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信

劉家信 男,1930年10月生,河北大城人。中共黨員。畢業於軍政大學。現任西安地圖出版社副編審、高級工程師,系中國測繪學會資深會員。

基本信息

簡介

五十年代任地圖俄英文翻譯、教學,編《地形測量學教材》。參加1:100萬地形圖編檢,著有“我國1:100萬地形圖的編制”總結論文。1976年總體設計《陝西省經濟地圖集》等大型作品。八十年代在報刊上發表“中國陸地上的最低點”文章,首次提出新成果為艾丁湖-155米,得到國家確認和實施。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登載“五嶽之高誰為冠”一文(獲全國好新聞二等獎),最先提出華山準確海拔高程為2160.5米,高居五嶽之首,被全國報刊報導、採用。還參編《測繪詞典》、《當代中國的測繪事業》等叢書。1986年任《陝西省志·測繪志》副主編(獲全國地方志優秀成果二等獎)。後專門從事古地圖課題研究和發掘工作,在各地考察中獲得大量鮮為人知的第一手資料,取得一系列重要發現,撰寫成大批長期被湮沒古圖的首篇考證論文,曾在30種刊物上發表著作百餘篇。其中“宋碑《長安圖》考”作為科研成果被選入“九五”國家重點圖書《中國科學技術文庫》。“輞川真跡圖考”被編入《世界學術文庫》。“古圖之最考證新發現”論文在1991年英國召開的ICA國際地圖學會上被評為最高等級,載入大會論文集。1991年《陝西測繪報》、《廊坊日報》對其事跡作了報導,傳略業績被載入《中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辭典》、《中華科技精英大典》、《世界名人錄》、《世界科技諮詢專家》和《世界文化名人辭海》等叢書。

劉家信簡介

劉家信 國小高級教師。1944年6月生,雲南彌勒人。彝族。中共黨員。畢業於雲南省彌勒五中。曾任彌勒縣五山鄉教委黨總支書記兼專職副主任。是政協委員。1961年,17歲的劉家信就被招聘參加教育工作。為盡義務和鍛鍊自己,1963年他踴躍報名參軍,在部隊五年嚴於律己,因思想進步、學習勤奮、訓練刻苦、技術過硬,工作成績突出,連續五年被評為“五好”戰士,年年受部隊表彰,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68年復員後繼續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在彌勒清河完小、牛坪完小、五山學區、五山鄉教委等單位任教師組長、校長、學區副校長、鄉教委專職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黨總支書記等職。劉家信崇尚蠟燭的犧牲奉獻精神,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艱苦的環境裡工作,特別是在鄉教委工作十多年,黨政一肩挑,在他的工作日程上很少有休息日,但他從不計個人得失,一心撲在事業上,勤勤懇懇,腳踏實地地耕耘在山區民族教育這塊貧瘠的土地上。他不為名利、地位、一身正氣、廉潔奉公,一貫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以忠誠于山區的民族教育事業,盡力發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質,徹底撥掉窮根,儘快改變貧窮落後面貌為奮鬥目標,以為人民多作貢獻為人生的信念與追求。他常常身患重病不休息,做膽囊摘除手術後第五天就上班。黨組織要他棄教從政,1989年和1992年先後兩次找他做工作都被他婉言謝絕,他說負責山區基礎教育這個舞台最適合他,只要黨和人民需要,他願意在這個崗位上乾一輩子。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劉家信刻苦鑽研科學理論和專業技術,加強自身修養,努力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和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及專業技術。他為人正直,堅持原則,踏實認真地乾好黨和人民交給他的工作。當“優秀士兵”、“先進教師”、“優秀人口普查員”、“優秀人民代表”、“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接連而至時,人們從他身上看到了一個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熾熱的忠誠之心,看到了一個共產黨員“為官一任,興教一方”的光輝模式形象,一支紮根山區民族教育的“紅燭”精神。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劉家信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勇於實踐、不畏挫折,他著力抓好黨的建設,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政治監督保證與戰鬥堡壘作用,發揮每一個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他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解放思想,大膽改革,積極探索適合於本地區,本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強化管理機制,最佳化常規管理與思想政治工作,認真抓好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建設,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就是這樣,憑著對事業、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與滿腔熱情,聚集體之智慧和力量,克服重重困難,創造一個又一個成就。他在清河國小負責五年,在沒有一張辦公桌、學校辦在破寺廟裡的辦學條件下,他與同事創造了教育教學質量連續三年居全區第一的奇蹟,改寫了該校的歷史。他負責牛坪完小教育12年,教育質量始終保持在全區前茅。在當任五山鄉教委黨政領導工作以後,經過他與領導班子的調查研究,建章立制,治理整頓,團結動員全體教職工艱苦拼搏三年,一舉甩掉了五山鄉教育的落後帽子,躍入全縣先進行列。他在這個崗位上一乾就是15個春秋,深受廣大民眾、幹部的讚譽,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肯定。他歷任五山鄉歷屆人代會和黨代會代表,任彌勒縣第八、九屆人代會代表,縣第七、八、九次黨代會代表,彌勒縣第四、五屆政協委員。他負責的五山鄉教委和黨支部曾受省政府和州黨委的表彰,多次受縣委、政府的表彰,199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在數十個春秋里,人們可以看到一支紮根貧困山區民族教育工作的“紅燭”是怎樣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模範先鋒作用報答黨和人民的;人們可以看到一支教育的“紅燭”始終燃燒在紅土高原這一片藍天下;人們可以看到“科教興國”的時代工程正在這一遍紅土地上在這一支“紅燭”的映照下生根發芽,充滿了無限生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