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叟

劉義叟

劉義叟(1018-1060),字仲庚,北宋時澤州晉城(今屬山西)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天文學家、曆法學家、數學家、史學家、易學家和工藝大師。他廣博的學識,豐富的研究成果,無不令人驚嘆。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劉義叟自幼聰穎,“強記多識“,中進士,寓於鄉。入朝後,劉羲叟先後做過試大理評事,權趙州審事判官、秘書省著作佐郎、崇文院檢討等官職.《宋史》記載劉羲叟“尤長於星曆、術數“,宋真宗皇祐元年(1049),劉羲叟任唐史編修官,與著名史學家宋祁、宋敏求呂惠卿范鎮等共同編修唐史。當時歷學首推羲叟為第一,歐陽修、司馬光皆遵用之。劉羲叟的學識與著作是多方面的,尤其在史學研究方面的成就較為突出。史書記載他著有《十三代史志》、《劉氏輯歷》、《春秋災異》等史著,可異大都亡佚。《宋史》還記載:劉羲叟精通算術之學,頗有造詣,而且說他有”觀天象而知人事“的本領。嘉祐五年(1060),劉羲叟修完《歷志》。他示生病時,就對人說自己秋天要死,便選好墳地,告訴妻子如何安葬。這年七月,《新唐書》送上朝廷,皇上給他加官至崇文院檢討。但他還沒有來得及去面見皇帝,“疽發背”便去世了。年僅43歲。

家庭情況

曾祖劉仁裕,祖父劉廷珏, 贈大理寺丞;父劉浩國子博士;母張氏。

主要成就

曆法泰斗

劉羲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政績,但在學術研究方面卻令世人刮目相看。
《宋史·劉羲叟傳》記載劉羲叟“尤長於星曆、術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曾言:劉羲叟“星曆、數術尤得其要。”(曾鞏《劉羲叟傳》)劉羲叟早在高都期間,就寫成了《劉氏輯歷》(亦稱《劉氏輯術》)。其曆法被稱之為“羲叟曆法”。史書贊其:“‘羲叟曆法’,遠出古今上,有楊雄、張衡所未喻者。”《宋書》
《長曆》是劉羲叟編制的一部從戰國到五代的萬年曆譜,它大體上依據各個時期的通行曆法,按年月日依次編朔閏,牴牾之處則照實際情況略加調整。當時歷學首推劉羲叟為第一,他為同時期人所推重,“皆遵用之”。北宋易學大師邵雍,以畢生精力經營《皇極經世》,其書亦採用《長曆》。

史學名家

劉羲叟的學識與著作也是多方面的,在史學研究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
劉羲叟博涉經史,歐陽修贊他“其辭章精博,學識賅明,議論有出於古今,文字可行於當世。”他曾為司馬遷《史記》“八書”之一的《天官書》作注,史書記載他著有《十三代史志》,只是未有流傳下來。在史學方面貢獻最大的是參予《新唐書》和《資治通鑑》的編修。

預測學奇才

《宋史》中記載,劉羲叟有“觀天象而知人事”的本領。《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亦云:“其占日月星辰無或不驗。”尤其是在預測人的生老病死時,屢屢應驗。

觀點及著作

《十三代史志》、《劉氏輯歷》、《春秋災異》《歷志》、《天文志》、《五行志》。

人物軼事

喜拜高師

天才加勤奮等於成功,這是古今中外無不奉守的信條。但是機遇對於人同樣重要。劉羲叟的成就,除了天才和勤奮之外,還得益於他有緣投師於一位高人——被稱為“易學大家,象數之祖”的李之才。
李之才(?-1045),字挺之,青社(今山東青州市)人。天聖八年(1030)同進士出身。《宋史·李之才傳》載:他“為人朴且率,自信,無少矯厲。師河南穆修,修性莊嚴寡合,雖之才亦頻在訶怒中,之才事之益謹,卒能受《易》。時蘇舜欽輩亦從修學《易》,其專授受者惟之才爾。修之《易》受之种放,放受之陳摶,源流最遠,其圖書象數變通之妙,秦、漢以來鮮有知者……之才器大,難乎識者。”李之才的“象學”,開了宋代卦變說研究的先河。受其影響,蘇軾朱熹、林至等大易學家皆言卦變。在義理之學興盛的時代,象數易學的卦變成為時人關注的問題,這當然歸功於李之才。
李之才不僅是位易學大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李之才的弟子很多,最著名的當數邵雍與劉羲叟。邵雍,北宋大儒,與張載、程顥、程頤、周敦頤並稱為“北宋五子”。邵雍少年時胸懷大志,發憤刻苦讀書。據《宋史.邵雍傳》記載:邵雍“始為學,即堅苦自勵,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後來,他為了增長見識,還遊學四方,到處尋師問道。回來後,閉門苦讀。李之才聽說後,主動上門,傳授了他《河圖》、《洛書》、《伏羲八卦》等易學秘奧。在高師的指點下,邵雍終於成為風靡遐邇的鴻儒。他以他的先天易數,用元、會、運、世等概念來推算天地的演化和歷史的循環,留下了《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等著作共十餘萬言。在他的傳世之作--《梅花詩》中,驚人地預言了他身後在中國發生的重大歷史演變。當然,和所有預言一樣,他採用了很隱誨的語言,並非很容易理解。對後世易學影響很大的《鐵板神數》和《梅花心易》也都是出於邵雍。後人尊稱他為"邵子”。
劉羲叟是李之才的第二位得意門生。他為澤州簽署判官時,認識了劉羲叟。劉的悟性與勤奮精神征服了李之才。他遂收羲叟為弟子,精心傳授其曆法、術算之學。《宋書·李之才傳》曰:“澤人劉羲叟從受曆法,世稱“羲叟曆法”,遠出古今上,有楊雄、張衡所未喻者,實之才授之。”《東都事略·儒學傳》載:“澤人劉羲叟晚出其門,受著曆法,亦為名士。”

