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筋錯骨手

分筋錯骨手

是擒拿法的古稱。以前有錯骨法和分筋法之分,現在統統歸類於擒拿法。擒拿法最適合單對單,或多對單,類似警察抓逃犯比較合適,屬於制服法,不適合一對多。這世界上也沒有什麼武術“保證”能一對多。不要相信電影,電影裡都是一個一個接著上,沒有一擁而上的打法,因為這樣主角就沒法打了。一對多,用武器最方便,甩棍、短棍、匕首都有用,但是比較難練習,而且容易傷人。 是大擒拿的一種,利用對人體骨骼的了解而拆卸敵人關節的一種技巧,和中醫學中的接骨是反面利用法。 在《武林外傳》中郭芙蓉和郭薔薇使用過。

風格特點

分筋錯骨手分筋錯骨手

分筋錯骨纏龍手又稱"沾衣十八跌",是武當紫霄派玄真神劍門歷代秘傳絕技之一。是由本門開門祖師。明朝成化年間武當紫霄官玄真道士、江湖圈內稱為"玄劍神掌"的玄劍子元貞道長所創。筆者自幼隨祖父李文明、叔祖父李文仲修習玄劍武技,略知斯技玄妙,現遵師命整理出來,供玄劍武技愛好者參修。​

纏龍手講求內外雙修、六合歸一、抓拿化打。纏困鎖閉。具有三盤困鎖、九節纏拿、搭手即跌。分筋錯骨的搏殺功效。由於它專門控制敵之十八大關節,而自身十八大關節又可處處拿人,所以又形象地稱之為"沾衣十八跌",它既非人們所說的十八種跌拿手法,亦非十八種地躺跌摔動作。它是在內功、內勁訓練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化打合一、纏拿鎖扣等技巧而形成的一系列實戰技擊方法。纏龍手沒有套路,只有內功訓練。內勁訓練、操手訓練、纏手訓練等練功方法。此功看似簡單易學,但卻易學難精,只有經過較長時間的艱苦訓練,才能領悟到纏龍手技擊的玄妙神奇。

實例解析

一、纏龍手的內功練法

內功是一切內勁的基礎,沒有內功,就無法訓練出內勁,纏龍手絕技中豐富細膩的技擊手法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根據《玄劍修其次第論》的要求,修習纏龍手絕技必須有紫霄玄真內丹功第一部“丹田培元”和第二部“子午周天”功法做基礎。從纏龍手形成的歷史來看,它實際上是為了配合紫玄丹功而設計的“動練金丹法”,只是到後來逐漸成為用於防身自衛、弘道護法的內功武技。

(一)丹田培元功靜修

丹田功是紫玄丹功的築基功法,是玄劍修真武學的內功心法,它以上中下三丹田為鍛鍊對象,主煉精、氣、神,其中又以煉下丹田為核心,功法運用觀想、意注等方法,激發丹田內的真元之氣,在人天合一,氣在人中,人在氣中的高功能態中,逐步營造鍛鍊金液大丹的丹材和丹鼎。丹材需純,材不純則丹難成;丹鼎須固,鼎不固則丹易走。

丹田功注重三調,即調息、調身、調心。調息以鍊氣,調身以鍊形,調心以煉神,形神合一,性命雙修。法簡而效茬,安全可靠,不出偏差,適用廣泛,男女老幼皆可修習。練習丹田功不僅可以為武技打牢內功根基,而且還具有法邪除病。保健養生、增智益慧、延緩衰老等功效。

丹田功為什麼要以鍛鍊下丹田為功法核心呢?為什麼又要三田共修呢?這是歷代先賢聖右千百年來在長期存思。觀照的身心修持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來的能夠較快激發真氣的良途佳徑。下丹田指由神瞬、命門、關元、會陰、尾同等丹穴所圍成的球狀生理空間。其象顯無極之渾淪,斡太極之造化,發靈極之機微,上下分天地判陰陽,四周列五行布八卦,是人體生理功能的分配、調整、強化、最佳化的機樞,是真元之氣匯合混化之處。前後有神闕。命門二穴相諧應,上下有任督沖三脈相循環,左右有帶脈推運布施,統陰陽諸脈,調先後天之氣,是培元固本、安神定心、調和氣血、固陽育陰、健脾和胃、舒肝利膽、益腎固精、通利三焦、暢達經絡、蘊育真元、燮理陰陽的樞紐所在。在積液化精、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適的修真過程中,總要精。氣、神三者兼煉。在煉精化氣之時,要掃滅妄心,常一存照心,意註上田守住元神,心存中田調理肺全以伏燥氣,三田共煉,天、人、地三才合一,督升任降,河車運轉,周天循流,五訣六候,皆在其中。紫玄丹功,雖迭分九乘,實則玄功總是一部,若將性命雙修的過程分割開來,按階段單修,不知陰陽互根,周天無隙之理,雖有一時之效,終難成玄門正果。

