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包紮耳朵的自畫像》是梵谷1888年所作。1888年梵·高邀請高更來阿爾同住,起初他們相處愉快,但隨著梵谷病情反覆,兩個的藝術家卻是不斷的爭吵。在一場劇烈爭執後,高更大怒而去,梵·高無法阻止,亦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竟割下自己的右耳。他據此畫的這幅自斷像,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欣賞

割耳朵後的自畫像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1888年梵·高邀請高更來阿爾同住,但兩個固執的藝術家卻是不斷的爭吵。在一場劇烈爭執後,高更大怒而去,梵·高無法阻止,亦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竟割下自己的左耳。

世界把自己的癲狂最先傳染給人類的畫師就像曾經給他的筆端注入魔力。 我們驚訝地注視著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顫抖的手勢:他仿佛在代替整個人類受刑,成為痛苦的化身。想到這裡,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掙扎的線條與狂舞的色塊:傾泄的顏料里調和著他的血,而畫布,不過是他包紮傷口的繃帶。這是一位生活在傷口裡的大師,他習慣用傷口對世界發言。這是一個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鐮刀最終收穫了自己的耳朵。

梵·高死了,卻留下了一隻著名的耳朵——這最後的遺物似乎並沒有失去聽覺,收集著後人的議論。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設在我們生活中的聽診器,刺探著我們的良心。梵·高死了,耳朵還活著,還擁有記憶。為什麼不在他呻吟與崩潰的時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聽見了嗎?你的耳朵長在何處?

他據此畫的這幅自畫像,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家頭纏繃帶,面孔消瘦,眼睛深陷,流露出悲憤和絕望的感情,整個畫面好像處一於滾動的波濤之中,洶湧的狂流似乎在威脅著狂熱不安的畫家,給人造成一種巨大的視覺衝擊力量。

創作背景

巴黎期間,他創作了從第一幅 《戴黑色毛氈帽的自畫像》到1888年初的《畫架前的自驪像》共八幅自畫像。1888年2月,梵谷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從而迎來了他創作的高峰期,這一期間《自畫像—獻給高更》和《包紮耳朵的自畫像》等三幅自畫像誕生。1889年在來到雷米爾後他又創作了最後的三幅自畫像。

1888年梵·高邀請高更來阿爾同住,起初他們相處愉快,但隨著梵谷病情反覆,兩個的藝術家卻是不斷的爭吵。在一場劇烈爭執後,高更大怒而去,梵·高無法阻止,亦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竟割下自己的右耳。

作者簡介

文森特·威廉·梵谷(VincentWillemvanGogh,1853-1890),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後印象主義的主要成員之一,荷蘭人,出生於牧師家庭,一頭紅髮,目光敏銳,性格謙卑熱情,早年在伯父的畫廊工作,向房東的女兒求婚,遭到拒絕,性格開始變得憂鬱,後來做了牧師,竭盡所能把自己的財物施捨給人民,這種做法違反了教會利益,教會辭掉了他。27歲才萌生了學畫的念頭,但對於一個做事具有高度熱情,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藝術的人來說,一點都不晚。他到了布魯塞爾美術學院學畫,他不聽從老師的教導,總按自己的想法作畫,如畫維納斯,他擺脫傳統的寫實畫法,突出性特徵,把乳房,臂部畫得很大,與老師發生分歧,不久離開藝術學院,後來他沒參加什麼工作,他的弟弟提奧是一個畫商,成為他的藝術生涯的經濟贊助人,也是通過提奧,梵谷結識了印像派畫家,在吸取了這些畫家的經驗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他研究了印象派,新印象派,用純色把畫面提亮,色彩喀什在畫面中占重要地位。他改印象派,新印象派的點彩為條形的漩渦筆觸,化整為零,印象派的瞬間性消失了,而容日了印象派所缺少的激情。

他細化日本版畫,倫勃朗的用光法,他去了法國阿爾,那是個陽光燦爛的地方,他說:“我覺得這個地方與日本的版畫一樣美。”印象派的用光消融了物體,梵谷用光強化物體,作品中到處充滿了陽光,因此他特別喜歡黃色,畫了許多幅向日葵。

梵谷在相當程度上是畫其所見,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寫生中完成的,是覺得真實性對他十分重要,是他整個繪畫思想的依託,但是他的視覺真實與他的現實主義的真實相差極大,在他那裡,視覺的真實已轉化為一種視覺幻想。他給提奧的信中說:“殊不知,我並不著力謀求準確表現眼前的事物,我是在相當隨心所欲地運用這色彩,我要更有力地表現自我。”

梵谷37歲時,用左輪手槍在奧維爾麥田自殺,短短的藝術生命中共創作了2000幅作品,只賣出去一幅。他的一生都是在貧困和無人理解的孤獨中度過的,精神一度很不正常,他邀請高更去阿爾,但是和高更性格不合,想謀殺高更未遂,竟拿刀把自己的右耳割下來送給他喜歡的一個妓女,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只要病情好轉,他就畫畫,終於耗盡了一生。如今他已成了世界畫壇的明星,因為他的作品在倫敦和紐約的拍賣中,標出了創紀錄的賣價,打破了歷年來世界名畫的最高價格。

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割掉耳朵的自畫像》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