資200萬元完成了一期範圍的道路、水、電及市政管道的建設。這些舉措大大提高了青瓷、寶劍的知名度。不少深懷絕技的工人自己辦起了廠,一批機制靈活、管理科學的企業湧現了出來,打開了青瓷寶劍的銷售市場。寶劍品種由原來單一的劍、刀發展到劍、刀、槍、戟、鉤等18般兵器,而且還根據國際市場的需要,生產出西洋劍、西洋刀等,品種共達30多個。
浙江國鏡藥業有限公司:創建1969年,是一家擁有十個劑型,60個國藥準字號產品,以大輸液為中心,多品種全面發展的中西藥綜合性製藥企業。公司現擁有總資產1.198億元,占地9.6平方米,年銷售額上億元,現有職工310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占員工總數30%以上。公司以大輸液系列產品為中心,不斷開發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雄厚的技術力量為公司培育了一批優勢品種,優質的質量和服務保證國鏡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覆蓋率,產品遠銷全國20多個省、市、區。公司擁有規範高效的質量保證體系,公司的大容量注射劑車間、小容量注射車間、中藥提取車間、頭孢類固體製劑車間通過國家GMP認證。高起點、高要求、超常規的發展戰略,使國鏡藥業搶占藥業市場的制高點,構築新的發展優勢和後勁,創造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動力、蒸蒸日上的現代化企業。
浙江天和食品有限公司:為國家扶貧龍頭企業,全國大中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全國供銷社重點龍頭企業,省級骨幹農業龍頭企業和省農業科技企業,中國銀行AAA級信用企業,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副理事單位。公司“天和泉”香菇為浙江省名牌產品。公司占地面積37000平方米,固定資產3500萬元,生產車間16000平方米,乾鮮冷庫4000平方米,公司主要加工乾香菇、鮮香菇、水洗黑木西耳、毛木耳、保鮮蔬菜等農副產品。擁有自主進出口經營權,是目前浙江生產乾鮮香菇規模最大、集生產基地、保鮮加工、乾香菇深加工,自營進出品的產、工、貿一條龍企業。另外公司專設經營杏鮑菇、姬松茸、袖珍菇、灰樹花、松茸、靈芝及野山珍菌類產品的部門。公司已建成新工廠投資2500萬元,為浙江省麗水市一流花園式綠色食品加工廠。公司下轄四個加工廠:鮮菇加工廠、乾香菇精品加工廠、再生菇絲加工廠、水洗黑木耳加工廠;並有多個香菇培育基地和2000戶“公司+農戶”訂單標準化無公害香菇生產基地。“天和泉”產品實行基地化管理,香菇通過綠色產品有機認證,並成為首家經國家質量監督總局批准、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的香菇產品,並獲得浙江省農博會金獎,通過IS09000質量體系認證。
浙江商訊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通信電纜及綜合布線產品製造商,創建於1997年5月,總部坐落在浙江商訊科技工業園內,企業占地面積達6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23000平方米。公司分別於2004年、2005年收購了較大的農戶通信線生產企業——福建省泉州市冠達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建榕通信電纜有限公司。公司註冊資金達5060萬元。通過IS0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美國UL產品安全認證以及“泰樂產品認證”,產品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國際、國內及部頒標準,公司相繼被認定為“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浙江省科技中小型企業”、“浙江省名優科技產品”稱號,歷年來被認定為浙江省電話線的定點生產企業。

(三)第三產業

:劍池街道地處市中心,地理位置優越,幾年來,街道利用這一特點,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以商貿活街,促進各項事業發展。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基礎設施的改善,促進了交通業、運輸業、旅館業、餐飲業、商品銷售等第三產業的發展。2005年底從事第三產業的有2128家,從業人員4336人,產值3015萬元。

四)一方特產

:劍池街道土地肥沃,酸鹼適中,氣溫濕潤,陽光充足,特產豐富。主要有:①享譽海內外的龍泉青瓷、寶劍;②宏山村140多畝草莓;③武潭、和壟、石退等三村千畝大棚和山地蔬菜;④茶坦村500畝優質絲苗米;⑤曾家柑桔、黑李等乾水果;⑥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天和食品有限公司天和牌乾鮮香菇產品;⑦省級骨幹農業企業浙江納富特科技有限公司納富特御丹降芝益肝膠囊;⑧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浙江聚珍園食品有限公司的蘿蔔絲、木槿花產品。

