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岳村叟醫案》

《湖岳村叟醫案》

本書是民國時期河南省名醫 翟竹亭先生(1879—1952)的遺著,約成書於1935年,1965年以石印本問世。因作者對李瀕湖(李時珍)、張景岳最為折服,故取號“湖岳村叟”。先生臨證精於內外兩科及針灸術,名噪豫東,聲高望重。本書凡兩卷,十七門,二百四十一案。上卷分溫疫、虛證、水臌、痢疾、霍亂、咽喉、腹痛七門;下卷分幼科、婦科、瘡瘍、頭痛、筋骨疼痛、黃疸、呃逆、失眠、怔忡、夢遺滑精十門。每門有總論,每案有梳理;述證簡明扼要,遣方平中有奇。辨證論治,方法簡便;持論立方,獨具匠心。

基本信息

簡介

本書是河南省杞縣解放前的名醫翟竹亭先生的遺著,曾於一九六三年由開封專署衛生局以石印本問世,此由開
湖岳村叟醫案湖岳村叟醫案
封醫學專科學校張茂珍等在石印本的基礎上整理而成。全書凡十七門,二百三十七案。各門有總論,說明病源同異;每病有醫案,辨證論治,方法簡便。重以溫疫險惡證案,內外婦幼各科雜證兼備,所論簡而要,治方奇而效。最可嘉者,即治而不效、失敗的誤診教訓,亦詳為記載。可供臨床醫師參考運用。

翟竹亭先生,是杞縣一位有名望的老中醫。他在生前將積累數十年的醫療經驗,著之成書,名為《湖岳村叟醫案》。這是他一生臨床實踐的經驗總結。
從本書的醫案中,讀者可以了解到先生的醫學造詣。在這裡需要說明的,也是值得學習的有以下兩點:
一是兢兢業業和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先生幼時未上過學,但能勤學好問,下硬功夫,刻苦鑽研,終成名醫,晚

《湖岳村叟醫案》《湖岳村叟醫案》
年不矜不諱地總結了成功的醫療經驗,分析了治療失敗的誤診教訓。這種不譁眾取寵而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是很可貴的。二是有同情貧窮患者疾苦的良好服務態度。先生在暗無天日的舊社會,對少吃缺燒、無錢治療的一些貧苦患者,認真給予看病,不收藥資,遇到生活極端困難的病家,不僅看病付藥不要錢,而且又給背柴送米,這種救人之危、濟人之困,同情貧苦患者的高尚品格,實在令人欽佩。今天,廣大中醫藥人員,應認真地、系統地繼承祖國醫學;名老中醫和有一技之長的中醫,應本著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切實總結成功的醫療經驗和失敗的誤診教訓,寫成醫案,著之成書,以期我國數千年來的文化遺產——中醫中藥,繼續發揚光大,讓它更好地為人民民眾的健康服務。河南省開封專員公署衛生處一九六五年三月一日

校勘記

開封專署衛生處將杞縣翟竹亭先生遺著《湖岳村叟醫案》抄本二卷,交余校勘,擬付梓。披閱卷端傳序,籍知先生家貧好學,尤喜歧黃家書,追求真理,剖析疑似,質疑問難,不恥下問,卒能貫通經典,有名醫林。吁!志亦偉矣。觀醫案內容,各門有總論,每病有醫案,辨證處方,引經據典,疑似厘分,論治高超。且其文詞簡練,條理井然。余何人斯,敢妄執斧。然事關利濟後世,義不容以不文辭,因而不揣固陋,勉為執筆。
《湖岳村叟醫案》作者家鄉開封

