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石窯

劍川石窯

劍川石寶山位於劍川縣城西南25公里處,因山上的紅砂石成龜背狀裂紋,如獅似象像鍾,得石寶之名。

簡介

劍川石窯劍川石窯
劍川石寶山位於劍川縣城西南25公里處,因山上的紅砂石成龜背狀裂紋,如獅似象像鍾,得石寶之名。
山中開鑿於唐宋年間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譽,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藝術瑰寶有:17個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內容獨特、地方民族色彩濃郁的石窟。這些石窟分布在石寶山的石鐘寺、獅子關沙登箐3處,綿延六七公里的地帶,約造像140軀。

特點

石窟所選細奴邏、閣邏鳳、異牟尋三代南詔國主,是三個極有代表性的人物。透過這些形象,反映了南詔一代歷史。它既是南詔藝術珍品,也是富貴的民族史料,為後人研究南詔的政治、軍事、文化,以至服飾、風尚等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其次是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在石窟中雕像最多的,是宗教人物。如觀音、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八大名王、多聞天王、增長天王等等。這些形象,大都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各有個性。如,同是觀音,在雕刻家的手下,形象各不相同:有悉面觀音、甘露觀音、細腰觀音等等。

位置

鐘山石窟位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內,因地處石寶山脈,又稱作石寶山石窟,196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分布於石鐘寺(8窟)、獅子關(5窟)、沙登箐(4窟)三區,共有17窟139軀造像,為南詔、大理同遺刻,間有少數元、明造像。窟內造像有本主、佛、菩薩、明王、天王、頭陀僧等,具有濃厚的密宗色彩。少數洞窟如“華嚴三聖”窟、“維摩誥說法”窟,反映了內地顯宗的影響。最有特色的造像是石鐘寺區第二號窟中的“閣邏鳳議政圖》和獅子關區第九號窟清平官鄭回像
的《全家福》。尤其是第二號窟(又稱“土主窟”),場面宏大、執仗眾多、威儀赫赫、主旌旗獵獵,將南詔王閣邏風塑造得八面威風。其它石窟中細奴邏、閣邏風、異牟尋等詔{三以及南詔史上著名的閣陂和尚、清平官,、羽儀長等等,郁被刻畫得虎虎而有生氣。人像的冠帶服飾、儀仗執器郁是原裝原樣,是研究南詔史和民族史的極珍貴資料。窟中諸佛及菩薩造像細膩精巧、面容華貴,別是一番氣象;八人明王及毗沙門、大黑天神則粗獷豪放,大斧劈皴;南方明王造像此為鼻祖,經涼山傳四川、再傳長江中下游地區,並衍化為十人明王、十二大明王。窟中還刻有一些異族異國行腳僧人形象,女披氈行腳僧、波斯國人等。石鐘山石窟造像融內地、吐蕃、印度和本地風格為一身,是我困佛教石窟藝術中獨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一顆明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