丹田培元功以站勢練潔為主,以坐、行、臥、立諸勢為輔。修習者要站、行,坐。臥不拘一勢,堅持生活中練功,經常做到外形端莊安逸,內觀師像心存玄真。法訣云:無法須學法,有法不泥法,無法之迭為妙法,法無所法為至法。

1、凝神氣穴法

或站或坐,雙手左上右下疊放於腹前,手心向上,全身自然放鬆,百會上領,下頦內收,二目平視,唇牙輕閉,松肩墜肘,含胸撥背,塌腰合胯,斂臀撐襠,收腹垂閻,命門微鼓,氣沉丹田,舌抵上額,神光內斂,收入祖竅(山根穴內),全身放鬆,適舒安逸,意將身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我心是宇宙,宇宙即我心,渾渾燉沌,無我無物,心無所掛,意無所牽,念無所思。約5-15分鐘。

待心平氣和之後,意想天目(山根與玉枕連線前三分之一處)洞開,發出一束白光下注喉管,到膻中後變為紅色光,下沉腹內氣穴(神闕與命門連線後三分之一處),變成藍光,充滿下丹田。上、中、下三丹田三色光匯聚成三個白、紅、藍三色丹球。靜觀5一15分鐘。

然後觀想三丹田合三為一,於小腹內氣穴共聚成黃色丹球,丹球吸納宇宙之真氣(奪天地之造化)。約5-l5分鐘。

丹田處可觀想師像。父母像,或歷代聖賢祖師像,如老子。呂祖等。口中亦可配合默誦淨心神咒或“太極仙翁,靈妙玄通”,“守神氣、安五臟、復無極”等語句。建議觀想“eng,ong、hong”三音於上、中、下三丹田,也可念“轟、通、空、洞、工、翁”等音,以自己感到內體震動最大為好,在此不強作要求。

2、陰陽既濟法

姿勢要求同上,惟雙手前抬起約10厘米,十指相對,手心向里,勞宮與命門相照成等邊三角形,雙臂如抱一氣球,意觀勞宮陰陽二氣與命門生命之火相激盪,發出金黃色光,暖照下丹田,熱流在丹田氣穴處匯聚成透明欲燃的水晶丹球,108呼吸後,觀想光色全部滲人丹球內,忘掉自身。觀想丹球在呼吸,108次呼吸後接練下勢。

3、丹球內轉法

接上勢,雙手下落相抱於腹前,左手中指與拇指扣成環,右手拇指插入環中,掐抵左手無名指根,餘四指自然抱左手,食指掐左手無名指與小指中間,手心與氣穴相照。意觀氣穴中丹球下行會陰,後經尾閻上移命門,向前至神瞬下行關元,里推丹田氣穴,如此36周,再反行運轉24周,再由丹田人命門,繞帶脈經神闕由後向右、向前、向左轉36周,再反轉24周、最後收入丹田。

4、太極球周轉法

觀想氣穴內丹球吸納宇宙之真氣,並不斷變大充滿丹田。意將丹球沿神閾、會陰、命門形成的前後立圓轉動108次,反轉72次。然後在帶脈形成的左右平圓轉108次,反轉72次。最後沿會陰、氣穴形成的堅圓轉動108次,反轉72次。

5、三田合一法

雙手向體側左右分開,抬至肩高時,手心轉向上,意攬宇宙之精氣由百會貫人士丹田,捧起至頭頂時,手心向下,雙手沿體前下按到腹前,外導內行,真氣由上丹田下注中、下丹田。貫行36次。再貫氣玉枕、命門、氣穴36次。最後裹氣山根、膻中、神閾、氣穴36次。