五)社會發展狀況:

1

、文教衛生

①文化教育
水南國小: 水南國小創辦於1909年(宣統元年),已有95年的歷史。創辦初名為“官立城南初等學堂”,後多次易名。1984年起稱“龍淵鎮水南國小”,是一所歷經滄桑的學校。1996年,水南國小迎來了發展的新契機。由於城建規劃的需要,學校將進行整體搬遷。在龍泉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及龍淵鎮黨委、政府的關心下,在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學校的整體搬遷工作得以順利進行。1999年,水南國小新教學大樓落成,2000年,水南國小在新世紀順利遷入新校。2003年8月,綜合大樓竣工投入使用。新校園占地面積:21015平方米,建築面積:7739平方米,學校現有31個班級,學生1400餘名。教職工總數:82人,其中高級教師:30人,本科學歷:14人,專科學歷:51人;擁有麗水市學科帶頭人:2人,龍泉市第三屆名師:2人。學校堅持“文明、勤奮、求實、創新”的校訓,堅持“打實基礎、減輕負擔、面向全體、提高素質”的教學指導思想,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教學成果顯著突出。學校被評為浙江省示範國小、麗水市示範性國小,麗水市創建安全校園先進單位,浙江省雛鷹紅旗大隊等,並連續數年獲得龍泉市學校目標管理考核評估一等學校。
南秦國小:南秦國小坐落在享譽古今的古劍池湖畔, 占地5795平方米,校舍5526平方米,現有25個教學班,1264名學生。學校被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省級“衛生先進單位”、麗水市“平安校園”、麗水市教研先進單位、龍泉市“一等學校”。學校現有教師72人,其中國小高級教師32人;本科學歷12人,專科學歷45人,本科在讀18人;35歲以下青年教師42人 ;地級骨幹校長1人,省優秀教師1人,地級學科帶頭人1人,地級明星教師1人,地、市級優秀教師24人,省級骨幹教師培養人選2人,地、市級骨幹教師培養人選13人、教壇新秀32人。學校建立了計算機區域網路、程控電話網、廣播系統、雙向閉路電視系統、電子防盜系統、計算機網站,擁有多功能階梯教室、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音樂室、舞蹈室、演播室等十三個專用教室。近兩年研究成果獲獎14項,論文獲獎142篇,承擔市級以上課題研究24項。學校秉承“創建發奮向上的校園環境,營造和諧發展的兒童樂園,為每一個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思想,以打造“校風純正、師資卓越、特色鮮明、質量一流”的精品名校為目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近兩年學生在國家、省、市獲獎401人次,其中英語劇《狐狸吃葡萄》、課本劇《樹上的魚》均獲國家級二等獎,遊戲《閃爍的童心》獲省級二等獎,少年警察學校也成了麗水市的視窗學校。如今的南秦國小形成了融洽、和諧、進取、輕鬆愉悅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宛如一個有機結合、互動發展的多面體,每一面仿佛都是一幅美妙的畫卷。
宏山國小:宏山國小地處劍池街道宏山村,學校占地面積5800平方米,建築面積690(其中,教學用房320平方米,教師辦公用房60平方米)。現有在職教師16人(其中本科畢業2人,在職本進修2人,專科畢業6人,中專畢業6人教師學歷100%達標。)內退2人。現有在校生188人,6個教學班,1個學前教育班,學前兒童22人。
大沙國小:大沙中心國小位於縣城東南近郊,龍泉溪的南岸,距縣城3公里的翁仁村。學校占地面積7.3畝,校舍建築面積829平方米。目前正投資1008萬元動工新建一幢1002平方米的綜合樓。學校現有1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近492人(其中幼兒班一個,幼兒50人),教職工31人, 77 %的教師達到專科學歷(其中有7位教師本科在讀),48%的教師具有中職稱。近幾年來,在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學校領導班子帶領全校教職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揚“團結實幹、爭創一流”的拼搏精神,秉承“說道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的工作理念。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下真功夫,下實功夫,下苦功夫,狠抓校風校紀,上下一致,齊心協力,教育教學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學校近年來先後獲得“一等學校”兩次,上學年被市教育局評為“優勝學校”。近年來尤其在教學質量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005學年我校一到六年級語文、數學、科學(常識)、英語各科市教育局組織的質量抽查考試成績名列類學校前茅,2004年市教育局組織的數學興趣特長競賽中五、六年級均分別獲團體獎。今年5月份龍泉市首屆“全球通杯”卡拉OK歌手大賽,我校選送的鄭璐、曾夢如和季雨彬三位同學2個節目分別獲的少年組第一、二名,鄭璐同學獲得全市少年組最佳歌手;三位同學都被選拔參加了浙江省第五屆少兒歌曲大獎賽,並獲得省二等獎和三等獎的好成績;在今年6月份市教育局舉辦的藝術節上我校又獲得鄉鎮組一等獎。城區中國小第四屆興趣特長運動會上鄭璐同學的獨唱又獲得(國小組)第一名的好成績。
