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割理論

六度分割雖然是個社會學的理論,但是實際上它更像一個數學理論,很多人說六度和四色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網狀結構裡面,人與人的關係,需要加權處理,在這裡,六度是殘缺的。 六度雖然是個社會學的理論,但是實際上它更像一個數學理論,很多人說六度和四色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

六度分割是這樣的理論:所謂六度分割理論是指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提出的,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六度分割。簡單來說,六度分割就是在這個社會裡,任何兩個人之間建立一種聯繫,最多需要六個人(包括這兩個人在內),無論這兩個人是否認識,生活在球的任何一個地方,他們之間只有六度分割。

概述

社會網路其實並不高深,它的理論基礎正是“六度分割”。而社會性軟體則是建立在真實的社會網路上的增值性軟體和服務。有這么一個故事,幾年前一家德國報紙接受了一項挑戰,要幫法蘭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闆,找到他和他最喜歡的影星馬龍·白蘭度的關聯。結果經過幾個月,報社的員工發現,這兩個人只經過不超過六個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脈關係。原來烤肉店老闆是伊拉克移民,有個朋友住在加州,剛好這個朋友的同事,是電影《這個男人有點色》的製作人的女兒在女生聯誼會的結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馬龍·白蘭度主演了這部片子。

1967年,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就設計了一個連鎖信件實驗。他將一套連鎖信件隨機傳送給居住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信中放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個收信人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後照此辦理。最終,大部分信在經過五、六個步驟後都抵達了該股票經紀人。六度分割的概念由此而來。

這個連鎖實驗,體現了一個似乎很普遍的客觀規律:社會化的現代人類社會成員之間,都可能通過“六度分割” 而聯繫起來,絕對沒有聯繫的A與B是不存在的。這是一個更典型、深刻而且普遍的自然現象。那么,怎樣用數學理論揭示 “六度分割現象”?這是現代數學領域又一個重大的數學猜想。

這有點兒像地圖的鄰接色問題,只不過鄰接色問題是通過數學方法可以精確證明的(即最多只需要使用4種顏色即可),而6度分割理論我個人估計只能通過不完全歸納來形成假設了吧,社會的模型還是比二維地圖模型要複雜莫測得多啦!

六度分割的現象,並不是說任何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都必須要通過六個層次才會產生聯繫,而是表達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概念:任何兩位素不相識的人之間,通過一定的聯繫方式,總能夠產生必然聯繫或關係。顯然,隨著聯繫方式和聯繫能力的不同,實現個人期望的機遇將產生明顯的區別。

看來六度分割理論很有意思,找一些資料來看看學習,運用起來真的會很有效的。

不管理論如何深奧,“六度分割”和網際網路的親密結合,已經開始顯露出商業價值。人們在近幾年越來越關注社會網路的研究,很多網路軟體也開始支持人們建立更加互信和緊密的社會關聯,這些軟體被統稱為“社會性軟體” (Social Software)。例如Blog就是一種社會性軟體,因為Blog寫作所需要的個性和延續性,已使Blogger圈這種典型的物以類聚的生態形式,越來越象真實生活中的人際圈。據致力於研究社會軟體的毛向輝介紹,國外現在更流行的是一種快速交友,或者商業聯繫的工具,例如 LinkedIN。人們可以更容易在全球找到和自己有共同志趣的人、更容易發現商業機會、更容易達到不同族群之間的理解和交流,等等。

社會性軟體的定義很多,而且還都在不斷的發展演變過程之中。它的核心思想其實是一種聚合產生的效應。人、社會、商業都有無數種排列組合的方式,如果沒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損耗掉。WWW成功地將文本、圖形聚合在一起,使網際網路真正走向套用;即時通訊又將人聚合在一起,產生了ICQ這樣的工具。然而這還是虛擬的,虛擬雖然是網路世界的一種優勢,但是和商業社會所要求的實名、信用隔著一條鴻溝。通過熟人之間,通過“六度分割”產生的聚合,將產生一個可信任的網路,這其中的商業潛能的確是無可估量的。

聚合作為社會研究的對象也具有實際價值。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個算法,能夠識別一篇文章中某些文字的“突發”增長,而這些“突發”增長的文字可以用來快速識別最新的趨勢和熱點問題,因此能夠更有效地篩選重要信息。過去很多搜尋技術都採用了簡單計算文字 /詞組出現頻率的方法,卻忽略了文字使用增加的速率。如果這種方法套用到廣告商,就可以快速找到潛在的需求風尚。

