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招商局

再造招商局

《再造招商局》的6位作者王玉德、楊磊、鮑輝春、左志堅、朱宗文、李銀,目前均供職於中國綜合實力排名第一的財經類報紙《21世紀經濟報導》,職務依次為產經新聞總監、新媒體項目總監、資深編輯、特稿部主任、記者、“產業·公司”版塊副主任。對於《再造招商局》的寫作對象——招商局集團,6位作者在各自的職業歷程中均有較長時間的關注和報導,其時間跨度最長者為8年,最短者為3年。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再造招商局》的6位作者均長期從事商業、財經及公司新聞的報導,曾分別領銜報道“楊斌案”、“商業房地產泡沫”、“環保風暴”、“達能·娃哈哈之爭”、“健力寶大案”、“中航油期貨案”等近年來在中國經濟界有重大影響的新聞事件,其報導質量在中國同業中均處於領先地位。
在出版本書之前,《再造招商局》作者王玉德曾出版《楊斌調查——中國黑馬富豪浮沉錄》,左志堅曾出版《出軌——達能與娃哈哈的“中國式離婚”》(合著)等著作。

媒體推薦

作為清末“洋務運動”唯一遺存至今的血脈,招商局可以說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企業,從1872年李鴻章一手創立至今,它已經走過了130多年的歷史。它見證過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也經歷過席捲東南亞的金融危機,而在最近的10年時間裡,通過對龐大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管理體系的創新,一個擁有現代企業管理體系的新的招商局得以完成艱難蛻變。
如今,企業競爭力的決定因素,已由資源優勢過渡至市場優勢,而中國與全球日益深化的互動關係,加緊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步伐。在此前提下,能否產生適應新的競爭形勢、符合國家戰略的新型的國有企業,將成為眾多決策者、管理者、經營者思考的共同命題。而堪稱新國企標桿的招商局所提出的“新的再造工程”,無疑又是一次有意義的探索。
——“中國百家標桿企業”學術委員會
招商局是中國近代工業的一個最重要的標誌,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自身發展相當好,幾乎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每一個特定時期,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金碚
秦曉曾經說過,不要奢談某個人對一個企業有多大的影響,所有的權力和影響力都應該是被制度賦予的……招商局成功的管理模式帶來了顯著效益,他們倡導了一種更加均衡、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發展模式。
——金蝶國際軟體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徐少春
招商局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從原來的無限的多元化,或者說是無關產品的多元化、橫向的多元化,逐步走向集中,逐步集中在核心產業的領域。
——麥肯錫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 張曦柯

編輯推薦

它起源於清末的洋務運動,而在近代,它一直有著香港第一紅籌之稱,之於130多年的歷史,在最近的10年中,它是怎樣度過席捲亞太的金融危機,又是怎樣完成靜悄悄的革命的?再造一個招商局之後,新的再造工程又將往何處去。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前言
引子靜悄悄的革命
第一章 序幕
微妙的120周年
始於l872年的輝煌基因
1978年的命運轉折
“一筆判半島”
袁庚的1984
沸騰的歲月
“大手筆”隱患
激進中的反思
第二章秦曉履新
低調瘦身
亞洲金融風暴
劉松金“還債”
問計麥肯錫
秦曉履新
漳州會議
第三章總部戰略
反思“蛇口樣本”
中信經驗
結構性危機
強勢總部
從H型到M型
自主權選擇
控制力重塑
第四章組織再造
內部交易機制
財務模型
因勢而變
過程管理
滾動修訂
經常性利潤
調整激勵機制
競爭性標桿
第五章秦曉“削藩”
“把脈”招商局
秦曉的“手術刀”
深安達浮沉
鐵腕“削藩”
秦曉與馬蔚華
秦曉與馬明哲
重構主業
附錄:招商局集團業務整合大事記
(2001—2004年)
第六章產業聚焦
從發散到收斂
港口業上篇:整合與戰略
港口業下篇:集權與擴張
附錄:招商局港口業整合發展大事記
(2001~2006年)
油輪業上篇:重歸主業
油輪業下篇:重組上市
附錄:招商局能源運輸船隊發展大事記
物流業新興
附錄:招商局物流業發展大事記
(2001~2007年)
地產業全國布局
附錄:招商局地產業大事記
(2001~2006年)
金融集團顯形
附錄:招商局集團金融業發展大事記
(2002—2007年)
海通與海虹進退
非主業聚焦
第七章資本運作
“招商系”拼圖
內部併購
紅籌交易
撇賬與融資
財技與控制
賣掉平安保險
成功秘訣
第八章上市公司
招商局國際:港股第一紅籌
招商銀行:資本“三部曲”
中集集團:A股“常青樹”
招商地產:A股“四大金剛”之一
招商輪船:駛入A股的國家運輸隊
證券和公路業務:蓄“市”待發
第九章靜悄悄的革命
整合是個永恆的話題
三年挽救
三年重整藍圖
把企業“做實”
三年重整收官
“第三次輝煌”上路
三年再造功成
第十章新的再造
新國企,新使命
遠景規劃
數字目標
逆經濟周波擴張
百年華誕與新航程
附錄一:秦曉:我沒壓力
附錄二: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理念與實踐
附錄三:招商局大事年表(1872~2007年)
後記
……