6、收功法

雙手搓熱於洗面、洗頭,按鏇太陽穴,鼻兩側,腦後風府各正反36次。拍打胸、腹、腰、背各36次。揉膝、前後俯腰各36次。赤龍攪海(轉舌)左右各36次,吞津72次,每左、右、中分別吞人下丹田。

(二)子午周天功靜修

人身有子午任督,猶天地有日月陰陽,“法於天地,和於術數”,運任督陰陽二氣,行子午卯酉周天運轉,調理自身陰陽,以致陰平陽秘,周身安泰,稱之為子午周天活。玄劍門秘傳鎮鬥神功紫玄丹功之子午周天功法,與世傳所謂小周天功有根多差異,突出地表現為順四時,任自然:以日月運行規律為法度。法訣云:迢本無為法自然,真人立像假名圓,平常日月皆彰露,打破方知意為先。

子午周天功的練法有呼吸周天。文武周天。卯酉周天。甘四氣周天,十二時周天等等。初級練習以前兩種為主。現介紹如下:

1、呼吸周天法

呼吸周無法原稱仙家保命訣,訣曰:一吸便提,氣氣歸臍,-呼便咽,水火相見。因詼僅十六字,故名十六錠金。本功法在一呼一吸之間通任督二脈而氣歸於臍後,乃行子午之方便迭門。法以吸氣時意觀一點真陽之氣生於海底會陰,一吸便提,意送真氣由會陰上行關元,人臍中,後推人氣穴;呼氣真氣下行尾閻,上行命門、夾脊、玉枕至腦中泥丸官(上丹田),並化瓊漿甘露,下落人喉,點點滴人心中生血化氣,下往氣穴,如此行氣36息,然後吸氣意觀一點真陰生於九陽之台,即頭頂因會穴(百會前一寸),沿腦中人喉經膻中入臍中,後行氣穴;一呼真垢化若雲霧,上行大椎,下夾脊、命門、尾閻、會陰,上歸氣穴。如此行氣24息。最後意觀會陰之真陰之氣化為靈火,熱力上蒸人氣穴,百會下落甘霖人氣穴,化為乳白色丹球。

2、文武周天法

文武周天法,就是運用文火。武火運行周天的方法。武火,即一種節奏激猛的調息方法,文火,即是一種節奏柔緩的調息方法。運行文武周天,可較快地打通任督二脈,拓寬真振運行的通道。

文武周天法,實際上是運用縮時之法,運行十二時周天。因此修習者首先要熟悉十二時位。即子(會陰)、醜(尾閻)、寅(命門)、卯(夾脊)、辰(大椎)、已(玉枕)、午(百會)、未(山根)、申(天突)、酉(膻中)、戎(神瞬)、亥(關元)。

文武周天法要求在子、醜、寅、辰、已六個時位,用武吸文呼法,吸氣默念“通”9次,呼氣觀想金黃色丹球在相應時位上發出光熱,不默念。行四個呼吸後移到下一個時位。午、未。申、戍、亥六個時位,用文吸武呼法,呼氣時默念“通”6次,吸氣自然,行四個呼吸。卯,酉兩個時位文吸文呼,默念“通”分別是6次和4次。用丹功術語講,則分別是進陽火,退陰符和沐浴。

運文武周天法一般是在丹爐火衰氣寒之時(即無氣感時),急依上法,從子位開始依法行之,以起火開關,若覺丹田或意觀時位熱燙之極,不論是否運完一個完整周天,均應止火溫養,將丹球移人下丹田,用文吸文呼之法意守丹田即可。

每日堅持在十二時辰之時依上法,在相應時位起火開關,(即子的·在會陰,丑時在尾閻,依次類推),可在較短時間內打通任督二脈,此即十二時周天。

3、陰陽周天法

武當玄真神劍門是以丹功。武功、藥功並修的九真支派,以玄劍、神掌、絕手、藥丹四大絕技著稱武林,而內功武技的形成,則以真氣貫注兩掌最為神奇,變諸各技,皆以此為原則。由於左右手分屬陽和陰(女相反),將子午周天功與左右勞宮相配合進行專門修持,就形成了玄真陰陽上功。為使纏龍手修習者能夠進行比較系統的功法訓練,現從陰陽功中選出,一併作為基礎內功練習。其功法如下:

