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順仙

劉順仙

劉順仙(1909年-1983年),女,山東省膠州市人。茂腔演員。11歲到青島廣興里學唱茂腔。22歲到大連等地演唱10餘年。1942年回青島,兼唱柳腔。1949年加入青島市光明茂腔劇團,改唱老旦。1956年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老藝人獎。

基本信息

劉順仙-生平

茂腔《羅衫記》劇照(原青島茂腔劇團) 茂腔《羅衫記》劇照(原青島茂腔劇團)

劉順仙幼年隨鞏玉忠、於瑞亭等學戲,工花旦。11歲進青島市,13歲隨“順和班”到煙臺、大連、瀋陽、哈爾濱等地演出,達11年之久,逐漸成為主要演員,深受歡迎。

順和班”。是比較著名的茂腔戲班,他們到各地參加演出,“順和班”除到青島、煙臺演出外,還去大連、撫順、營口、長春、瀋陽、牡丹江等地輾轉演出達15年之久,形成了以諸城為中心,四面開花的局面。

1942年,劉順仙回青島,兼演柳腔,改唱老旦。1956年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老藝人獎。

1983年劉順仙逝世。

劉順仙-作品

茂腔:《花燈記》、《羅衫記》(曹述之、李玉香、吳傑等改編)、《白蛇傳》、《荀灌娘》。

柳腔:《月牆》、《絲蘭記》。

劉順仙-重點事件

順和班

膠州茂腔《羅衫記》劇照 膠州茂腔《羅衫記》劇照

1920年前後,劉順仙與鞏玉忠、董長河、張順來、鞏順紅等組建的“順和班”。1920年,茂肘鼓戲班“順和班”在青島演出和活動。在青島,茂肘鼓藝人主要在街頭廣場“撂地”賣藝,青島解放前夕,茂肘鼓瀕臨消亡。

光明茂腔劇團

青島解放後,人民政府對茂肘鼓進行搶救,將流散的藝人組織起來學習,並將茂肘鼓正式定名為“茂腔”。1950年2月、8月分別成立青島市金光茂腔劇團和青島市光明茂腔劇團。青島市光明茂腔劇團以茂肘鼓藝人李玉香、李蘭香、劉順仙、劉翠蘭等組織的茂肘鼓戲班為主。

劉順仙-榮譽

柳腔《西京》 柳腔《西京》

1956年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老藝人獎。

1956年赴省參加戲曲匯演,在《羅衫記》一劇中劉順仙獲得二等獎。

劉順仙-評價

柳腔老藝人劉順仙,擅演旦角戲,主演的《月牆》、《絲蘭記》等,在觀眾中享有盛譽。

劉順仙-人物相關

青島市茂腔劇團

膠州茂腔 膠州茂腔

建團後,在排演傳統劇目的同時,積極創作排演現代劇目。從1951年-1956年先後排演了《小女婿》、《洪湖赤衛隊》、《徐呈龍》、《八女投江》等30多個新戲,受到觀眾歡迎。1959年7月,光明茂腔劇團改名為青島市茂腔劇團。同年8月,劇團攜帶《花燈記》(吳傑編劇)和 《羅衫記》 (曹述之、李玉香、吳傑等改編)等劇目進京演出,在中南海小禮堂、國務院禮堂演出《花燈記》,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毅等觀看了演出並接見了演員。文藝界領導及知名人士周揚、林默涵、梅蘭芳等觀看演出後,進行了座談,對演員的表演藝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人民日報》1959年8月10日發表了題為《膠東之花》的評論文章。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國播放了《花燈記》的全部錄音,並向全國播放了《錦香亭》。

茂腔

茂腔 茂腔

茂腔是流行於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肘子鼓”,據說是因民間藝人肘懸小鼓拍擊節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約在清代道光年間已廣泛流傳於山東半島一帶,流傳過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來的肘鼓子調,也可理解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調。劉順仙11歲到青島廣興里學唱茂腔,22歲到大連等地演唱10餘年。

柳腔

現代柳腔劇 現代柳腔劇

柳腔是青島地區的地方劇種,產生於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間說唱“本肘鼓”演變而成。乾隆年間,“肘鼓子”傳入即墨後,與當地民間小調、秧歌相互融合,逐漸由說唱變為演唱,雖然形式簡單、表演樸實,但因鄉音濃郁、生動有趣而頗受歡迎。約在百餘年前,又因受萊陽縣四弦小調的影響,開始用四弦胡琴伴奏,並配以哨吶幫腔。初用四胡伴奏時,因無定式曲譜,琴師與演員不能完全協調,只能配合著往上溜,故稱“溜腔”,後因溜字不雅,改為“柳腔”,即墨也因之稱為“柳腔之鄉”。後來,柳腔戲逐漸流行於膠東一帶,並於30年代傳入青島市區,深受婦女和老人喜愛。1942年,劉順仙回青島,兼唱柳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