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房太尉墓》

《別房太尉墓》

《別房太尉墓》 作者杜甫,是宋朝的一部詩詞。

 

詩詞原文

《別房太尉墓》 《別房太尉墓》
《別房太尉墓》 
杜甫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 。   
近淚無乾土,低空有斷雲。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詩文解釋

身在他鄉又要四處奔走,在孤墳面前停下馬來向你告別。眼淚將近處的土都弄濕了,低暗的天空中漂浮著殘雲。你下棋像謝安一樣鎮定儒雅,我像吳季札一樣拿著劍尋找徐君。只看見林花紛紛落下,黃鶯啼叫著送我遠行。  
【詞語解釋】 
對棋:對弈。
謝傅:晉代名將謝安。他在征討符堅 所率百萬大軍時,還在與謝玄下圍棋,從容擊 退了敵兵。徐君:此句喻兩人的交情生死如一, 不忘知遇之恩。典出《說苑》 :“吳季札聘晉, 過徐,心知徐君愛其寶劍。及還,徐君已歿, 解劍系其冢樹而去。”  
 [注釋]   
1、復行役:指一再奔走。   
2、近淚句:意謂淚流處土為之不乾。   
3、把劍句:春秋時吳季札聘晉,路過徐國,心知徐君愛其寶劍,及還,徐君已死,遂解劍掛在墳樹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許。    

詩文賞析

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時拜相,為人比較正直。至德二載,為肅宗所貶。房琯罷相後,於寶應二年,拜特進、刑部尚書。路遇疾病,卒於閬州。死後贈太尉。後來杜甫經過閬州,特來拜見老友的墳墓。
詩人臨行前憑弔友人,心情沉重。在一片愁慘哀傷中,抒發了自己對友人的友情及敬佩,發出深深的嘆息。全詩寫情寫人得體恰當,一往情深,感情真摯。又不失含蓄委婉。
房太尉就是房琯。杜甫雖則因疏救房琯而觸忤肅宗,導致被貶,但一直堅持自己的看法,很有中華文化人的骨氣。讀此詩可知。
輾轉於他鄉,只能略一拜祭匆匆作別:開頭兩句分明是向墓中人道歉。
"孤墳"一座,落寞如斯。卻仍有人來灑滿腔熱淚,乃至雲也為之低徊凝滯獻一片愁,則此人自是知己無疑,墓中人是否也會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嘆呢?想從前,能親近其人而知其雍容優雅;到如今,惟能在墓前獻一片至誠。陰陽睽隔,墓既孤單,人亦孤零零地,誰能為之溝通?放眼,林花散落;傾耳,則鶯聲更如送客了。
此詩情調陰鬱中忽有亮色,慘惻悽愴而不礙於表露一股特殊的英雄氣。前人講究"意在筆先",實即指詩人的生命質量起決定作用。杜甫不是個衰颯之人,杜甫心裡的房琯更非平庸之輩,惺惺相惜卻又命途多舛。此情早已千錘百鍊於胸襟,只待機緣噴礴而出罷了。
[評析]    
房太尉在唐玄宗幸蜀時拜相。乾元元年(758)為肅宗所貶。杜甫曾為其上疏力諫,得罪肅宗,險遭殺害。寶應二年(763),房又進為刑部尚書,在路遇疾,卒於閬州。兩年後。杜甫路過閬州,特為老友上墳,作此詩。   
這是一首悼亡詩,抒寫感傷情懷。全詩敘述了生前的交往和墳前的哀悼。前四句寫墳前哀憤,後四句寫臨別留連。詩寫得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寫房句句得體,寫交往字字有情。知遇深情,滲透字裡行間。

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初唐有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他在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長安,後又去應考科舉,因李林甫把權弄奸,杜甫和全體應考者都落了第,故終生未成進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閒。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鍊字鍊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悽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