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天才吳子的決勝智慧

兵法天才吳子的決勝智慧

《兵法天才吳子的決勝智慧》,是2003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天道。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吳子兵法》為中國古代武經七書之一,除了對戰爭謀略作原則性的闡述外,更對實際領兵作戰以及判斷和處理臨時可能遇到的各種複雜局面作了深刻而翔實的解說。其判斷世態發展,把握決策時機的方法,使無數深陷困境的政治家、企業家茅塞頓開。彌足珍貴的是,書中涉及的隨機應變、察人委事、勵煉團隊、營造勝局的思想,對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更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內容簡介

《吳子兵法》是中國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兵書,與《孫子兵法》齊名,均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奇書。北宋時期,此書被定為“武經七書”之一。目前,英、日、法、俄等國家都有此書的譯本,足見其影響深遠。《吳子兵法》除了對戰爭謀略作原則性的闡述外,更對實際領兵作戰以及判斷和處理臨時可能遇到的各種複雜局面作了深刻而翔實的解說。本書的內容基本上反映了吳起的政治軍事思想,有其自身的獨特價值。

媒體評論

序 《吳子兵法》是中國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兵書,與《孫子兵法》齊名。 根據《韓非子·五蠹篇》與《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記載,《吳子兵法》在戰國末年和 漢初曾廣泛流傳,尤為治軍領兵者所稱道,乃兵家必讀之書,影響極大。 北宋時期,這部兵書被定為《武經七書》之一,更表明它在中國軍事理論史上的地位。目 前英國、日本、法國、俄國都有此書的譯本,足見其影響深遠。 相傳《吳子兵法》的作者是戰國時的軍事家吳起(公元前四四○一三八一年),吳起是衛( 今山東曹縣一帶)人。 最初,吳起在魯國擔任將領,後仕魏,輔佐文侯、武侯。為將二十五年,戰功顯赫,政績 卓著。後來遭人嫉恨,受人讒毀,懼而投奔楚國,被任命為令尹,其職位相當於串相。之後輔 佐楚悼王實行變法,精兵簡政,明法審令,使楚國逐漸富強起來。 楚悼王死後,吳起遭楚國貴戚射殺而死。 據《漢書·藝文志》著錄, 《吳起》共四十八篇,但一九九二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 出土大量竹簡,其中有很多兵書,卻沒有發現該書。而根據有關學者考證,《吳起兵法》原 書已經亡佚,現今所存《吳子》大約是西漢中葉時人所偽證。 我們認為,今本《吳子兵法》不一定是吳起的原著,但其內容基本上反映了吳起的政治軍 事思想。而吳起曾授業於曾子,因此書中之主導思想較偏向於儒家,比如說吳子對兼顧“外治 武備”與“內修文德”,以及推崇“禮義”等等的主張。正是由於這些特點,使此書異於《孫 子兵法》,而有其自身的獨特價值。

目錄

第一章 圖國篇一、內修文德,外治武備二、教化百姓,親和萬民三、順乎天理,合乎人情四、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五、義以禮服,強以謙服六、簡募良才,以備不虞七、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八、世不絕聖,國不乏賢本篇綜述第二章 料敵篇一、安國之道,先戒為寶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三、搴旗取將,必有能者四、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五、觀敵之外,以知其內六、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本篇綜述第三章 治兵篇一、明知險易,則地輕馬二、進有重賞,退有重刑三、進止有度,飲食有適四、必死則生,幸生則死五、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六、因材施教,知人善任七、無當天灶,無當龍頭八、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本篇綜述第四章 論將篇一、文武兼備,剛柔並用二、知此四機,乃可為將三、禁令刑罰,所以威心四、先占其將,而察其才五、看人說法,輕銳嘗敵本篇綜述 ……