或坐或站,雙手外鏇捧氣於腹前,手心向上。中指向對,上提至膻中,內鏇立掌。手心相對,手指向上,雙掌向前推擊,手心向前,手指向上,意觀丹球由下丹田氣穴下行尾閻,上行命門、夾脊、大椎,分行肩井、曲池、勞宮,雙手外旋迴拉,手心向對,手指由向前變向上,玄掌於肩前,內鏇雙手下按於腹前。手心向下,中措相對,意觀丹球由勞宮、少海、雲門、中府匯於膻中,下行下丹田氣穴,反覆36次。雙手左右兩側推拉按捧36次。莊上托右下按,右上托左下按各36次。左轉腰右推掌,右轉腰左推掌各36次。雙手上捧托,下壓按36次。以上憊念同前。收功法同丹田功。

二、分筋錯骨纏龍手內勁練法

當內功訓練至全身有沉重感或在運功有空氣阻力感時,即可練習內勁功法。動作要舒緩自然,用意不用力,要體會觀想自身與外界的感應,不要運氣引導。

(一)撐天按地

自然站立,兩足開立與肩寬,雙手內鏇,手心向內,慢慢向前向上棚撐。意將天體撐起與肩高時,雙手內鏇向兩胯側分按,意將大地按之下沉,如此反覆撐按5一15分鐘。

(二)鏇轉乾坤

由棚撐姿勢,右手外鏇向下向主持撩到左胯前上方,右手向右推按到右胸前,同時左轉腰45度,沉襠松胯,左腿外鏇,右膝里合,目視右前方。然後右轉腰90度,雙手逆時針於胸前做鏇球動作,右手先向右向上再向左轉半圈於左胸前,左手向左向下再向右轉半圈於右腹前,右手置左手肘彎里上側,手心向下對左肘,左手置右手肘彎里下側,手心向上對右肘,如此反覆5-15分鐘。

(三)翻江倒浪

上勢轉鏇至右手下左手上時,右手外鏇向里向上由腹前弧形鏇擰翻提至心胸窩煎,手心向左後上萬,手指向左前上萬。左手內鏇向前向下弧形按推至腹前,手心斜向右前下,手指向右前上。左轉腰45度,右手內鏇向左前按推,右手心向下,手指向左前,左手外鏇收翻擰棚於腹前,手心向右指尖向前。右轉腰45度,右手外鏇翻擰於腹前,手心向左前下,手指向左前上,左手外鏇擰提於心窩前。右轉腰45度,左手向右前推按,動作同前,唯上下左右相反。反覆練習5-15分鐘。

(四)二龍盤雲

上勢手至左煎右後時,左手外鏇,右手內鏇合於胸前,左手上右手下,同時轉腰45度,右轉腰45度,右手內鏇沉肘向右胸前,左手內鏇向左腹前分錯擰翻。右轉腰45度,右手外鏇,雙手外鏇合於胸前,如此雙手擰翻分錯5-15分鐘。

(五)混圓歸一

雙手內鏇,向內向下分壓,再分別向左右分開,肘臂向外棚撐,然後以肘為支點,使小臂轉一圈,雙手由內鏇變外鏇合掌於胸前。再雙手內鏇前椎,虎口相合,外鏇雙手向前分插,上托捧至前面與目平,手心向里,以肩為軸,肘臂分棚架,雙手微內鏇,手心向前。最後雙手微外鏇,由胸前下按於腹前,氣沉丹田。如此3-5分鐘。

三、分筋錯骨纏龍手外功操手練法

操手訓練以練習指、腕、臂的力量為主,以練習各種纏、卷、擰、翻、扣、鎖等手法為輔。主要內容有扣罐、抓瓢、擰俸、鏇球、轉缸、擲包等手法訓練,擊抄球、轉九宮等身法訓練,大力鷹爪功、龍爪透骨手等功力外壯訓練等。現結合本人練功體悟,介紹幾種操手訓練法:

(一)、用小口酒罈,重約二十餘斤,以五指抓扣壇口,馬步站好。另一手叉腰,立身中正,吸氣提壇於胸高,氣沉丹田,提肝收腹。呼氣,氣沉湧泉,全身放鬆,扣壇之手下降於地。以6次為一組,左右換手。每十天加細砂五斤,直至缸口加滿,提升自如後,再以鐵砂替之。

(二)、雙手俯地,勞宮虛空,如做伏地挺身狀。吸氣,雙臂彎曲,身體下降,氣人丹田。呼氣,氣由丹田貫人雙手五指。6次為一組,能做108次後,側身單手推撐。最後雙腳墊磚雙手推撐,若能單手倒立(靠牆、樹等),則外功告成。

