刲

刲是形聲字,刂(刀)為形,圭為聲。讀作kuī。刲意為刺、割。

基本信息

字義

(1)〈文〉[動] 宰殺,刺殺 [cut]

刲,刺也。從刀,圭聲。——《說文》

刲,屠也。——《廣雅》

刲羊擊豕。——《國語·楚語》

刲之刳之。——《禮記·內則》

司馬刲羊。——《儀禮·少牢禮》

士刲羊無血。——《易·歸妹》

又如:刲刺(刺殺);刲剔(屠殺剖解);刲宰(宰殺)

(2)〈文〉[動] 割取 [slice off]

刲魏之東野。——《戰國策·齊策》。註:“取也。”

自出白刃,刲膺授僧。——《聊齋志異》

又如:刲刳(剖割);刲股(割大腿肉)

(3)〈文〉[動] 猶搔,抓搔 [scratch]

你只管幹你的去,就留你在家裡,也是六枝兒刲痒痒兒敷余著一個。——《兒女英雄傳》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四】【刀部】刲 kuī 苦圭切

刺也。從刀圭聲。《易》曰:“士刲羊。”

說文解字注

〖刺也〗

馬,虞說易同。

〖從刀。圭聲〗

圭剡上,故從圭。形聲包意也。苦圭切。十六部。

〖《易》曰。士刲羊〗

歸妹上六爻辭。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部】 刲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6

《唐韻》苦圭切《集韻》《韻會》傾畦切,音奎。《說文》刺也,割也。《易·歸妹》士刲羊無血。《禮·內則》炮取豚若牂刲之。

又《集韻》涓惠切,音桂。義同。《集韻》或作。

詞語

【刲割】kuīgē

〈文〉[動] 屠宰

《禮記·雜記下》“其衈皆於屋下” 漢 鄭玄 註:“衈謂將刲割牲以釁,先滅耳旁毛薦之。”

【刲刳】kuīkū

〈文〉[動] 剖、割

南朝 宋 顏延之《重釋何衡陽書》:“何必以刲刳為稟和之性,爓瀹為翼善之具哉。”

【刲剔】kuītì

〈文〉[動] 屠殺、剖解

《新五代史·吳世家·楊行密》:“是時,城中倉廩空虛,饑民相殺而食,其夫婦、父子自相牽,就屠賣之,屠者刲剔如羊豕。”

音韻參考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羅馬字國際音標
苦圭齊合平聲合口四等khue/queikʰiwei

方言集匯

◎ 粵語:gwai1

◎ 客家話:

[梅縣腔] kwi2

[台灣四縣腔] kui2 gui1

[客英字典] kwui2

[海陸豐腔] kui2 gui1

拼音是ku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