序言

三十年的中國變革,造就了一批朝氣蓬勃的“中國標桿企業”,在它們身上,積澱著最具中國特徵的商業管理智慧,這同樣是中國經濟成長中最重要的思想成果。出於對商業歷史的專業研究精神及時代的責任感,北京大學企業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中信出版社與藍獅子財經出版中心聯合啟動“中國百家標桿企業”的學術研究和出版工程。
“中國百家標桿企業”工程將聚集國內知名的商學院教授、財經媒體總編及著名財經作家作為研究團隊,對當今中國最具標桿意義的企業進行專題研究和創作,最終為中國管理思想和企業經營思想的誕生提供研究素材和教學題材。
我們的目標是:在三年內完成對一百家中國標桿企業的研究,所有成果將以圖書出版物、商學院企業案例庫等多種形式出現,並通過學術交流的方式,將中國優秀企業的成長經驗傳播到國際商業研究界。
在某種意義上,三十年來的中國公司演進,並不是什麼必然的產物。它們走在一條十分獨特的市場化道路上,其漸進的路徑和速度至今仍然充滿多變性。很多中國公司的變革至今沒有結論,它們的形成過程以及運動走向很難以一些常見的經濟學概念來加以規範,也不能以最寬泛且最具代表性的公司運作機制或經濟模型來加以對比。而這正是中國公司最具魅力的地方。
也許在並不遙遠的將來,在世界商業史上,“中國企業”將與“美國公司”、“日本公司”一樣成為某一企業模型的特定概念。這是我們的夢想,也是“中國百家標桿企業”工程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文摘

