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戶原料奶生產經濟效率分析

中國農戶原料奶生產經濟效率分析

《中國農戶原料奶生產經濟效率分析》從分析原料奶生產經濟效率入手進行研究,旨在以考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原料奶生產行為為基礎,測算基於此行為的農戶原料奶生產經濟效率(技術效率和分配效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而提出發展原料奶生產、提高效率、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選擇。 現階段,我國原料奶生產者的主要成分是以兼業農戶(飼養1~4頭)和專業農戶(飼養5~19頭)為主,從生產者的結構上看,兩者占生產者總數的97.9%;從原料奶產量上看,兩者占總原料奶產量的64.9%。 對專業戶、國營農場兩種生產方式原料奶生產而言,專業戶飼養奶牛的成本遠遠低於國營農場奶牛的飼養成本,成本收益率高於國營農場生產,而國營農場要素投入冗餘度則大於專業戶的要素投入冗餘度。

圖書信息

作 者: 曹暕

叢 書 名:出 版 社: 中國農業出版社ISBN:9787109138995出版時間:2009-06-01版 次:1頁 數:219裝 幀:平裝開 本: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中國經濟

內容簡介

《中國農戶原料奶生產經濟效率分析》提出了五點政策建議:採取不同地區間的協調發展政策;引導和鼓勵奶農進行專業化生產和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規範乳品企業與奶農之間的關係;建立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尤其是技術推廣以及培訓;加強飼養管理方面的研究力度。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取決於生產要素使用效率和技術的提高(也就是生產可能性曲線向外移動),提高我國原料奶生產可以依靠技術上的提高,也可以通過提升經濟效率來達到目的。《中國農戶原料奶生產經濟效率分析》從分析原料奶生產經濟效率入手進行研究,旨在以考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原料奶生產行為為基礎,測算基於此行為的農戶原料奶生產經濟效率(技術效率和分配效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而提出發展原料奶生產、提高效率、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選擇。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奶牛飼養規模由48萬頭增至1363.2萬頭,原料奶產量上漲了36.16倍,年均增長率達到13.17%,但是,與人均消費量年均增長11%以上,以及乳製品加工業每年高達20%的增速相比,這種原料奶的增長速度並不能維持我國奶業長期穩定的發展。因此,原料奶生產制約乳品加工和消費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已經成為奶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奶源的競爭也成為乳品企業競爭的焦點之一。
現階段,我國原料奶生產者的主要成分是以兼業農戶(飼養1~4頭)和專業農戶(飼養5~19頭)為主,從生產者的結構上看,兩者占生產者總數的97.9%;從原料奶產量上看,兩者占總原料奶產量的64.9%。本研究利用筆者對黑龍江、山西、內蒙古、四川、天津、北京6個省(市、自治區)702戶奶牛養殖戶的調查數據,採用隨機邊界函式方法,分析了農戶原料奶生產的技術效率、配置效率及其各自的影響因素。估計結果表明:樣本農戶平均技術效率為73.18%,平均配置效率達到84.04%。在各種影響技術效率、配置效率的因素中:擴大飼養規模可以提高農戶奶牛生產的技術效率以及配置效率,養牛時間越久,對技術效率、配置效率提高越有利;在奶牛飼餵中適當增加青粗飼料投入、調整精粗飼料配比,以及對農戶進行相關培訓可以提高技術效率;而受教育程度僅對配置效率產生正向影響。估計結果還表明,城市郊區的養牛農戶的技術效率、配置效率均明顯低於其他地區的農戶;黑龍江農戶技術效率在1%水平上明顯高於其他省(市、自治區)農戶;四川養牛農戶技術效率在10%水平下高於其他地區農戶;而山西農戶不僅技術效率在1%水平上明顯低於樣本中其他地區農戶,而且配置效率在5%顯著水平上也低於樣本中其他地區農戶。
對專業戶、國營農場兩種生產方式原料奶生產而言,專業戶飼養奶牛的成本遠遠低於國營農場奶牛的飼養成本,成本收益率高於國營農場生產,而國營農場要素投入冗餘度則大於專業戶的要素投入冗餘度。1998-2003年專業戶表現出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而國營農場則在下降。此外,專業戶不僅採用的技術在進步,而且其純技術效率也在提高;國營農場則在純技術效率下降的同時還伴隨著技術退步。因此,在這幾年中專業戶的表現好於國營農場。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