劉羲叟從師苦學天文曆法,有著現實的考慮。劉羲叟生在農村,常與農民打交道,深知種田的艱辛。人以食為本,莊稼是莊戶人家的命根。在大自然面前,人顯得多么渺小和脆弱。這就象一葉扁舟在波浪翻騰的大海中航行,隨時都有顛復的可能。莊戶人家對天氣的關心幾乎超過了一切,求神禱雨的迷信活動遍布每一個村落。只是老天不長眼,一點兒也不關心對它頂禮膜拜的人們。如果能夠幫助人們認識自然,適應自然,增強抗災能力,那將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但天文、曆法不同於其它學科,僅靠自己的努力和悟性,學起來是十分艱難的。劉羲叟從小就喜歡研究這方面的學問,只是苦於未遇高人指點,不能得其奧秘。如今有了良師,他異常興奮,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和研究中。

步入仕途

劉羲叟步入仕途,得益於大文豪歐陽修。
慶曆四年(1044)8月14日,歐陽修被委任“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當時河北的情況很不妙,內亂外患相繼發生。歐陽修肩負著平亂、應敵、安民與巡察“河功”的多重任務。這一年,歐陽修足跡河南、山西、陝西、河北、山東五省四十餘州郡,史稱他“奔走邊塞,勤於政務”。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仍一如既往地不忘發現、舉薦人才。
慶曆五年(1045)閏五月,歐陽修在澤州巡察時,發現了劉羲叟。這位思賢若渴的文豪,不惜長途跋涉的疲勞,興沖沖趕到高都,在陋巷中尋到了劉羲叟。歐陽修急切要見劉羲叟,有著特殊的原因。他深切地關注著黃河,曾先後三次對黃河進行了考察。黃河泛濫給民眾造成的危害,使他刻骨銘心。在各地巡察時,到處尋求治黃之術。在澤州聽說了劉羲叟的名字,了解到此人“精算術,兼通《大衍》諸歷,學識淵博,注有司馬遷《天官書》,更懂治黃之道,著有《洪範災異》之書。”他大喜過望,立即來到高都。與之交談,歐陽修大吃一驚,站在他面前的眉清目秀的小伙子,決不是一個平凡之輩。他立即趕寫了《舉劉羲叟札子》,文中說:
臣昨奉敕,差往河東。伏見澤州進士劉羲叟有純樸之行,為鄉里所稱。博涉經史,明於治亂,其學通天人禍福之際,可與漢人向、歆、張衡、郎覬之徒為比。致之朝廷,可備顧問。伏乞特賜召試。或不如所舉,臣甘當朝典。今取進止
從這篇札子中可以看到,歐陽修對劉羲叟的評價是多么高,甚至拿他與劉向、劉歆、張衡等人比較。劉向、劉歆父子是西漢著名學者、目錄學家、文學家、天文曆法學家,被譽為“古文鼻祖”、“父子星座”。張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與文學家。歐陽修通過與劉羲叟的接觸,敏銳地覺察到:這是一位應得到朝廷重用的曠世之才。他回去後不久,又收到了劉羲叟寫的《春秋災異》一書,大加稱讚,立即寫成奏狀,再次向朝廷舉薦劉羲叟。
右臣薦舉澤州進士劉羲叟,學通天人禍福之際,如漢向、歆、張衡、郎顗之比,乞賜召試,升之朝廷,可備顧問。臣今有收得劉羲叟所撰《春秋災異集》一冊,其辭章精博,學識賅明,議論有出於古今,文字可行於當世,然止是羲叟所學之一端,其學業通博,詰之不可窮屈。其文字一冊,臣今謹具進呈。伏望聖慈下兩制看詳,如有可采,乞早賜召試。謹具狀奏聞。
這就是著名的“一札一狀”。令人驚異的是,一貫辦事效率“滯沮”“緩怠”的仁宗朝廷,竟然在歐陽修上呈奏狀後不到11天,便下達了由劉羲叟為“試大理評事”的委任狀。此《春秋災異集》(又名《洪範災異論》)一書,在後來治理黃河災患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劉羲叟終於走出了封閉的大山,進入繁華的都城,先後做過大理評事、權趙州審事判官、秘書省著作佐郎、崇義院檢討等官職。
歐陽修可以說是劉羲叟的又一位恩師。在他日後的成長中,歐陽修給了他不少幫助、關心和教誨。歐陽修在《寄題劉著作羲叟家園效聖俞體》詩中寫道:
嘉子治新園,乃在太行谷。山高地苦寒,當樹所宜木。群花媚春陽,開落一何速。凜凜心節奇,惟應松與竹。毋栽當暑槿,寧種深秋菊。 菊死抱枯枝,槿艷昏旭。 黃楊雖可愛,南土氣常燠。未知經雪霜,果自保其綠。 顏色苟不衰,始知根性足。此外眾草花,徒能悅凡目。千金買姚黃,慎勿同流俗。

評價

河陽路側花應合,天井關頭雪未開。
會使鄉人驚六印。莫羞今日敝裘來。
太行橫擁巨川回,三晉由來產異才。
展墓乘春走步陌,負書拂曉下蘭台。
在這首《送仲庚歸澤州》詩中,司馬光高度評價了劉羲叟一生,盛讚他為“異才”。歐陽修甚至把他比之“漢之向(劉向)、歆(劉歆)、張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