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騰的歲月

沸騰的歲月

內容簡介20世紀60年代,美國股市狂飆突進,崩盤與興起並存的10年!本書是關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股市牛市的經典著作,為今天的投資者講述了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驅使股票價格上漲,把許多人變成百萬富翁的人物,事件,市場因素和時代趨勢的令人警惕的故事——直到1970年不可避免的崩盤。

基本信息

目錄

序言

戲劇高潮

公平交易

最後的蓋茨比

繁榮時光與不安的躁動

北方風暴

……

010版簡介

出版信息

沸騰的歲月沸騰的歲月

萬丹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2-1

ISBN: 9787508617978

開本: 16開

定價: 39.00元

內容概述

市場的起落永遠在循環。每一次股市巔峰,上演的都是相同的鬧劇;狂飆突進之後,總是緊隨著始料未及的崩盤風暴。本書回顧了華爾街最動盪的時代,再現了20世紀60年代從興起到崩盤的10年,是關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股市的經典著作。

本書講述了美國金融史上一個關鍵時代的故事,一個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驅使股票價格上漲,把許多人變成百萬富翁的人物、事件、市場因素和時代趨勢的令人警醒的故事——直到1970年不可避免的盤。書中把永遠改變了股市的人物、地點及其非常背景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索爾·斯坦伯格收購化學銀行的龐大企圖,在沸騰的歲月,沒有什麼不可能

◎亨利·羅斯·佩羅造就歷史上最大的虧損,一天之內損失4.5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美國五大慈善基金以外所有慈善基金的總和

◎“最後的蓋茨比”埃迪·吉爾伯特自我毀滅性的失敗那個時代已經遠去,但歷史無

數次重演了20世紀60年代股市的縮影。無論是哪個年代,無論在哪個國家,股市繁榮的終極根源都可以在人性中找到。讀讀這本書,你將獲得更多啟示。

作者簡介

約翰·布魯克斯,《紐約客》的全職撰稿人及許多關於商業和華爾街的大部頭著作的作者。除《沸騰的歲月》外,他的著作還包括《戈爾康達往事:1920~1938年華爾街的真實故事》、《博弈者》、《奢侈的七年》和《獅群》。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歷史上最大的虧損

第二章公平交易

第三章空想的毀滅

第三章空想的毀滅

第四章繁榮時光與不安的躁動

第五章大西洋公司的悲劇

第六章頂峰時期的英雄

第七章聯合企業財閥

第八章後台辦公室危機

第九章變革的花朵

第十章大衝突

第十一章滑鐵盧前夜的狂歡

第十二章 1970年大崩盤

第十三章挽回體面

第十四章沸騰的歲月

文摘

第一章 歷史上最大的虧損

1

1970年4月22日,來自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的亨利·羅斯·佩羅(HenryRoss Perot)正值40歲。儘管已是美國最有錢的幾個人之一,但在富人階層他仍是新人,還沒能登上《普爾工商名錄》(Poor's Register),只是剛剛在《美國名人錄》(Who's Who inAmerica)首次露面。只有他家鄉的少數人聽說過他。許多在飛機上碰巧坐在他身邊的人,也不會發覺他令人印象特別深刻或是有趣。他身高勉強有5英尺半,眼神天真而率直,臉上掛著一絲笑容,鷹鉤鼻子,一口德克薩斯東部山區口音,留著網球草坪般的海員短髮,喜歡滔滔不絕,對愛國主義和童子軍一類的事情滿懷熱情。他看上去就像一個不錯的有前途的年輕人,或許正在做著推銷員。

然而就在這一天,在佩羅身上,發生了美國金融史甚至西方金融史上一件劃時代的事情。這件事不能說值得羨慕,但肯定值得人們記住。這一天,他的股票投資在賬面上損失了4.5億美元。他在賬面上仍然有近10億美元的身家,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這一天的損失,抵得上美國五大慈善基金以外的所有慈善基金的總資產,比除紐約以外的任何城市的年度福利預算都多;不僅在數字上,而且在實際購買力上超過了J·P·摩根(J.Pierpont Morgan)1913年去世時的全部家產。就實際購買力而言,這還可能是工業革命使得私人能夠大量積累財富以來,人在一天中可能遭遇的最大損失。

序言

“可以想見,本書或許是為‘華爾街’時代撰寫的最傑出的著作之一。”約翰·布魯克斯這樣結束了他關於20世紀60年代華爾街的著名專著。然而,我們都知道這一預言的結局。在華爾街時代,關於華爾街的書一本本不斷湧現。自《沸騰的歲月》1973年首次出版以來,關於華爾街的書可以填滿一座小型圖書館。僅僅是過去數年,我就收到過許多關於高盛、摩根史坦利、美林、貝爾斯登、喬治·索羅斯、麥可·斯坦哈特和麥可·米爾肯的著作的手稿、大綱或出版意向書。一個名叫維克多·尼德霍夫的華爾街三流經紀商都發表了一本四百多頁的大部頭自傳,取名《投機客養成教育》,然後很快在投機中弄丟了飯碗。現如今,沒有哪本關於錢的書會被出版商認為微不足道,或者構思糟糕。