第一章 序幕
微妙的120周年
1992年12月26日,平常的周六,北京大霧。
這一天早上,時任交通部部長黃鎮東出現在北京火車站,進行例行調研。“春運”這個詞語在當時還沒有進入“民生詞典”。社會人員的流動性雖然較之前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當時這還不是一個公眾關注的焦點。
因而,在那一天的報紙上,有關這位部長的活動,記者們只是記錄道,“黃鎮東要求交通部門確保元旦期間運輸安全”。
在同一天的報紙上,還有另外,一條訊息:“成立於1872年的招商局集團今天迎來120歲生日。”在政治新聞充斥的新聞版面上,這條訊息多少顯得有些突兀。
這條訊息占據的版面空間並不大,以至於很多人忽視了文字中的一段簡單介紹:“招商局集團是國家駐港大型企業集團,經營總部設於香港,業務主要分布於香港、內地、東南亞等極具活力和潛力的新興市場。交通部部長黃鎮東從1990年起兼任招商局集團董事長。”
在有關招商局集團的描述中,這是一種最常見不過的說法。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的媒體在對招商局集團進行報導時,往往提到它的特殊身份——少有的一個由國家正部級官員擔任董事長職務的大型國企。媒體關心的是,在報導它的時候,是否準確把握了它的政治地位,而不是它在經濟領域內所應該承擔的職責和已經取得的成果。
相反,在這一天的香港,招商局集團的政治地位並沒有引起過多的媒體關注——對於香港媒體而言,政治視角從來就不會成為判斷一個企業成功與否的標準,他們更關心的是,這個企業對於香港經濟究竟意味著什麼。
於是,在這一天的香港報紙上,充斥版面的是招商局集團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
而在此時,招商局在香港市場的表現,也的確能為香港媒體提供足夠的報導素材——從1978年10月富有傳奇色彩的軍人袁庚赴港重建已經沉寂多年的招商局,到1992年底招商局慶祝120周年,這15年時間內,招商局不僅迎來了自身的“第二次輝煌”,對於香港經濟而言,招商局已經開始開闢內地“紅籌”之於香港市場的眾多“第一”。
譬如海虹集團在香港的上市。
1991年,招商局集團在香港海通有限公司旗下註冊成立了Attington In—vestment Ltd.。1992年7月15日,Attington改名為海虹集團,正式在香港聯.合交易所(簡稱“聯交所”)掛牌交易,獲374倍超額認購,首日升幅超過200%,創香港股市歷史最高紀錄。
而海虹集團,正是現在有著“香港第一紅籌”之稱的招商局國際的前身。海虹集團不僅開了中資企業在港上市的
……

後記

新聞是歷史的片段。本書的6位作者,都是長期從事商業報導的新聞工作者。因此,對於構成商業歷史進程的每一個典型案例的探索、發現和記錄,既是作者的職業本能,又是使命所在。
對於招商局集團這家目前中國最有代表性的企業之一,6位作者的關注和報導均由來已久,其中最長的已經跨越8個年頭,最短的也有3年多。在此過程中,招商局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變革正在進行。由於這場深刻的變革被招商局內部定性為“靜悄悄的革命”,儘管6位作者都意識到了它的價值,但是由於無法一窺全豹,所作出的新聞報導也只能是局部和碎片。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2007年下半年,招商局集團找到6位作者供職的《21世紀經濟報導》,希望在新聞方面進行合作,以系統地梳理、報導這場一直不為外界所詳知的“靜悄悄的革命”。此時,招商局適逢135周年華誕,“再造招商局”大功告成,“新的再造工程”已經啟動。
對於6位作者來說,這當然是最佳的採訪機會。於是,接近兩個月的忙碌之後,題為《再造招商局》的一組文章11月26日以專題報導的形式見報。
但是,由於題材的宏大與採訪的充實,專題報導並未能釋放記者所獲得的資料。於是,以一本書的形式來系統、全面、翔實地記錄招商局的這場大變革,成為雙方共同的心愿。
之後,本書作者與藍獅子財經出版中心、中信出版社取得聯繫。藍獅子的自我定位是“中國企業史”的發掘者,中信出版社正迅速崛起為中國最優秀的財經出版社。各方都是有使命感的人,於是一拍即合。
接下來是反覆補充採訪,反覆修改提綱,反覆寫作稿件,反覆修改書稿,反覆設計版式……出書是件瑣碎、精緻、漫長、勞碌的事,箇中滋味,如魚飲水。
7個月之後,就是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它基本實現了創意者的構想,值得欣慰;它也存在很多缺陷,帶著遺憾。但是畢竟,它終於完成了,完成了就是好的。
這本書是多名作者合作的結果。其中,楊磊負責第一和第二章的寫作;鮑輝春負責第三、第四章的寫作;第五、第六章由左志堅寫作;第六、第七章由朱宗文寫作;第九、第十章由李銀寫作;全書由王玉德負責統稿。
這6名作者目前均供職於《21世紀經濟報導》,職務分別是部門主任、資深編輯、資深記者、新聞總監等,都是跟文字、跟企業打了多年交道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