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區“五一”反“掃蕩”

冀中區“五一”反“掃蕩”

1942年5~6月,冀中抗日民主根據地軍民打敗日軍大規模“掃蕩”的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為使中國華北地區成為其擴大侵略戰爭的“兵站基地”,對各抗日根據地加緊進行所謂“治安肅正”作戰。

冀中區“五一”反“掃蕩”

正文

1942年5~6月,冀中抗日民主根據地軍民打敗日軍大規模“掃蕩”的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為使中國華北地區成為其擴大侵略戰爭的“兵站基地”,對各抗日根據地加緊進行所謂“治安肅正”作戰。1942年5月初至6月底,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第41師團主力及第110、第26、第27師團、獨立混成第7、第9旅團各一部和騎兵第13聯隊連同偽軍共5萬餘人,採取“鐵壁合圍”、“反覆合擊”、“分區清剿”以及“輾轉抉剔”等戰術,並以派遣特務隊、使用快速部隊相配合,對冀中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的大“掃蕩”。企圖一舉消滅冀中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完全控制冀中地區。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第3縱隊兼)司令員呂正操、政治委員程子華和冀中區黨委書記黃敬,根據中共中央關於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游擊戰爭的指示,指揮主力部隊15個團、 地方武裝15個支隊,共3萬餘人,在根據地人民的支援及北嶽、太行、冀東、冀南等區八路軍的配合下,採取以主力一部同地方部隊民兵相結合,在內線堅持鬥爭,主力大部適時轉移至外線尋機殲敵的作戰方針,展開反“掃蕩”作戰。

冀中區“五一”反“掃蕩”冀中區“五一”反“掃蕩”
5月1日開始,日偽軍從石家莊至定縣、保定至大城、滄縣至德州一線出動,向冀中中心地區合圍。日偽軍緊縮包圍,逐步形成了由深澤沿滹沱河至獻縣、經衡水至晉縣的環形包圍圈,企圖將冀中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壓縮於該地區,一舉殲滅。冀中軍區遣一部兵力以襲擊、伏擊、阻擊等手段鉗制進攻的日偽軍,掩護機關轉移,並在無極縣趙戶村、肅寧縣窩北鎮、深縣護駕池等地殲日偽軍1000餘人。經十數日輾轉激戰,黨政軍領導機關和大部主力乘機跳出日偽軍封鎖圈,機關轉移到滏陽河以東地區,部隊分散在內線堅持鬥爭。 至5月底,日偽軍在封鎖圈內反覆進行“梳篦掃蕩”、“拉網掃蕩”、“抉剔清剿”,多次施放毒氣,到處搶掠、抓丁、燒殺、姦淫,並組織“維持會”。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部隊和民兵依託地道和村間道溝,靈活運用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襲擊日偽軍運輸隊,打擊小股日偽軍,保護人民民眾和糧食財產。在此期間,外線部隊襲擊了大城、文安、新鎮、安國等20餘座城鎮。並在無極縣小呂王村、 深澤縣白莊、 定縣北疃等地多次阻擊、伏擊日偽軍。戰鬥中,冀中軍區部分機關和部隊也遭到較大損失,第8軍分區司令員常德善、政治委員王遠音等多名師、團職幹部壯烈犧牲;騎兵團、第18團因日軍多次合擊,窮追不捨,損失過半;定縣縣大隊、民兵各一部及民眾800餘人在北疃地道中慘遭日軍毒氣殺害。 日軍“掃蕩”、合擊日趨緊張激烈,至6月上旬,日偽軍占據了冀中根據地所有縣城和較大集鎮、村莊,共建立1700多個據點,挖掘4000多公里封鎖溝,把根據地分割成2600多塊。冀中軍區遵照八路軍總部的指示。除留少數主力部隊配合地方武裝、民兵在冀中堅持鬥爭外,主力部隊大部陸續向冀南、太行、北嶽根據地轉移。轉移中經激戰後又自動聚合在一起的第6、第7軍分區的3個連,在游擊隊配合下,6月9日於深澤城東北宋莊抗擊日偽軍1800餘人的進攻。他們依託三道防禦陣地,由清晨戰至深夜,擊退日偽軍38次衝擊,斃傷冀渤特區警備司令官板本以下1200餘人。該部傷亡73人。12日,冀中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在第27團的掩護下,轉移至冀南區南宮、威縣間的掌史村時,遭到日偽軍3000餘人的圍攻,激戰終日,殲日偽軍300餘人後,乘夜暗安全轉移。6月底,日軍收縮於主要城鎮,反“掃蕩”作戰結束。
日軍的殘酷“掃蕩”,使冀中抗日根據地遭到嚴重摧殘,軍區部隊受到較大損失,人民民眾被殺、被捕達5萬餘人,根據地絕大部分變為游擊區。但是,冀中區軍民在反“掃蕩”中英勇奮戰,共殲日偽軍1.1萬餘人,使日偽軍聚殲冀中區八路軍和完全控制冀中地區的企圖未能實現,以八路軍主力一部為骨幹,結合地方武裝、民兵進行的多種形式的游擊戰,仍然活躍在冀中平原上。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