校勘目的有四:一、字之書寫錯誤。如卷上胡雍甫題詞,有“析疑辨難最艱辛”句,誤寫為“折疑”。溫病門案一,診視“六脈洪大無倫”,誤寫為“無論”。其它案中有“拒按”誤寫為“懼按”。二、理論原則上之錯誤。如虛證門案二,有“渴欲冷飲”句。渴欲冷飲者是熱,宜用涼藥,渴欲熱飲者是寒,宜用熱藥。既雲“渴欲冷飲”,而處方用桂附八味湯之熱,違反常理,宜改“冷飲”為“熱飲”,方不背謬。腹痛門案五,有“治肝木者肺金也”句,“治肝”應改為“制肝”。三、藥名書寫之錯誤。虛證門案十三,“枳椇子”誤寫為“枳棋子”。其它有“續斷”誤寫““續繼”。均為更正。四、引經據典之字句更換。如幼科案六,有“諸症戰掉,皆屬於木”句,應改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另有“虛者溫之,寒者溫之”句,應改為“虛者補之,寒者溫之”。似此等字句更換,意義尚不大謬者,姑為留之。其它罕用之古典,意晦之頭批,無關治療,均保留之。先生積數十年之經驗,匯集證治,共分十七門,二百三十七案。論證簡而要,處方奇而效。最可嘉者,即治而不效,亦詳為記載,似此實事求是,堪為後學法戒。國家號召我輩繼承、發揚、整理、提高,因將先生之遺著付梓,此不獨先生之幸,亦後世之幸也。余雖駑鈍,敢不勉為斯役。開封醫藥專科學校文甫張會友撰記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翟竹亭先生傳

摘要:君姓翟氏,青雲其名,竹亭,字也。先世居山西洪洞,洪武初遷杞,鏇移直隸長垣大翟莊;鹹豐壬子,避河患復來杞,遂家焉。祖明亮,父興治,母氏韓。君性沉摯,有毅力。家固貧,父患癱瘓,臥床數年,八口之家,恃君以養。時方童稚,不任力作,為小負販,以博微利。值年凶荒,生計益窘,煮藜藿為食;四、五兩妹,童養於人。光緒甲午,君年十六,有通許醫生游先耕者,……

本書源由

吾友湖岳村叟,傑士也。心折瀕湖、景岳兩醫家,因以自號。醫生胡以傑目之,曰: “孟子言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叟無所憑藉,以勞心苦思,竟成國手,目為傑士固宜!”叟姓翟氏,字竹亭。祖籍洪洞。明洪武初,以遷民來杞,鏇移直隸長垣之大翟莊,鹹豐壬子,河決銅瓦箱,復來杞,遂為杞人。祖寅功,父化醇,母氏韓。君鮮兄弟,有妹五。家世貧,僅負郭田數畝,幼從父作小負販。十五歲時,父患癱瘓疾,八口之家,恃五尺之童以養。母每日造煎餅,使君游市賣之,博蠅頭利。又值大旱,田盡售,仍不給。時煮椿葉為食,四、五兩妹,皆許人為童養媳。十六歲,有通許醫生游先耕來杞,懸壺隍廟,君從習醫。游以為儒子可教,指授脈理,外教以針灸之術。從師五年,盡得其傳,即出而問世。師歿,盡力助葬費,不忘本也。十七歲,父臥床二載,又患瘟疫,遂逝世。無以為葬,叩求親鄰,得微資薄葬之,用是疚心焉。二十九歲,始取李氏,越五年以疾歿,無所出。三十二歲,母以操勞過度,遇瘧疾棄養。是時後喪逾前喪,力所能及,不忍薄也。迨服闋,續娶楊氏,生子夔龍,女五。君性孝友,親歿後,諸妹以次遣嫁。長適李,不能自給,助以貨,俾營運餬口。次適劉,所天早喪,依君以居,又嫁其甥女。叔母張,年老家貧,迎養十餘年;其子能自立,始令去。堂侄見龍無依,招使習
《湖岳村叟醫案》常用藥材
醫,教養無異所生。在杞祖塋,向無碑誌,君為立石植樹。宗族戚友,皆時通有無,贍其不足。又念翟氏族大散居,譜系無考,倡首修譜建祠,獨出巨貨,不辭勞勩。跡君平生,殆六行兼備者歟!君未嘗入塾讀書,而勤學好問,遇名醫宿儒,必質疑問難,以故《素問》、 《難經》 等書,皆默識心通,於 《瀕湖脈訣》《景岳全書》 ,尤有心得,至 《溫病條辨》《傷寒論》 ,則參以己見,融會而變通之,故施方輒效。積四十年經驗,匯集所著奇症,作醫案二卷,類別門分,言病症治法甚詳,名《湖岳村叟醫案》。一時名宿,競為作序、題詞。將以付梓,欲公諸世,非以炫名也。君生於光緒乙卯,今年六十有四,可謂於此道三折肱者。仆與之素契,知君之增益所不能者,實由餓體膚,苦心志,動心、忍性而來。故獨不謂君謂國手,且以君為傑士也。同里愚弟雍甫胡詩昕