(三)、兩人約距十米,對擲拳頭大的沙包。用正手。反手,抄撩等各種手法按迎。然後三人對擲,最多九人站成九宮八卦陣,雙手各拿沙包對擲。

(四)、用一瓢反扣水中,以手指扣其圓面,意運掌指之力,向上吸抓,直至應手而起。

四、分筋錯骨纏龍手纏手練法

(一)、甲乙二人面對站立,約距一臂遠,以右手腕外側相按,手心斜向左前下方,指尖向左前上方,手心虛含,沉肩垂肘。

(二)、甲右手內鏇,四指虛握乙右手,左手撫在乙右肘關節上,右足向右後退一步,身右轉45度,雙手向右後牽引,右手向右前方推鏇。目視乙胸部,重心在左腿。

(三)。乙順甲招引之勢,上右足插落於甲雙足間,右手外鏇微外棚,即內鏇用腕內側搓擊甲大拇指,同時小臂外側擠擊甲右胸部,肘頂擊甲心窩處。沉肩塌腰,重心微降,左手置右肘處,接甲左手,重心在左腿。

(四)、甲順乙勢重心後移右腿,左轉身,右手外鏇向里向下向左鏇擰收提,左手內鏇虛拿乙左手,前臂搓打乙右肘關節。

分筋錯骨手分筋錯骨手

(五)、乙順甲勢左轉身,重心移右腿,左手外鏇反拿甲左手,同時沉襠塌腰,右手擺脫甲右手外鏇以臂橫擊甲左肘關節。右手翻上指乙面部。

(六)、甲順乙勢向右前方邁一步,左轉身,左手反撩乙腹部,右手置左肘關書處,沉肩墜肘,沉襠塌腰。

(七)。乙順甲勢退右步,右手反拿甲右手後持引,左手撫甲右肘關節。甲則順勢搓打乙右拇指。

如此雙方進退循環操手訓練,學者需十分注重安全,在搓打、橫擊時要掌握分寸,因其中所含錯骨反關節手法很容易損傷對方,故一般不要快速發力。在訓練中要細心體會相互纏拿分錯的感覺,逐步提高實戰反應能力和技能。

小說中

金庸《射鵰英雄傳》

分筋錯骨手在金庸大師的《射鵰英雄傳》中有所描寫

郭靖所學的“分筋錯骨手”乃是二師父朱聰自創。

朱聰言語行止甚是滑稽,心思卻頗縝密,他和柯鎮惡暗中計議了幾次,均想梅超風雙目雖中毒菱,但此人武功怪異,說不定竟能治癒,她若不死,必來尋仇,來得越遲,布置必定越是周密,手段也必越加毒辣。是以十年來梅超風始終不現蹤影,六怪卻非但不敢怠懈,反而加意提防。朱聰每見手背上被梅超風抓傷的五條傷疤,心中總生栗然之感,要抵禦“九陰白骨爪”,莫如“分筋錯骨手”。這門功夫專在脫人關節、斷人骨骼,以極快手法,攻擊對方四肢和頭骨頸骨,卻不及胴體。朱聰自悔當年在中原之時,未曾向精於此術的名家請教,六兄弟中又無人能會。後來轉念一想,天下武術本是人創,既然無人傳授,難道我就不能自創?他外號“妙手書生”,一雙手機靈之極,加之雅擅點穴,熟知人身的穴道關節,有了這兩大特長,鑽研分筋錯骨之術自不如何為難,數年之後,已深通此道的精微,手法雖與武林中出自師授的功夫不同,卻也頗具威力,與全金髮拆解純熟之後,都授了郭靖。

郭靖與尹志平相鬥,使用的便是分筋錯骨功夫。

尹志平奉邱處機之命來給江南六怪傳書,先卻不通姓名找郭靖比試武功。尹志平攻向郭靖,郭靖斜身避過,伸手猛抓敵腕,左手拿向尹志平肘部,這一手是“分筋錯骨手”中的“壯士斷腕”,只要尹志平手腕一給抓住,肘部非跟著被拿不可,前一送,下一扭,喀喇一聲,右腕關節就會立時脫出。