社會、網路、地域、商業、Blog,這些辭彙你也許都聽麻木了。然而一旦那些預見先機的人找到聚合它們的商業價值,被改變的絕不僅僅是網路世界。

六度分割雖然是個社會學的理論,但是實際上它更像一個數學理論,很多人說六度和四色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我看來,六度理論很好的闡述了在一個網狀結構(我們的人類社會)下,不同節點之間的聯繫和連線關係,然而它並不完整,並不足以指導我們的實踐。

(1)關係的強弱——權值問題
首先六度肯定了人與人之間的普遍聯繫,但是沒有對這種聯繫作定量分析。我們一生可能會認識千百人,他們有的對我極其重要,有的對我無足輕重,我們聯繫的建立的原因和方法也是千差萬別,有父母親屬這類生而固有的聯繫,也有因為地理位置接近發展出來的,如鄰里關係,還有因為共同學習生活而發展出來的同學、同事關係。六度理論中只把他們統統歸結於聯繫,沒有強弱之分。在網狀結構裡面,人與人的關係,需要加權處理,在這裡,六度是殘缺的。

(2)到達和建立聯繫的區別——目的和結果問題
20世紀60年代,耶魯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就設計了一個連鎖信件實驗。他將一套連鎖信件隨機傳送給居住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信中放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個收信人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後照此辦理。最終,大部分信在經過五、六個步驟後都抵達了該股票經紀人。六度分割的概念由此而來。這個故事很多六度的愛好者都知道,並奉為聖經。但是我請大家注意這個故事和我們現在流行的SNS網站的理念的重要差別。在這個故事裡面,信到達了波士頓股票經紀人手裡面沒錯,但是請注意整個過程中,每個人的朋友關係都沒有發生改變。對,這點很重要,這個故事裡面傳遞的信息,而我們現在看到的SNS網站希望在用戶之間傳遞的是什麼呢?是聯繫方式是朋友關係。
說到這裡想提一下前面提到的火炬的買車票的實驗,在那個實驗裡面,傳遞的實際上也是信息,而不是朋友關係。

(3)傳遞的成本和激勵——阻尼問題
在Stanley Milgram的實驗和火炬的實驗裡面,都沒有任何的花費,或者說看起來成本為0。但是是不是真的成本為0呢?每個人傳遞一下信件花費極低,改下msn名字更是沒有成本,然而那些人肯這么做,其實是看著朋友的面子上,所以這裡花費的成本實際是什麼呢?是中國人說的人情債,所謂的關係成本。沒有人喜歡一個整天都要人幫忙這幫忙那的人,人情債和金錢債一樣,背了就一定要還,這就是傳遞中的成本問題。火炬的火車實驗後,我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今天我們急需車票,可以請朋友們改他們的名字,但是我們能不能天天都用這種方法來找人幫忙呢?今天買車票,明天買球票,也許一次兩次可以,次數多了,朋友們肯定會覺得厭煩,甚至放棄你這個朋友。

Gmail的邀請方式直至今日仍被很多人稱頌,剛剛出現的時候,一個邀請甚至可以賣到60美金。很多人驚呼這是最偉大的行銷。然而,到了今天,很多人的邀請已經變得無法送出去。為什麼呢?因為一開始的時候Gmail是稀缺物品,所以價值高昂,加上Gmail帶有Google的強勢品牌和高度用戶認同感,所以就更加被追捧,擁有Gmail成了榮譽的象徵。這是這種榮譽成為了gmail邀請六度網路中瘋狂傳播的激勵。然而隨著Gmail的高度普及,這種榮譽感逐步下降,最終降低了激勵,從來使傳播陷入了停滯狀態。

阻尼是好還是壞?沒有阻尼我們可以給任何人傳送信息,每個SNS網站都在宣揚你只需要六度就可以認識柯林頓可以認識比爾·蓋茨,但是有幾個人真的去認識他們了?是因為他們不值得認識么?不是,是因為聯繫雖然看起來只有六度,然而每度的阻尼都有可能都是無法跨越的。但是你不要悲觀,如果沒有阻尼也許你會更加不爽!LLF算過“舉例來說吧。假設每個人有30個朋友,信息經過六度是30的6次方 =729000000,數量足夠到達一個能夠覆蓋所有可能的人的級別。”,如果六度的連線沒有任何的阻尼,估計我們每天收到的來自六度好友的各種各樣的信息就會讓我們的腦袋爆炸。

