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舞蹈

利比亞舞蹈有北部地區舞蹈和中南部沙漠地區舞蹈兩大類。在土著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包括舞蹈藝術在內的利比亞阿拉伯文化。

利比亞舞蹈

內容

利比亞舞蹈 (dance of Libya)
11世紀,尼羅河上游的兩個阿拉伯遊牧部落進入利比亞,帶來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並逐漸同化了這裡的柏柏爾人。在土著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包括舞蹈藝術在內的利比亞阿拉伯文化。
利比亞舞蹈有北部地區舞蹈和中南部沙漠地區舞蹈兩大類。
北部地區舞蹈 利比亞北瀕地中海,文化貿易往來興旺,經濟文化發展較快,歌舞成為節日、慶典和娛樂的主要形式。女子舞蹈以胯部扭動和顫抖為特點,以自娛為主,有時觀者也加入同舞,共盡其興。其特色與突尼西亞女子舞相比,顯得更為纖巧、秀氣、含蓄些。舞蹈者著長袖上衣,穿肥腿燈籠褲,外纏長幅布料,形成齊踝的連衣裙。臀部系彩帶,結穗多垂於左側。頭戴圍巾,或纏頭巾。額頭、頸項、胸前、指腕佩戴大量金銀首飾。男子舞蹈動作粗獷、強悍,如頓蹉落地跑跳步,交替向前小踢腿的跳躍步等。男子也有扭胯的舞蹈,技藝高超,但只在聯歡、娛樂場合表演。利比亞舞蹈唯有男子允許碎抖雙肩,用以表現其威武氣概。其服裝多著肥襠瘦腿長褲,上身內穿白色長袖衫,外罩長袖馬夾。通常用風笛、達卜和單格鼓伴奏,音樂的節奏性強,氣氛熱烈粗獷。常在舞台上演出的節目有《頂罐舞》、《蘇丹舞》、《迎賓舞》和《埃勒加舞》等。
中南部沙漠地區舞蹈 幅員遼闊的撒哈拉大沙漠,幾乎橫貫整個北部非洲,生活在這片漠野沙荒中的貝都因人,女子舞蹈以腿、腳的動作為主,沒有胯部的扭動。男子舞蹈有以部族稱呼命名的退哇利格舞,動作集中於腿腳和雙肩,伴奏樂器為各種鼓。三巴尼舞不同於前者的是邊跳邊擊掌邊歌唱,伴奏樂器為單格鼓和舌克歇克特(一種啞鈴形的金屬鑔)。阻嘎拉舞,即長棍舞,手持長棍的男子隨著音樂即興起舞,以手腳的動作和面部表情為主,多在婚禮和歡慶場合表演。嘎非拉舞,即駱駝隊舞,舞蹈時隨著音樂節拍即興動作,音樂中夾有歌詞,訴說沙漠的旅途生活。表演者穿長褲,著大袍,束寬腰帶,纏頭蒙面,反映沙漠生活的習俗。

配圖

所屬分類

舞蹈
舞蹈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