郭靖陡逢強敵,一出手就是分筋錯骨的妙著,他於這門功夫拆解甚熟,熟能生巧是生不出的,熟極而流卻也差相仿佛。尹志平手腕與手肘突然被拿,一驚之下,左掌急發,疾向郭靖面門拍去。郭靖雙手正要抖送,扭脫敵人手腕關節,哪知敵掌驟至,自己雙手都沒空,無法抵擋,只得放開雙手,向後躍出,只覺掌風掠面而過,熱辣辣的十分難受。

郭靖單掌護身,凝神不動,待到掌風襲到胸口,身子略偏,左手拿敵手臂,右手暴起,捏向敵腮,只要一搭上臉頰,向外急拉,下顎關節應手而脫,這一招朱聰給取了個滑稽名字,叫做“笑語解頤”,乃是笑脫了下巴之意。

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

那乞丐笑得連口水都流出來了,一面將銀子手忙腳亂地往懷裡揣,一面嘻嘻地笑著道:我看佻這銀子一定是偷來的,否則怎會如此輕易就送人。他搶銀子的時候,自然難免要碰到李尋歡的手。

他的手剛碰到李尋歡的手,五指突然一搭、一勾──?李尋歡只覺手腕上象是突然多了道鐵箍。接著,他的人竟被拎了起來。

這乞丐不但出手快得駭人,這一搭、一勾,兩個動作中,竟包藏了當代武林中四種最可怕的武功。

他手指剛搭上李尋歡手指時,就使出了內家正宗的沾衣十八跌的內力,無論任何人被他沾著,都再也休想甩開。

接著,他就使出了傳自武當的七十二路擒拿手,搭住了李尋歡的脈門,無論任何人的脈門被他扣住,真力就再也休想使得出。

然後,他再以分筋錯骨手錯開李尋歡的筋骨。

最後他那一招,用的卻是塞外摔跌的手法,無論任何人只要被他拎起,摔下,就再也休想爬得起來。

這乞丐將每種功夫都練得爐火純青,有十足的火候。

李尋歡就算已看出他不是常人,卻絕對看不出他是這樣的高手,就算知道他身懷武功,卻也絕對想不到他會暗算自己。

李尋歡這一生中,從來也沒有如此吃驚過。

李尋歡竟象條死魚般摔在地上,摔得他兩眼發黃,幾乎暈了過去,等他眼前的金星漸漸消散時,他瞧見那乞丐的臉就在他面前,正蹲在他身旁,用一隻手扼住了他咽喉,笑嘻嘻地瞧著他。

這人究竟是誰?為什麼要暗算我?

梁羽生小說中

梁羽生小說中常見武功。與擒拿手有類似作用,可以抓住敵人,有時也作酷刑使用。

使用者:

1、《大唐遊俠傳》杜百英

2、《大唐遊俠傳》尉遲北

3、《大唐遊俠傳》羊牧勞

4、《龍鳳寶釵緣》寇名揚

5、《龍鳳寶釵緣》奚炳達

6、《龍鳳寶釵緣》拓拔雄

7、《慧劍心魔》段克邪

8、《慧劍心魔》司空猛

9、《慧劍心魔》沙鐵山

10、《武林天驕》馬天行

11、《武林天驕》千柳莊門客

12、《狂俠天驕魔女》黑修羅

13、《狂俠天驕魔女》白修羅

14、《狂俠天驕魔女》完顏長之

15、《狂俠天驕魔女》華谷涵

16、《狂俠天驕魔女》蕭家教頭

17、《鳴鏑風雲錄》楚大鵬

18、《鳴鏑風雲錄》車衛

19、《鳴鏑風雲錄》任天吾

20、《鳴鏑風雲錄》巴天福

21、《鳴鏑風雲錄》拓跋圖

22、《鳴鏑風雲錄》厲擒龍

23、《鳴鏑風雲錄》龍象法王

24、《瀚海雄風》百萬雄

25、《風雲雷電》丘大成

26、《風雲雷電》高登禹(一說趙登禹)

