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藜[植物]

刺藜[植物]
刺藜[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刺藜(學名:Chenopodium aristatum L.)屬於雙子葉植物、綱藜科、藜屬的植物。植物體通常呈圓錐形,高15-40cm。莖直立,多分枝,有條紋,全草灰黃至黃綠色,秋後常帶紫紅色,全草於夏、秋採集。洗淨、曬乾,有藥用價值。春季的刺藜幼苗也可用於烹製菜餚。因常生長於田間,對農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中華本草》中對其描述為耕地雜草。 (概述圖參考資料來源: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秋後的刺藜 秋後的刺藜

雙子葉植物綱一年生草本,植物體通常呈圓錐形,高10-40厘米,無粉,秋後常帶紫紅色。

莖直立,圓柱形或有棱,具色條,無毛或稍有毛,有多數分枝。葉條形至狹披針形,長達7厘米,寬約1厘米,全緣,先端漸尖,基部收縮成短柄,中脈黃白色。

復二歧式聚傘花序生於枝端及葉腋,最末端的分枝針刺狀;花兩性,幾無柄;花被裂片5,狹橢圓形,先端鈍或驟尖,背面稍肥厚,邊緣膜質,果時開展。

胞果頂基扁(底面稍凸),圓形;果皮透明,與種子貼生。種子橫生,頂基扁,周邊截平或具棱。花期8-9月,果期10月。

地理分布

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寧夏、甘肅、四川、青海及新疆。分布於亞洲及歐洲。

生長環境

刺藜生長環境 刺藜生長環境

刺藜為農田雜草,多生於高粱、玉米、穀子田間,有時也見於山坡、荒地等處。 適生於砂質土壤,極耐旱。

鑑別

性狀鑑別

全草灰黃至黃綠色。葉皺縮破碎,全緣。花序生於枝端及葉腋,最末端的分枝針刺狀。胞果圓形,果皮透明膜質,與種子貼生。種子圓形,黑褐色,長不及1毫米,有光澤。氣微,味微苦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1、葉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均有不定式氣孔。2、胞果表面觀:果皮薄膜狀,表面皺縮,細胞輪廓不清。3、種皮表皮細胞柵狀,棕色。4、花冠裂片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5、柱頭細胞多數是長乳突狀。6、花粉粒圓球形,直徑約20μm,表面隱約可見散孔點。7、枝端尖刺,由眾多端尖的薄壁細胞組成。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刺藜圖片 刺藜圖片

藥材基源

為藜科植物刺藜的全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克。外用:煎水外洗。

性味

淡;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祛風止癢。主月經過多;痛經;閉經;過敏性皮炎;等麻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克。外用:煎水洗。

食用價值

涼拌刺藜苗

原料:刺藜苗500g,熟松仁40g,熟腰果碎40g,熟芝麻5g,精鹽3g,白糖3g,雞精5g,香油15g,色拉油10g。

製法:刺藜苗擇洗乾淨,放入加有色拉油、精鹽的沸水鍋中,焯至斷生撈出,用純淨水過涼,擠乾水分,用精鹽、白糖、雞精、香油調味後碼入盤中,上面撒上松仁、腰果碎和熟芝麻即可。

特點:口味鹹鮮,滑潤嫩爽。

雙味刺

原料:初春刺藜苗200g,乾麵粉50g,紅油汁(紅油10g,高湯25g,姜5g,鹽2g)、蒜茸汁(蒜蓉10g,白醋20 g,鹽2g,味素5g,香油5g)。

製法:刺藜苗揀擇洗淨,控乾水分,然後加入麵粉,調拌均勻後上竹籠旺氣蒸8分鐘至熟,端在盤子上,用筷子把刺藜苗趁熱挑散和裝在料碗中的紅油汁、蒜茸汁同時入席即可。

特點:刺藜綿潤鮮美,口感別致。

脆皮刺藜苗

原料:刺藜苗300g,精鹽4g,味素2g,麵粉200g,生粉80g,泡打粉6g,蛋清2g,水適量,色拉油800 g(耗100g)。

製法:①將麵粉、生粉、泡打粉、蛋清、鹽、味素、色拉油10g放入盆中,攪拌均勻即成脆皮糊。

②刺藜苗洗淨,加鹽、味素醃漬10分鐘,瀝乾水分後裹上脆皮糊,逐一放入燒至四成熱的色拉油中,小火浸炸4分鐘,撈出控油,裝盤即可。

特點:色澤悅目,口感酥脆。

香煎刺藜餅

原料:刺藜苗200g,魚茸200g,蝦膠150g,肥膘末8g,精鹽4g,味素2g,雞粉3g,生粉30g,雞蛋5個,薑汁酒10g,白糊椒粉2g,蔥椒絲適量,色拉油150g。

製法:①將刺藜苗擇洗乾淨,入沸水中氽水斷生,過涼後擠乾水分,切成細茸和魚茸、蝦膠、肥膘末共納一盆,放入薑汁酒、胡椒、鹽、味素、雞粉調成餡。

②將餡分成10等份,做成刺藜餅生坯,拍粉拖蛋液,放入三成熱的油鍋中,小火煎製成熟,裝盤,上面撒上蔥椒絲即成。

特點:色澤碧綠,鮮嫩可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