題詞

胡雍甫其一番番一叟少時貧,無力從師莫問津。自取 《靈樞》 探妙義,析疑辨難最艱辛。其二淵源難素費尋思,每遇明人輒問之。兩字芳銜心記取,瀕湖景岳是吾師。其三病源臟腑認分明,生克循環配五行。今古成方能變換,全憑意匠巧權衡。其四醫案成書上下編。朗如眉列義昭然。何人何病何方治?經驗無差四十年。其五為具婆心求博濟,非夸國手造精微。謙謙自署稱村叟,序跋題詞盡布衣。奉題愚弟閻裕庭拜詠壺天小隱意悠哉,紅杏成林次第栽。濟世活人稱妙手,回生起死羨仙才。功同良相恩無量,肘有奇方癘不災。四十餘年窺秘奧,精奇端自苦中來。奉題竹亭大國手醫案三絕蓼盦初稿野叟荒村自署奇,妙參靈素不由師。市廛多少懸壺業,漫逐刀圭托上醫。四十年來治驗多,忍教陳跡半消磨?編排一卷桐君錄,又向人間見扁佗。萬證千方記載真,妄言得意自通神。寄聲堂上讀書客,莫把筌蹄誤世人!

內容評析

一、溫疫門(凡二十三案)溫疫總論漢長沙仲聖作《傷寒論》,發明《內經》奧旨、《難經》密義,真宇宙之寶筏、萬世之慈航。後人有云:“傷寒雖備,內無溫疫,是亦白圭微玷。”吁!此必長夜夢夢,涉海問津之人,焉能
《湖岳村叟醫案》瘟疫
《黃帝內經靈樞》 共醫事哉?漢代而後,得仲聖心傳,惟明吳又可先生。學究天人,通今博古,造開天闢地之論,獨得妙會仲聖心法,治溫疫刺五十九穴之法,瀉某某經之熱,本《傷寒論》著《溫疫論》。此書一出,至今奉為金科玉律,掃除數千年之荒蕪。暗室一燈,黑地隱針,倘能對症用藥,效如俘鼓,藥到病除。以後著溫疫論者,何止數十家,各逞異說,畫蛇添足,遺害後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欲出吳又可範圍,實無其人。吳又可先生可謂仲聖之功臣也欲。馨山按:世之業醫者,讀仲聖《傷寒論》,皆謂仲聖精於傷寒,而略於溫症,所以後人遇溫病,往往誤為傷寒,十治久歧,而不知仲聖 《傷寒論》 ,實寓溫疫治術也,特後人不善讀不善用耳!如能善用,則白虎湯、黃連解毒湯,非治溫病要藥乎?三承氣湯非治溫病良方乎?至如刺五十九穴,瀉某經之熱,豈非治溫病之捷徑乎?然則,傷寒、溫疫,實醫道中水火兩大門,行醫者能言之而不能明之,能明之而能用之。自此而後,能言、能明、能用者,惟吳又可一人而已。吳又可明代儒醫,淹貫典籍,精通仁術,本《傷寒論》而著《溫疫論》,辟《內經》精義,仲聖奧旨,制汗、吐、和、下四法,所用諸藥,無不本仲聖之遺軌。是書一出,後之治溫症者始知門徑。繼往開來,可謂濟世慈航,暗室明燈,中流砥柱矣!至於吳鞠通《溫病條辨》著說為九,未免畫蛇添足,言不適用,未若吳又可先生之《溫疫論》簡明切當,遵而行之,百無一失。噫!吳又可謂善讀仲聖之書,善用仲聖之法也。觀翟君醫案疫證門,治疫一遵又可,又不泥於句下,神而化之,皆應手而效。若翟君者,又可為善讀又可之書,善用又可之法也已。醫案案一邑西梁堂村,邢君少白之弟,十七歲。於臘月患疫,初得寒熱往來,頭疼身痛。某醫認為傷寒表證,用麻黃桂枝湯,大劑連進,謂得汗即解。乃不止無汗,轉煩躁不寧,大渴思飲,日哺潮熱更甚。某醫又謂病入陽明之腑,本宜用大承氣湯。仲景云:倘有一分表證未罷,不可驟攻。遂用白虎加減,連服二劑,大渴雖止,每日至戌時,發狂詈罵,不避親疏,夜無少停。少白邀余往診。診得六脈洪大無倫,中取不見。誤服表藥涼藥,逼陽外越,危殆極矣。辭不治。少白懇求不已,曰:“倘有一線生機,豈肯坐視?”予感少白懇切,勉開桂附八味湯重劑加減,令其熱藥冷服,以斂真陽。服下二時許,少白自內出,面有喜色,告余曰:“吾弟狂躁將止,昏昏欲睡。”余知是神歸氣復,令勿驚動。日曉方醒,飲食少進。至戌時前證不發。後改八味出入加減,服四帖,出戰汗而愈。加減桂附八味湯熟地6克,山藥15克,山茱萸10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肉桂10克,附子12克,巴戟15克,破故紙10克,炮姜6克,茯神10克,遠志3.6克,牛膝10克,水煎服……

