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業農戶

既從事農業生產,又從事非農業活動而獲得收入的農戶。

概述

既從事農業生產,又從事非農業活動而獲得收入的農戶。以農業收入為主的稱為第一種兼業農戶,以非農業收入為主的稱為第二種兼業農戶。兼業農戶的產生,是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產特點共同作用的結果。農業技術進步使農業勞動力游離出來,農業的季節性造成勞動力的季節性剩餘,農民發展生產、改善生活需要越來越多的資金,而農業本身難以滿足需要,加上農業收入不穩定等因素,都推動農民到非農業部門就業。同時,非農業部門的發展也要求農業為其提供勞動力。然而,非農業就業往往並不穩定或不充分,農民利用工余假日、家庭輔助勞力即可經營農業,而且家居鄉村可享受優美的生活環境等因素,使得農民眷戀土地,把土地和農業作為可靠的依託。到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已開發國家,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農戶已成為兼業農戶。不過,兼業農戶大都是小農戶,他們所提供的商品農產品所占比重不大。
在中國,農戶兼業,即農戶中部分勞力常年或季節性地從事非農業勞動,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也已日益增加,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這一趨勢更為明顯。兼業農戶的大量存在,給農村和整個社會帶來深刻的影響:①農民可得工、農兩業發展之利,使農民收入數量增加,穩定性增強;②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到非農業部門工作,農民會積極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農業的技術改造;③農民流動於農村和城鎮之間,可以使他們提高技藝、擴大眼界、增長才幹;④有利於縮小城鄉差別,促進農村城市化和農業工業化;⑤農戶兼業是調節工農業勞力供需矛盾的“蓄水池”,有利於減輕農民大量流入城市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有利於社會安定。當然,兼業農戶的大量存在也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後果,如引起農業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一定程度的下降,出現農業勞動力進一步老齡化和婦女化現象等等。

相關

農業 三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