②衛生
紅十字醫院:龍泉市紅十字醫院成立於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共有職工人數93人;註冊執業醫師30人;主管藥師1人、藥劑師2人、藥劑士3人、主管檢驗師1人、檢驗師2人;放射技士2人、註冊主管護師4人、護師5人、護士2人。內設內科、骨科手術、普外科手術、產科手術、麻醉科(我市率先開展無痛人流和無痛結腸鏡檢查等)、檢驗科、B超(腹部在我市享有盛譽)。擁有美國飛利浦新4000四維彩超、美國GE黑白B超、美國AG—II全自動生化分析議、美國BT—2100全自動血球計數儀、全自動血液流變分析儀、德國萊邦血凝分析儀、電解質分析儀、11項尿液分析儀等先進的醫療設備。
大沙衛生院:大沙衛生院創建於1969年,占地150平方米,為公立非營利性差額撥款事業單位,擔負10個行政村,28個自然村及金沙新區的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畫生育技術指導等六位一體的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衛生院有工作人員9人,其中註冊國家執業醫師7人,執業護士1人,龍泉市名醫1人,後勤服務人員1人。衛技人員中具本科學歷1人,大專學歷4人,中專學歷3人。幾年內年輕醫師先後被送到省、市級醫院進修學習,熟練掌握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近年來衛生院在省及國家級醫學刊物上發表論文5篇。年門診量約3萬人次,收入50餘萬元。
龍泉謝氏骨傷醫院:謝氏祖傳骨傷科醫院由傷科名醫謝漢定創始,至今已百餘年歷史。該院治療骨傷、關節脫位、骨折等具有百年的悠久歷史,並與中西醫結合、內固定、關節置換等手術。內設500MA程控X光機200MAX光機,床邊X光機、B超、心電圖、心電監護儀、多功能麻醉機、自動生化分析儀、尿分析儀、救護車等先進醫療設備。現有醫護人員50多人。
2、人民生活:街道人均純收入逐年攀升,2004年為4015元,2005年 4237 元,街道已步入了小康街道的行列。90%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電風扇、彩電、冰櫃已成為農戶家中必備的電器,機車、電動車已成為代步工具。為了使交通不便的邊遠村實現下山脫貧,南大洋下山脫貧小區完成政策處理工作。2005年經上級批准,落實了立新下山脫貧小區、吳處麻寮自然村下山脫貧小區,目前工程正在建設中。
3、社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社區工作地位日益突顯。街道共有南秦、水南、南大洋三個社區。社區幹部以居民滿意為工作目標,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和開拓探索,在各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廣大居民的信賴,“有事找社區”已成為民眾的共識。
南秦社區:2002年9月掛牌成立,東至公園路,南到林場山,西接環城西路,北沿龍泉溪,轄區面積0.85平方公里,有住戶2624戶,總人口7545人,3個共建單位。四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先後被浙江省委組織部評為“城市黨建工作示範社區”;被浙江省民政局授予“浙江省示範社區居民委員會”;被麗水市文明辦評為“文明社區”;被麗水市環保局批准為“綠色社區”;被龍泉市委評為“優秀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南秦社區的工作特點是:以黨建為龍頭,以黨建促服務,用服務來檢驗黨建。社區支部黨員130名,2004年11月升格為黨總支,下設四個黨支部,社區黨總支緊緊圍繞“為民、安民、樂民、便民”為理念。從細微處體現黨支部的“先進性”,做社區居民的貼心人,受到小區居民的交口稱讚。
水南社區:坐落在龍泉溪以南,東達大沙工業園區,南至龍泉中等職業學校,西以公園路為界,北沿龍泉溪。社區內總戶數3729戶11570人:其中居民1999戶6610人,農業戶口505戶1525人,暫住人口1245戶3435人。水南社區轄區內有14個共建單位,分別是水利局、計畫生育局、郵政局、中等職業學校、龍三中、水南國小、劍池工商所、稽徵所、信用聯社、城郊供銷社、市長運公司、水文站、紅十字醫院、石油公司。