醫案摘

案一玉皇廟王姓婦,四十餘,患怔忡驚悸病。自覺心中惕惕,少聞物鳴之聲,即時驚恐汗出。

《湖岳村叟醫案》四物湯加減
漸至面黃肌瘦,飲食減少。三月內服藥不下三、四十帖,均無效。看彼藥方,大概麥冬、硃砂、清半夏、川黃連之類,意在清熱鎮驚化痰。診其脈,腎脈極細弱,心脈洪數無力。此乃水虧不能濟火之故。某醫之治,不知抽坎塞離之法,所以不效也。余用六味湯加遠志、菖蒲、玄參,服三帖有效,十帖痊癒,永不發矣。
【按】怔忡俗名“心跳”。心為火髒,血虛不足以養之,火氣衝動則跳,痰入心中,阻其心氣亦跳,胃火盛,上攻於心亦跳。或開心竅,安心神,養陰血,或瀉胃之火,不外此種治法。君治此證有四案,處四方,藥味大致略同,亦不外六味、四物,加開心寧神之藥。明乎治矣。
案二
伯牛崗張姓,年三十餘,患怔忡驚悸證。夜不安席,每聞人言物鳴,驚恐不定,神情立變,屢治不驗。請余往療,診得心肝二脈洪數有力,察其氣色,滿面燥紅。又問能飲水否?答曰:“善飲”。此乃肝木太旺,心火妄動。經曰: “心者,君主之官,”君喜靜而惡動。按五行,肝為心之母。世間未有母害子者。此有兩說焉,五行得其平者生,亢者害也。欲安國,必先除賊,賊除則君權自復。權復則令行,君明臣良,紛亂之世,化為清平,有何驚悸怔忡不除也?余用四物湯加減,服一帖微效,二帖大效,五帖全瘳。
四物湯加減
當歸12克,川芎10克,白芍12克,生地10克,龍膽草6克,胡黃連6克,青皮10克,龍齒10克,丹皮10克,梔子6克,柴胡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案三餘表侄年三齡,在街遊戲,兩犬爭鬥,將小兒衝倒,當日大熱不止,夜間更甚,略合眠則大驚大哭,偎藏母懷,言二犬來咬。某醫誤作驚風治之,所服抱龍丸、驚風丸,及鉤藤薄荷之類,又針十餘處,絕不效。迎余往,見小兒如醉似夢,氣色黯淡。古人云,驚傷膽,恐傷腎,此系膽腎兩傷,神魂失散。安神定志,
《湖岳村叟醫案》何首烏
尚恐不及。反作風治,驚則有之,風從何來?天下小兒患斯證,而作風治,斃者更僕難數。每思至此,不勝嘆惜。余用安神定志湯,三帖痊癒。
安神定志湯熟地10克,當歸6克,白芍6克,山藥10克,山萸肉6克,茯苓6克,五味子3克,棗仁6克,龍齒6克,辰砂8分(研沖),遠志6克,天竺黃3克,水煎服。
案四沈玉魁年六旬余,素有勞疾,忽加怔忡驚悸,晝夜不寐,屢治不愈。迎余往療,診得心脈虛極且數。此因勞心過度,心火有升無降之故。但使心火下降於腎宮,陰陽交泰,而謂通夜不能清眠者,余未信也。
養心寧睡湯
茯神9克,天竺黃9克,炒棗仁9克,柏子仁9克,遠志6克,辰砂3克(研),麥冬9克,菖蒲9克,連翹9克,黃連3克,燈芯2尺,蓮子心9克,甘草6克,水煎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