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四銖錢

六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時期,反映在貨幣制度方面,表現為鑄幣較為混亂,貨幣種類繁多,新品層出不窮。四銖錢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鑄行的。

簡介

六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時期,反映在貨幣制度方面,表現為鑄幣較為混亂,貨幣種類繁多,新品層出不窮。四銖錢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鑄行的。

歷史

四銖錢始鑄於南朝劉宋時期。據史書記載,劉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七年(430年)十月在建康設立錢署,鑄行“四銖”錢。此次開鑄銅錢,結束了西晉以來約一個半世紀朝廷未曾鑄錢的不正常局面。四銖錢形制仿效“五銖”錢,是對長期以來以“五銖”為名的傳統錢制的突破,顯示了六朝時期在貨幣制度方面的開拓創新精神。
到劉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元年(454年)又改鑄“孝建四銖”錢,面文為“孝建”二字,背文為“四銖”二字,這是最早的集年號銖兩文字於一身的銅錢。後來又省去“四銖”,僅存“孝建”二字。錢文為薤葉書體。薤葉書體是在懸針篆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而成的,字型瘦細婉轉,流暢清逸,體勢運用恰當,給人清新之感。後由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民間私鑄雲起,宋明帝劉泰始三年(467年)只得廢除了孝建四銖錢。
除南朝劉宋政權鑄行四銖錢外,北朝的北魏、北齊政權也行用四朱錢。從目前發現的北朝四朱錢來看,錢幣文字一般為“四朱”二字加上紀地文字,如“丞相四朱”、“陽丘四朱”、“東阿四朱”等。有紀地文字與“四朱”二字同在一面的四朱錢,如宜陽、下察、淳于、陽丘等四朱錢;有面為“四朱”二字、背為紀地文字的四朱錢,如騶、濮陽、陳、高柳、丞相、呂、安平、東阿、姑幕、定襄等。北朝的四朱錢史籍不載,因此以前的藏泉家往往將這些形制奇特的四朱錢列入無考品,或者認為這些錢是偽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