布魯克斯本人對這種狀況也負有一定責任。他正是率先證明了一個門外漢也能進入華爾街,寫出翔實的長篇故事,並讓僅受過一般教育,基本上對金融一無所知的外行人也能看懂它的記者之一。《沸騰的歲月》就是這樣一本書。

關於華爾街的書呈現出這樣一種特點,那就是讀完後你會掩卷嘆息,對自己說,事物的變化越多,就越會保持不變。[或者像布魯克斯毫無疑問會對他的《紐約客》的老讀者們說的,”越變,越沒變”。]在本書中,有大量讓你產生如此感想的描述。當股票市場一路飆升時,一些為20世紀90年代的金融風潮觀察家所熟悉的角色登上舞台。繼60年代富達基金的傑拉爾德·蔡之後,有了90年代富達基金的傑夫‘維尼克(碰VgJk)。在索然離群的對沖基金經理A·W·瓊斯之後,人們在喬治·索羅斯的身上看到了他的影子。在60年代拚命撈錢的市場人之後,是90年代拚命撈錢的市場人。布魯克斯寫道:“在商業稟性根深蒂固的美國,不存在足夠強大的內在穩定機制,不論精神上的還是操作上的,使人們能夠眼看著競爭者攥取新的生意而自己不去抓住它。作為一個民族,我們寧願在一片混亂中暫時賺得盆滿缽滿,也不願意少賺一點而維持長遠的秩序和理智。”

但對約翰·布魯克斯今天的讀者們來說,有意思的是20世紀90年代的市場與60年代市場的不同。比如,在布魯克斯的書中沒有能與今天的科技股票真正對應的東西。沒有國外市場,沒有債券,甚至基本上沒有計算機。另一方面,所有那些在今天關於華爾街的著作中不值一提的白人機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紐約股票交易所(NYSE)及國會——在布魯克斯的書中卻彰顯了它們的作用。

下面談談本書的道德問題。《沸騰的歲月》從道德角度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的一系列離奇事件:羅斯·佩羅一天損失了4.5億美元;索爾·斯坦伯格妄想——當然遠遠不敢真的嘗試——收購化學銀行;埃迪·吉爾伯特誘騙一些富人投資於他運營不佳的投機企業,最後同其他市場失敗者一樣消失於巴西。現在看來,他們是多么溫順啊!至少對於我來說他們已經失去了讓人吃驚的能力。很明顯,作者認為他筆下的人物處於沒有止盡的墮落和救贖的循環中。但當代的讀者必須不斷提醒自己,誰墮落了。以及為什麼他需要救贖。在本書的故事中,道德至少有一部分是缺失的。

這或許有助於解釋《沸騰的歲月》一書最令人奇怪的特點:它的基調。通過那些可愛的、成分複雜的長句子,讀者仿佛可以看到作者的眉毛彎成的漂亮曲線,布魯克斯似乎可以感到,你,溫柔的讀者。是一個滿腹學識、本能地反對這些……投機者……的人。布魯克斯的聲音,首先是老派堡壘的聲音。布魯克斯想像他正在對話的讀者,正是在過去30年從金融世界消失的轟動一時的角色。現在,華爾街有誰會對投機大驚小怪?誰會反對大公司收購?沒有人,或者,即使有,此人也一定生活在一個遙遠的小島上,以至於股市的訊息絕不會傳入他的耳朵。

最後,《沸騰的歲月》是一本不應該以閱讀其他華爾街經典著作的方式閱讀的書。你讀這本書不是為了尋找當前在過去的影子。你讀它是因為它對發生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的事物進行了精彩的描述。如果說布魯克斯的老派堡壘的終結將意味著華爾街的終結的觀點使他偶爾錯誤地看待了事物的話,至少他是以一種有趣的方式犯錯。“華爾街作為一個社會單元的命運不是被改革結束,而是被機械化結束。”他在本書即將結尾時寫道,“20世紀70年代初,已經有大量的股票交易不是在天窗下的交易場內面對面地進行,而是在相隔數千英里,坐在閉路電視螢屏前的人之間進行……華爾街將把自己轉變為毫無人性的全國性自動售貨機,這或許會對投資者更加公平,但作為美國的一個微觀世界,它將失去大部分趣味。”

這一描述完全正確,但預言卻大錯特錯了。在短短25年時間裡,華爾街就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微觀世界。

麥可·劉易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