社區自2003年成立以來,一直本著為民服務的宗旨,開展了許多工作,在麗水市率先成立了“社區困難救助中心”,為社區內的弱勢群體服務;在龍泉市11個社區中率先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並與社區謝氏骨傷醫院聯合推出社區老年人醫療優待證,社區老年人享受體檢、就診等多項優惠。社區還舉辦了桌球賽、社區廣場文藝,豐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
大洋社區:2002年11月成立,地處龍泉市西南面,東至環城西路,南至林場山,西至自來水二廠,北至龍泉溪。有轄區單位三個,龍泉市青瓷寶劍園區座落其中。轄區內有住戶數1148戶,居住人口2847人,其中有老年人口319人。這幾年南大洋社區黨支部和居委會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劍池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民政部門的關心指導、在各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配合下,充分發揚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發揮社區幹部“孺子牛”精神,以保障居民民眾基本生活權益為基本任務,充分發揮社區工作調節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職能作用,積極引導社區居民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管理意識,努力整合社區資源,結合南大洋社區老年人和下崗職工偏多的實際情況,社區以建立和諧社區為中心、以老齡工作為龍頭、以再就業工作為重
點開展社區工作。四年來南大洋社區在各共建單位及居民和社區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的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六)基礎設施建設
1、電力通訊建設:全面完成農電網改造,實現城鄉同網同價。全街道現有9個村通有線電視,17個村通郵,17個行政村開通程控電話。
2、交通建設:劍池街道交通區位優勢十分明顯,為三縱三橫高速網路,三縱:即麗龍高速公路、53省道、54省道;三橫:即劍川大道、後沙路和公園路。麗龍高速公路和53、54省道穿境而過,境內松溪弄互通及後沙路、劍川大道連線線分別是市區通往高速公路、53省道唯一的重要通道。全街道有13個行政村通省(縣)道;2個行政村通康莊工程;4個行政村通簡易公路(機耕路)。
(七)黨組織情況:全街道有4個黨總支部,40個黨支部,共有黨員842人(其中女黨員178人),入黨積極分子117人,村級後備幹部57人。
(八)2002年5月至2005年12月劍池街道黨組織
歷任黨委主要負責人:
夏 勤 (女 2002.5至2002.10)
季雲飛 (男 2003.10至2005.6)
葉偉玲 (男 2005.6至2007.4)
朱道偉(男 2007.5至今)
歷任政府主要負責人:
何登新 (男 2002.5至2003.7)
張元漢 (男 2003.7至2005.6)
朱道偉 (男 2005.6至2007.4)
季文峰 (男 2007.5至今)
(九)主要榮譽與獎勵 (2003年至2006年)
2003年,龍泉市婚育新風進萬家文藝調演三等獎 (市委、市計生局等)
2004年1月,市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2001至2003年度)先進集體(市委、市政府)
2004年2月,小康鎮(麗水市委、市政府)
2004年2月,2003年度示範鄉鎮(街道)工會(市總工會)
2004年3月,基層武裝部規範化建設先進單位(麗水市政府、軍分區)
2005年1月,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先進組織(麗水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
2005年2月,平安街道(市委、市政府)
2005年3月,2004年度人口與計畫生育進步獎(市政府)
2005年4月,2004年度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市政府)
2005年9月,浙江省第一次經濟普查先進集體(省第一次經濟普查領導小組)
2005年12月,2005年度市級先進團委(共青團麗水市委)
2006年2月,2005年度全市紀檢監察工作先進集體(市紀委、市監察局)
2006年2月,2005年度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單位(市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