精彩書摘

[原文] 武侯嘗謀事,群臣莫能及,罷朝而有喜色。起進曰:“昔楚莊王(1)嘗謀事,群臣莫能及,罷朝而有憂色。 申公(2)問曰:‘君有憂色,何也?’曰:‘寡人聞之,世不絕聖,國不乏賢,能得其師者王,能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國其殆矣!’此楚莊王之所憂,而君說之,臣竊懼矣。”於是武侯有慚色。 [注釋] (1)楚莊王: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六一三年一五九一年在位。曾整頓內政,興修水利。公元前六——年攻滅庸國(今湖北竹山西南),自此國勢大盛。繼又進攻陸渾之戎,陳兵周郊,派人詢問象徵天子權威的九鼎的輕重。後在恤(今河南滎陽北)大敗晉軍,陸續使魯、宋、鄭、陳等國歸服,成為霸主。 (2申公:即申叔時,楚國的大夫。 [譯文] 武侯有一次與大臣商議國事,群臣的見解都不如他,退朝之後他頗有自得之色。吳起見了就規諫他,說:“從前楚莊王曾經與群臣商議國事,群臣都不及他高明,他退朝以後面露憂色。申公見狀,問他:‘君王面帶憂色,是為了什麼?’莊王說:‘我聽說世上不會沒有聖人,國家不會缺少賢才,能夠得到他們做老師的就有資格稱王,能得到他們做朋友的就能稱霸。現在我沒有才能,而群臣還不如我,楚國真是危險了。’楚莊王所擔憂的事,您卻感到高興,我私下真為此而憂懼。”於是武侯的臉上露出了慚愧之色。 [解讀] 吳起在這段論述中,更加深入地講述如何養賢納士,以及選賢任能的問題,他指出要做到以人為本、人盡其才,使賢能者居上。而作為國君,必須要有好的品德修養,要不驕不躁、謙虛謹慎,能容納賢才,不能自以為是。這樣,才能讓那些阿諛奉承之徒遠離自己,使賢良之士親近自己,否則國家就很危險了。 吳起所主張的親賢能、遠佞人確為至理名言。作為統治者,的確必須容納賢才、知人善任。 《草廬經略·任賢》說: “天生賢才,自促進一代之用。不患世無人,而患不知人;不患不知人,而患知之不用。知而不善用之,與無人等。”能識別人才並且加以妥善的任用是治理好國家的重要謀略。知人善任,是古今中外所有功成名就之政治家的經驗總結,也是政治家在用人之際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楚漢相爭四年,劉邦終得天下,主要原因便在於能夠容納賢才、知人善任,把不同長處的人安排在相應的位置上。劉邦曾在洛陽南宮舉行的宴會上問大家: “各位諸侯、各位將軍,希望你們不要隱瞞我,請明白告訴我為什麼我能得天下,而項羽卻失去天下?” 高起和王陵回答說: “項羽表面待人很好,但實際上卻妒忌有德有才的人,對功臣加以迫害,對有能之人不信任,所以失去了天下。而陛下派人去攻城占地,往往將打下的地方封給有功之人,和大家一起分享利益,所以能得天下。” 劉邦卻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說在營帳內分析形勢,制定戰略方針,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所以我任命他為軍師;坐鎮後方,安撫百姓,籌集糧餉,保證糧草源源不斷地供給前方,我不如蕭何,所以我任命他為後方留守;親自帶領千軍萬馬,攻必克,守必同,我不如韓信,所以我給予他封王賞地;樊噲出身低微,但勇敢過人,我任命他為步將。是因為我任用這些傑出的人才,所以才能取得了天下。” 彼得大帝執政時,相較於同時代的西歐各國,俄國還是一個十分落後的農奴制國家。為擺脫落後,彼得大帝決心全面改革,頒布打破門第資歷限制的《官職等級表》,論功賜予職位、俸祿。他知人善任,不拘一格任用人才。連賣過餡餅、當過馬夫的緬希科夫,也被提拔為陸軍元帥。彼得大帝的一系列改革,使俄國社會發生重大變化,獲得了較決速的發展。 “國不乏賢”,作為統治者必須“誠必用賢”,意即應真心誠意地重用人才。在用人方面,為政者不能只是空談重視人才,而應該在行動上誠心誠意重用之。因為只有開誠布公、拋開個人私利偏見,才能使真正的賢才藥己所用。 戰國時期,齊國發生內亂,公子糾和小白兩兄弟為爭奪王位而互相殘殺。管仲是公子糾的親信,曾射傷過公子小白。後來小白奪得王位,為齊桓公。管仲在齊無法立足,只得逃到魯國。懾於齊的強大,魯君用岡車將管仲遣送回齊,管仲以為自己必死無疑,但桓公認為管仲有輔佐之才,不僅不計前仇,反而予以重用。於是管仲銳意革新、奮發有為,使齊國成為稱霸一時的強國。 燕國在與齊國的戰事失敗後,國內一片凋零。燕昭王即位後。為重振國威,報仇雪恨,於是先放下身份,用厚禮招聘賢才。昭王去見郭隗,隗說: “君王如真要招賢納才,就從我郭隗開始。像我這樣的人尚且被你重用,更何況超過我的人呢?”昭王聽後,贈予郭隗一座宮室,並拜郭隗為師。昭王誠心誠意納才,使大批懷才抱德之人爭先恐後投奔燕國。樂毅、鄒衍、劇辛等能人,均聚於昭王帳下,燕國因此強盛起來。二十八年後,燕聯合秦、楚攻齊,稱霸一時的齊國大敗,連齊都臨淄也被攻破了。 魏徵原為李建成的親信。建成是皇太子,按理應繼承皇位,但李世民在建唐戰爭中功勳卓著、才智過人,也覬覦皇位。在雙方的明爭暗鬥中,魏徵多次勸諫李建成殺掉李世民,以除後患。後來李世民發動兵變,殺李建成、逼父退位後登上皇位。在清算李建成餘黨時,魏徵對當年力勸李建成殺掉李世民一事供認不諱,且對李世民出言不遜。但李世民心胸坦蕩,認為魏徵敢於直言,是難得的經國之才,不僅不追究昔日怨仇,並對魏徵委以重任,寵信有加。魏徵不負所望,犯顏直言,多次糾正李世民為政的缺失,對唐朝政治起了積極作用。 謀略的目的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富國強兵。同時,也只有在國富兵強的基礎上,才能將謀略發揮的更徹底,也才能進一步在激烈的軍事和政治鬥爭中制服敵人、取得勝利。因此,《吳子兵法》一開始論述的不是具體的戰略戰術,而是談論如何治理好國家以達富國強兵的謀略思想。 吳起指出,要“治國”、“富民”,必須“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對此,吳起提出要使國家長治久安,就必須施行仁政,要先“教百姓而親萬民”,主張禮義興國、仁愛百姓,任用賢能。 吳起所提出的這些“治國”、“富民”謀略極有見地。作為統治者,最高境界是以道德治理國家。統治者如果有深厚的道德修養,那么委任官吏就不會與他的實際能力不相稱,大小官員也都能勝任自己的職務。而君主擁有賢明的將相,對內對外都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