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葭

兼葭

兼葭是一種植物,指蘆荻,蘆葦。蒹,沒有長穗的蘆葦。葭,初生的蘆葦。本詞條主要針對《蒹葭》這首詩,選自《詩經·國風·秦風》,大約來源於2500年以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兼葭出自,猶蒹葭,是一種植物,指初生的蘆葦。也比喻柔弱微賤者。選自《詩經·秦風》,大約是2500年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秦地至今漢水中上游陝西省南部地區,是周朝王族的發祥地,當時農業發達,巫祝文化盛行。

基本信息

來源

出自<詩經>
猶蒹葭,是一種植物,指初生的蘆葦。也比喻柔弱微賤者。

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簡介

《蒹葭》選自《詩經·秦風》,大約是2500年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秦地至今漢水中上游陝西省南部地區,是周朝王族的發祥地,當時農業發達,巫祝文化盛行。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說法:
一是“刺襄公”、勸其“遵循周禮”說。《毛詩序》云:“兼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中闡析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躋’、‘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國有希望。”
二是“招賢”說。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徵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
三是“愛情”說。今人藍菊蓀、楊任之、樊樹雲、高亨、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說。如呂恢文說:“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成語

jiān jiā qiū shuǐ
兼 葭 秋 水
【解釋】比喻思慕的人。兼,同“蒹”。
jiān jiā yǐ yù
兼 葭 倚 玉
【解釋】蒹葭:初生的蘆葦。玉:仙樹。蘆葦倚在仙樹上。①比喻兩個品貌極為懸殊的人在一起,顯得很不協調。②比喻地位卑微的人依附高貴的人。亦作“蒹葭倚玉樹”、“蒹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