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工山

六工山地理位置是在東平湖北岸,是由12個山峰組成,每2個連成一個工字形,共6個工字形,故名六工山。主峰海拔高度189米。

六工山介紹

位於東平湖北岸,由12個山峰組成,每2個連成一個工字形,共6個工字形,故名六工山。主峰海拔189米。
山上的建福寺,曾叫“李密窩”,後叫“理明窩”。傳說,瓦崗軍首領李密為官軍追逼至六工山,此山山高林密,李密單槍匹馬逃進寺院。那時兵荒馬亂,寺里的僧人早無蹤影,殿宇內蛛網層層,灰塵遍地。李密放開韁繩由馬跑入山林,自己則躲進了正殿泥塑金身的大佛像後面。官軍追至,四處搜尋,欲進正殿,而看那蛛網塵土,不知結了幾年,哪會有什麼人跡?原來,李密沖開蛛網進入殿後,蛛網隨即又原樣複合。踏過的塵跡,經一陣輕風吹過,地面也無一絲異樣。官軍只好放過正殿,追往別處去了。後來,因此傳說,民眾就叫這裡為“李密窩”。
北宋末年,寺內有一班不務正業的僧人經常下山,攔路搶劫過往的商客,還禍害山腳下村裡的百姓。他們仗著有點武藝,以“拳”為理,作惡多端。花和尚魯智深投奔梁山,正好路過六工山,與這班僧人交手,被魯智深徹底治服了。他們跪地求饒,拜魯智深為師,魯智深叫他們改邪歸正。從此,“李密窩”又名“理明窩”,六工山也因此成了梁山農民起義軍北路的門戶。
建福寺建築雄偉,大雄寶殿尚稱完好。寬5間,深3間,畫棟雕梁,斗拱飛檐,工藝高超,結構古樸。殿前松檜蒼然虬枝龍鍾,殿內有壁畫,石柱上刻有明朱三太子所題的對聯。這一佛教文化遺存,同湖東白佛山,佛崖司里山,梁山法興寺蓮花佛座,崑山月岩寺佛刻等,遠近錯間,構成佛教文化建築的一大群落。建福寺摩崖造像佛龕旁,一塊殘破石碑上刻“長安”、“彌陀”字樣,可知這些大佛像為唐代作品無疑。佛像結構得體,豐滿多姿,刻技精巧,栩栩如生,具有頗高的藝術價值,佛像本身也具有唐代雕塑藝術注重寫實的鮮明特徵。
據清代《東阿縣誌》記載,建福寺為“唐武后時所建,金大定間額,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僧滿學重修。”此說同佛龕石碣的時間一致,且大殿牆壁中砌有金大定(金世宗完顏雍年號)間記述修復此殿和金世宗額的石碑。
六工山,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然景色峻峭秀麗。它處於東平、梁山、平陰、東阿4縣交界處。上得山來,只見山嶺逶迤,堤壩縱橫,河道如白練,湖汊似明鏡。山上松柏蓊翳,紫靄蒸騰,遮掩著青磚綠瓦的古剎佛殿。明代建築的大殿外,玉皇廟、經樓、戲樓、山門等尚存完好。明清以來碑石尚有10餘幢,隱於棘荊叢中。登上玉皇廟的閣頂,南眺東平湖,北望黃河,俯視東面山腳,與對面的浮梁山形成一條南北峽谷,兩岸青山夾峙河水,這就是著名的清河門,即六工山峽。其周圍山清水秀,沃野饒湖,一望無垠,蔚為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