27、《風雲雷電》卓合圖

28、《風雲雷電》麻三

29、《風雲雷電》耿電

30、《風雲雷電》鄭友寶

31、《風雲雷電》班建侯

32、《風雲雷電》馬寡婦

33、《風雲雷電》薩努窮

34、《風雲雷電》婁人俊

35、《還劍奇情錄》羅金峰

36、《散花女俠》戰三山

37、《散花女俠》石鴻博

38、《散花女俠》婁桐蓀

39、《廣陵劍》章鐵夫

40、《廣陵劍》雷震岳

41、《廣陵劍》陳石星

42、《廣陵劍》房豪

43、《廣陵劍》赫天德

44、《武當一劍》慧可

45、《七劍下天山》傅青主

46、《江湖三女俠》陳元霸

47、《江湖三女俠》了因

48、《雲海玉弓緣》孟神通

49、《雲海玉弓緣》齊天樂

50、《雲海玉弓緣》正派門下

51、《雲海玉弓緣》商浩隨從

52、《風雷震九州》風從龍

53、《風雷震九州》岳霆

54、《游劍江湖》尉遲炯

55、《游劍江湖》繆長風

56、《游劍江湖》白武子

57、《游劍江湖》御林軍高手

58、《游劍江湖》戴謨

59、《游劍江湖》楊茂林

60、《游劍江湖》劉抗

61、《游劍江湖》楊大姑

62、《游劍江湖》段仇世

63、《牧野流星》孟華

64、《牧野流星》丹丘生

65、《彈指驚雷》楊炎

66、《幻劍靈旗》宇文浩

遊戲中

分筋錯骨手分筋錯骨手

武功名稱:分筋錯骨手

出現遊戲:《無限江湖》遊戲以中國明代社會為背景,以中國傳統武俠和歷史故事為主題,細心研讀金庸、古龍等武俠小說名家之作品,力求展現一個真實龐大的武俠世界。其豐富的遊戲內容,精緻的遊戲畫面,平衡的戰鬥系統,精彩有趣的任務,自由多樣的發展路線,真實的線上互動交流,完善的客戶服務等等將帶給玩家不一樣的遊戲體驗。