在我們的生活裡面,一個身份越高的人,越有名的人他就會有越多的好友,於是他也就越不想隨便拓展自己的關係圈子,因為他們往往不勝其擾。前些日子的600演藝名人聯繫方式泄露事件就是一個例子,本來我們作為社會一分子都和這600名人有著六度的聯繫,然而某天因為他們的聯繫方式被公開,他們和我們的聯繫立刻被扁平化變成了一度。一瞬間,阻尼消失了,你可以隨便打電話給那英、田震了,你不是想跟馮小剛聊電影么?你現在可以打電話了。但是,我們只能說結果這成了一場災難,很多名人訴苦,說很多人打電話到他們的家裡,說了句“你是XXX么?我很喜歡你!”然後就掛了電話。很多人不堪其擾停了機,甚至換了號。

這場災難對我們這些局外人來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很有趣的一點在於此,一旦這些名人和大眾的關係扁平化後(六度變成一度),他們對大眾的價值也開始流失,大眾們只能打電話過去,問一聲,然後炫耀自己給明星打過電話,僅此而已。這個巨大的扁平化工程並沒有擴展追星族們的朋友圈子,他們仍舊離那些明星很遠……

(4)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假設——關係的方向和傳遞問題
SNS網站最愛說的一句話也許就是“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然而那天我跟LLF在Msn聊天的時候就說過這個問題,我認識的某A的朋友某B是我非常反感的一個傢伙,而且我的朋友裡面還有個人某C對那個傢伙某B更加痛恨。所以在現在的SNS服務裡面我是不敢把某A和某C同時引入的,因為他們同時引入後,很可能的結果是某B和某C建立聯繫後,開始吵架。

套用

第一次聽說六度分割理論的時候大約在一年以前,聽說後沒有多久,就參加了朋友火炬的“買車票實驗”,實驗的方法是把MSN名字改為原名+“請朋友們都把名字包含著句話:"求購19,20日北京到南寧t5車次臥鋪2張,請聯繫139110xxxxx")”,開始的時候速度很慢,只有我們幾個人改了名字,慢慢的越來越多的人改了名字,最後一天過後,雖然沒有完全成功,但是結果非常接近。這個實驗讓人體會到了六度分割的力量。

後來,人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SNS網站,他們的旗號都是遵循六度分割的原則,開始都讓人們很興奮,一個階段裡面人們幾乎實驗了能看到的所有的SNS網站,然而最後人們都離開了這些網站。因為沒有給人們帶來任何的便捷和好處。這讓人一再反思六度理論。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不是在說明六度是錯誤的理論,而是在討論,在人們的SNS實踐中,六度是不是完整的可以作為指導的思想。我的看法是六度作為SNS的指導原則,並不足夠,還有很多殘缺,這些殘缺會給人們的SNS實踐帶來失敗的結果。

1、殘缺的六度

六度雖然是個社會學的理論,但是實際上它更像一個數學理論,很多人說六度和四色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六度理論很好的闡述了在一個網狀結構(我們的人類社會)下,不同節點之間的聯繫和連線關係,然而它並不完整,並不足以指導人們的實踐。

(1)關係的強弱——權值問題
(2)到達和建立聯繫的區別——目的和結果問題
(3)傳遞的成本和激勵——阻尼問題

(4)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假設——關係的方向和傳遞問題

2年前,在淮北創辦的一家六度分割聯盟,開始的時候運行的很好,那時候相互認識的朋友很多,至今還有我很好的朋友。然而隨著聯盟的擴大,每次聚會的人數越來越多,關係越來越複雜,我們發現小圈子一旦擴大,人數一多,裡面就會出現矛盾。不管聯盟怎么去努力調和,總是有些人會鬧得不可開交。最後大圈子分化成多個小圈子,然後各自相安無事,然後小圈子擴大,又開始混亂,然後再分割。導致失敗。

和六度分割理論經常提起的還有一個150人原則,這個原則說從人的精力來看,很難管理超過150人的關係。其實我相信這裡也是因為好友扁平化的保存在一度空間內過多,容易造成矛盾。150人原則從另一個層面說明我們的社會結構為什麼會呈現樹狀體系或著說金子塔結構(樹狀和網狀是觀察點的區別,樹可以看作網的特殊形式,網可以看作包含了樹。)

我們把友善關係當作正向,那么敵對關係就是負向。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假設是一種幻想,同時和某人有正向關係的兩個人的關係,很有可能是負向的,朋友關係是不能簡單傳遞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