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

巴戟

莖圓柱形,葉對生,呈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鈍或圓,全緣。頭狀或聚傘形花序頂生。根肉質肥厚,圓柱形,呈結節狀。子房下位,聚合果近球形。花期4~5月,果期7~10月。巴戟喜溫暖濕潤怕寒冷,也較耐旱。在年平均溫度21℃以上,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月平均溫度20~25℃的地區生長最適宜。對光照的適應性較廣,蔭蔽度30%至全光照生長較好。屬於深根性植物,要求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質壤土或壤土。

基本信息

來源

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根。

德慶巴戟巴戟以根部入藥,素有“南方人參”之稱,具有補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的作用,廣東省德慶縣是巴戟天的主產區,種植巴戟有著悠久歷史。2000年德慶縣巴戟實有面積達50000畝,總產3400噸,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產量最多、單產最高、品質最好的巴戟天生產基地。2000年,高良鎮被列為廣東省“一鄉一品”南藥(巴戟天)扶持發展項目。德慶巴戟產品有:上等精製巴戟巴戟補酒、巴戟汁、巴戟露、巴戟軟糖、即食巴戟脯等產品

植物形態

纏繞藤本。葉對生,膜質,長圓形,先端尖,背脈及葉柄被短粗毛;托葉乾膜質。花序頭狀,有花2~10朵,生於小枝端或排成傘形花序,花梗被毛;萼管半球形,先端不規則齒裂;花冠白色,喉部收縮,4裂;雄蕊4,花絲短;子房下位,4室,花柱細短,2深裂。聚花果常單個,近球形,每室一種子。花期4~6月,果期7~1l月。
生於山谷、溪邊或林下。主產廣東、廣西;有栽培。
採制 全年均可採挖,除去鬚根,曬至六七成乾,輕輕捶扁,曬乾。
巴戟巴戟

生長習性

生於山地疏、密林下和灌叢中,常攀於灌木或樹幹上,亦有引作家種。

地理分布

原產南亞熱帶氣候溫和、土壤深厚、肥沃、疏鬆、濕潤的次生林下,我國分布於福建南部,廣東,海南,廣西東南部等地。越南南部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巴戟又名雞腸風,巴戟天,以根供藥用,為強壯劑,有補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主產廣西及廣東。
選地、整地選擇土質疏鬆、肥沃且排灌方便的壤土作苗圃,宜施以草皮泥或土雜肥作基地

繁殖方法

巴戟可採用種子和扦插繁殖。扦插法可分根扦和枝插,根插成活率低,同時根為商品分部,一般不採用,當前主要採用插條繁殖法。插條育苗方法如下:選擇2~3年生左右粗壯的野生或家種的巴戟,莖蔓作插穗為好,扦插前,將剪下的莖蔓除去全部葉片及紅紫色的嫩梢,截成長6-7寸左右的插穗。最好隨剪隨插,否則宜用濕稻草或其它覆蓋物蓋好,以防切口乾燥,影響成活。扦插時期宜於春季或雨季進行。株行距5×2寸斜插,傾斜度為45度左右,插穗入土深約三分之二,插後踏實,覆蓋芒箕或稻草,最後淋水,春夏季扦插,2-3周左右萌芽生根,冬季扦插則需二個月余。幼苗管理:插穗萌芽生根後,揭開蓋草,並插上芒箕遮蔭,苗高4-5寸左右,逐步除去芒箕,結合除草施淡薄人糞尿或尿素等1-2次,培育半年以上即可定植。

定植

選擇向陽,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質地疏鬆的砂壤土種植,低洼易積水的地方不宜栽培。在山地雜木林種植巴戟,冬季先將林地的雜木砍伐挖根,按水平線修成3尺左右梯田帶,深翻一尺左右,在整地的同時開排水溝,以防積水塌坦,在梯帶上按株行距1.2-1.5尺挖穴。如在較平坦的地方種植,株行距為2尺左右,穴長、寬各一尺,深0.8-1尺,每穴施草皮坭,過磷酸鈣或土雜肥,混合肥15-20斤。
定植在春夏季進行,但以春季成活率較高,如在夏季定植,宜選陰雨天進行,以保證成活,陰雨天定植可隨起苗隨定植,如遇晴天或風較大的天氣,必須用黃泥漿根,以防根部乾枯影響成活。遠途運輸,也須漿根,並立即裝運。

田間管理

巴戟的田間管理主要是除草和施肥,定植後頭兩年,每年除草2-3次,除草時注意不傷根系,施肥2-3次,春夏季進行1-2次,以氮肥為主,如人畜糞尿或尿素等,秋季施草皮泥,堆肥或土雜肥等。四年至六年生的每年春夏季各施肥一次,以磷鉀肥為主。

收穫和加工

巴戟種植7~8年才能收穫。全年都可採收,一般用鋤頭挖起地下根塊,挖時注意勿傷根皮,收穫後不能堆置太久,以免影響質量。

巴戟巴戟

加工方法:將巴戟洗去泥沙,剪去葉莖或鬚根,曬至六、七成乾用木錘輕輕打扁,然後按生藥規格切成2-4寸長小段,再在陽光下曬2~3天干燥即可。

藥用價值

【採制】全年均可採挖,除去鬚根,曬至六七成乾,輕輕捶扁,曬乾。
【性狀】根呈扁圓柱形圓柱形,略彎曲。表面灰黃色或暗灰色,具縱紋及橫裂紋,皮部有時橫向斷離,露出木部,呈串節狀。質韌,斷麵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易與木部剝離,木部黃棕色或黃白色。無臭,味甜而微澀。

巴戟巴戟

【化學成分】預試根含蒽醌、黃酮類化合物。
【性味】性微溫,味甘、辛。
功能主治】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用於陽痿遺精、宮冷不孕、月經不調、少腹冷痛、風濕痹痛、筋骨痿軟。巴戟天可以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祛風濕。治療腎陽虛弱的陽痿,不孕,月經月經不調,少腹冷痛。也可以治療肝腎不足的筋骨痿軟,腰膝疼痛,或者風濕久痹,步履艱難。
【單方驗方】
1.治虛羸陽道不舉,五勞七傷百病。能食,下氣:巴戟天、生牛膝各三斤。以酒五斗浸之,去滓溫服,常令酒氣相及,勿至醉吐。(《千金方》)
2.治婦人子宮久冷,月脈不調,或多或少,赤白帶下:巴戟三兩,良姜六兩,紫金藤十六兩,青鹽二兩,肉桂(去粗皮)、吳茱萸各四兩。上為末,酒糊為丸。每服二十丸,暖鹽酒送下,鹽湯亦得。日午、夜臥各一服。(《局方》巴戟丸)
3.治風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得:巴戟一兩半,牛膝牛膝三兩(去苗),羌活一兩半,桂心一兩半,五茄皮一兩半,杜仲二兩(去粗皮,鹽炙微黃,判),乾薑一兩半(炮裂,判)。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溫酒飲下三十丸。(《聖惠方》巴戟丸)
4.治小便不禁:益智仁、巴戟天(去心,二味以青鹽、酒煮),桑螵蛸、兔絲子(酒蒸)各等分。為細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用鹽或鹽湯送下。(《奇效良方》)
5.治白濁:菟絲子(酒煮一日,焙乾)、巴戟(去心,酒浸煮),破故紙(炒)、鹿茸、山藥、赤石脂、五味於各一兩。上為末,酒糊丸。空心鹽湯下。(《普濟方》)
【用藥禁忌】不可以和海藻、甘遂、芫花、甘草同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