所屬門派:刑部

武功套路:擒拿

武功特效:鎖喉,在戰鬥中打擊對手的咽喉要害,產生傷害加倍,更有幾率一擊必殺瞬間將對手秒殺。

分筋錯骨手 殺傷性擒拿技法,破壞全身關節,可能一擊必殺
第一式 撐天按地
第二式 鏇轉乾坤
第三式 翻江倒浪
第四式 二龍盤雲
第五式 混圓歸一

金庸作品中出現過的武功

周公劍| 一陽指 | 五羅輕煙掌 | 六脈神劍 | 降龍十八掌 | 心意氣混元功 | 伏虎拳 | 伏魔劍 | 普門杖法 | 枯榮禪功 | 獅子吼 | 羽衣刀 | 回打軟鞭十三式 | 袖裡乾坤 | 一拍兩散 | 大金剛拳 | 大金剛掌 | 大韋陀杵 | 大智無定指 | 如來千手式 | 天竺佛指 | 少林長拳 | 去煩惱指 | 伏魔杖法 | 因陀羅抓 | 多羅葉指 | 拈花指 | 易筋經 | 金剛指 | 降魔刀法 | 降魔禪杖 | 韋陀杵 | 韋陀掌 | 般若掌 | 寂滅爪 | 袈裟伏魔功 | 無相劫指 | 達摩掌 | 摩訶指 | 擒龍功 | 燃木刀法 | 龍爪手 | 鷹爪功 | 少林擒拿十八打 | 羅漢拳 | 如影隨形腿 | 漁叟鉤法 | 盤根錯節十八斧 | 釋迦擲象功 | 纏絲擒拿手 | 百勝軟鞭 | 哀牢山三十六劍 | 書法武學 | 迴風拂柳刀 | 彈腿 | 奇門三才刀 | 太祖長拳 | 太祖棒 | 斗轉星移 | 參合指 | 袖中指 | 柳絮劍法 | 游龍引鳳 | 奪魄指 | 青字九打 | 城字十八破 | 摧心掌 | 五台山二十四路伏魔杖 | 采燕功 | 鎖喉擒拿手 | 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 | 小無相功 | 天山六陽掌 | 天山折梅手 | 北冥神功 | 生死符 | 凌波微步 | 冰蠶掌 | 八十一路三節棍 | 無量劍法 | 奈何功 | 鶴蛇八打 | 五虎斷門刀 | 後山三絕招 | 火焰刀 | 控鶴功 | 慈悲刀 | 五斗米神功 | 地火功 | 柴刀十八路 | 羅漢拳 | 打狗棒法 | 降龍十八掌 | 黃沙萬里鞭法 | 先天功 | 天羅地網勢 | 玉女心經 | 玉女素心劍法 | 玉女劍法 | 拂塵拂法 | 開山掌 | 三花聚頂掌法 | 天罡北斗陣 | 全真劍法 | 同歸劍法 | 金雁功 | 分筋錯骨手 | 陰陽寶扇打穴功夫 | 空明拳 | 雙手互搏 | 南山掌法 | 伏魔杖法 | 混天功 | 逍遙遊 | 銅錘手 | 蓮花掌 | 鐵帚腿法 | 掃葉腿法 | 落英神劍掌 | 落英劍法 | 劈空掌 | 蘭花拂穴手 | 靈鰲步 | 毒龍鞭法 | 九陰真經 | 九陰白骨爪 | 摧心掌 | 楊家槍 | 泥鰍功 | 白駝雪山掌 | 逆行經脈 | 蛤蟆功 | 靈蛇拳 | 透骨打穴 | 燕青拳 | 越女劍法 | 金龍鞭法 | 鐵掌 | 五輪大轉 | 移宮易穴 | 龍象般若功 | 混天功 | 玉簫劍法 | 奇門五轉 | 掃葉腿法 | 落英神劍掌 | 落英劍法 | 劈空掌 | 彈指神通 | 蘭花拂穴手 | 閉穴功 | 陰陽倒亂刃法 | 漁網陣 | 黯然銷魂掌 | 大剪刀刀法 | 四言詩劍 | 蛤蟆功 | 鐵掌 | 玉女素心劍法 | 九陽神功 | 二十四手降魔掌 | 大力金剛指 | 大韋陀掌 | 少林九陽功 | 如影隨形腿 | 金剛伏魔圈 | 韋陀伏魔劍 | 神掌八打 | 須彌山掌 | 達摩劍法 | 龍爪手 | 闖少林 | 羅漢拳 | 玄冥神掌 | 幻陰指 | 霹靂拳 | 乾坤大挪移 | 聖火令武功 | 八卦游龍掌 | 太極拳 | 太極劍 | 武當長拳 | 神門十三劍 | 純陽無極功 | 梯雲縱 | 綿掌 | 震天鐵掌 | 繞指柔劍 | 金剛般若掌 | 寒冰綿掌 | 陰風刀 | 峨嵋九陽功 | 截手九式 | 飄雪穿雲掌 | 鷹爪擒拿手 | 千蛛萬毒手 | 七傷拳 | 寒梅劍陣 | 落雁拳 | 雨打飛花劍法 | 迴風拂柳拳 | 獅子吼 | 點蒼劍法 | 沾衣十八跌 | 三分劍術 | 玄玄刀法 | 霹靂掌 | 黑砂掌 | 子母鐵膽 | 柔雲劍術 | 無極玄功拳 | 取經棍法 | 醉拳 | 鐵琵琶手 | 百花錯拳 | 八卦游身掌 | 分筋錯骨手 | 庖丁解牛掌 | 金剛伏虎刀法 | 追魂奪命劍 | 上清拳 | 上清劍 | 八卦陣 | 五行陣 | 金蛇游身掌 | 金蛇劍法 | 斬蛟拳 | 混元掌 | 點蒼劍法 | 葵花寶典 | 沖靈劍法 | 寒冰神掌 | 辟邪劍法 | 恆山劍法 | 恆山劍陣 | 萬花劍法 | 五大夫劍 | 希夷劍(法) | 淑女劍(法) | 紫霞功 | 嵩山劍法 | 獨孤九劍 | 迴風落雁劍法 | 狂風刀法 | 千葉手 | 大擒拿手 | 小擒拿手 | 伏虎拳 | 拈花擒拿手 | 韋陀掌 | 散花掌 | 沐家拳 | 沐家劍 | 五行六合掌 | 金烏刀法 | 飛天神行 | 四象步法 | 胡家刀法 | 龍爪擒拿手 | 苗家劍 | 九龍鞭法 | 八仙劍法 | 八卦刀 | 八卦掌 | 八極拳 | 雲手 | 六合刀 | 六合拳 | 六合槍 | 天罡梅花樁 | 雁行刀 | 鷹爪力 | 孔雀開屏 | 神照經 | 呼延十八鞭 | 夫妻刀法 | 混元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