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

六堡茶

六堡茶,屬黑茶類。在梧州市行政轄區範圍內,選用蒼梧縣群體種、廣西大中葉種及其分離、選育的品種、品系茶樹(Camelliasinensis (L.)O.Kuntze)的鮮葉為原料,按特定的工藝進行加工,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黑茶。喝過六堡茶的人都會對它的“中國紅”情有獨鍾,六堡茶業界認為,必須以“中國紅”的文化韻味和民族特色為準則,使六堡茶走上復興之路。

基本信息

簡介

六堡茶六堡茶
六堡茶為歷史名茶。因原產於梧州蒼梧縣六堡鄉而得名。產地制茶歷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清嘉慶年間就列為全國名茶。原產於蒼梧縣六堡鄉一帶。六堡茶屬於溫性茶,除了具有其它茶類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消暑祛濕、明目清心、幫助消化的功效。既可飽食之後飲之助消化,亦可以空腹飲之清腸胃。在悶熱的天氣里,飲用六堡茶清涼去暑、倍感舒暢。
中國當代著名國學家、文化學者肖健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指出梧州六堡茶與雲南普洱茶同為千年中國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關鍵在於“中國紅”的特色。
回潤六堡茶
2011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六堡茶“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智慧財產權永久屬於梧州市人民政府所有,並對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屬性及行業標準作了科學解釋和規定。對梧州六堡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直接推動梧州六堡茶文化發展躍上了更高層次。梧州茶葉界普遍將對梧州六堡茶的理解和關注度,集中在“紅、濃、陳、醇”的品質特徵上,而對梧州六堡茶歷史追溯、發掘的力度仍然不夠。其實,梧州六堡茶不但有著顯著的自身特色,更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梧州六堡茶在歷史上,曾有過與雲南普洱茶不相伯仲的影響和輝煌。建議,梧州六堡茶葉界積極思考,如何讓梧州六堡茶在中國茶葉界重新奪回應有的地位,重鑄梧州六堡茶文化千年輝煌。
六堡茶包裝精美的六堡茶

六堡茶素以“紅、濃、 陳、醇”四絕著稱。其外型色澤黑褐、 湯色紅濃明亮、滋味醇厚、爽口、回甘、香氣陳醇、有檳榔香。品質優異,風味獨特。

具有和胃理氣、消滯除脹、清熱化濕、醒酒降脂等多種保健功效。在海內外,尤其是在海外僑胞中享有較高的聲譽,被視為養生保健的珍品。

民間流傳有耐於久藏、越陳越香的說法。蒼梧縣誌(同治版本)則有“——六堡味厚,隔宿不變”的評價。而茶中有“發金花”的,即生長有金色菌孢子的最受歡迎。因金花菌能夠分泌除多種酶,促使茶葉內含物質朝特定的化學反應方向轉化,形成具有良好滋味和氣味的物質,其保健功效也特好。

功效

六堡茶六堡茶的茶湯
1:降血壓、防止動脈硬化

2:保健、減肥、延年益壽。

3:去濕熱、防、防病。

4:提神醒腦、消除疲勞。

5:去油膩、助消化、醒酒

儲存回潤

六堡茶已包裝好的六堡茶
1、不宜密閉,應略透氣。 用棉紙,宣紙或牛皮紙包裹即可剝開後存入瓷瓮或陶瓮內,瓮不必密蓋,可以略為透氣。

2、若茶有倉味,可置於空氣中,待其倉味散盡再儲存

3、若茶湯口感"緊"或"澀",可將茶片剝散或攤開,待其自然"回潤",益增其滋味之豐富及香氣。

4、應遠離廚房及有怪味處。

5、千萬不可烘焙(即使低溫亦不可)。

6、散倉味以每年十、十一月吹北風時,讓自然風吹最佳,因北風乾燥,濕度在五十度上下(平常約七十度),另外在非下雨天時用電風扇微風吹亦可,注意勿受太陽光直射。

7、有氣之茶(以50年代居多)如不立即品飲時,應保留其外紙及竹殼,以護其氣.品飲前再將外紙去除,剝開"回潤",經常品飲,即可漸入佳境,"回潤"至適當時,即可用紙包裹儲存。

8、無氣或略有倉味的茶,宜將外紙斯去。

9、清理乾淨.適度透氣後再儲存。

10、整筒竹殼茶餅若無倉味,可用外紙包裹存放.紙有調節作用可擋過度濕氣。

11、以冷氣送風會過於乾燥,想去除倉味時可用此法.但倉味去除後,仍需以自然空氣.適當的濕度來"回潤"。

自然環境

蒼梧縣的六堡鄉位於北回歸線北側,年平均氣溫21.2℃,年降雨1500毫米,無霜期33天。六堡鄉屬桂東大桂山脈 的延伸地帶,在境內從塘平到不倚,從四柳到高梘。從梧垌到合口這些村鎮,峰巒聳立,海拔1000~1500米,坡度較大。茶葉多種植在山腰或峽谷,距村莊遠達3~10公里。那裡是個林區溪流縱橫,山清水秀,日照短,終年雲霧繚繞。歷史上,六堡茶產區有恭州村茶、黑石村茶羅笛村茶、蠶村茶等,以恭州村茶及黑石村茶品質最佳。據記載:村所產的茶,因其地處崇山峻岭,樹木翳天,所植茶樹得水分已足,且高山得霧獨多,每天午後,太陽不能照射,則蒸發少,故其茶葉厚而大,昧濃而香,往往價格昂貴。其次為黑石村所產之茶。

其山為黑石與坭所造成,溪澗之水長流,故茶樹得水足,茶葉大而厚。除六堡外,蒼梧縣的五堡鄉獅寨,相鄰的賀縣沙田,以及岑溪。橫縣等20多個縣均產六堡茶,鄰近的廣東羅定、肇慶等地也產六堡茶。六堡大部分為雲班石沙岩。風化變成黃赤色沙土,含磷、鐵 質多,當地主產稻穀、木薯、紅薯、木材、松脂、竹、竹紙及茶葉等。

茶樹品種

據當地茶農說:六堡茶在200多年前從湖南江華道縣,通過廣西賀縣八步傳入境內,品種屬櫧葉種。湖南茶樹有櫧 葉種,在安化等地產的黑茶。其加工方法與六堡茶大同小異,故較為可信。

六堡茶為灌術型中葉種,樹勢開展。分枝密,從芽色分有四種。即青苗茶占60%,紫芽茶占20%,大白葉茶占5%,米碎茶占15%。以青苗茶產量最高。品質也最好。

二年自然生長的茶樹高200厘米,樹幅80厘米,分枝密。節間3.6厘米。葉片半上斜著生;葉長8.3厘米,寬3.6厘米。葉形橢圓。葉色綠,葉面平滑或微隆,光澤中。葉緣微波。

嫩芽梢淡綠色。有少量紫芽。茸毛少,發芽密,持嫩性較強;發芽密度702個/平方米,l芽3葉長6.2麒米,重0.46克,在3月中旬萌芽,4月初開採,屬早芽種,萌芽終止期在10月中旬鋸齒粗、深而稀,葉身平展稍內卷,葉質中,葉端鈍尖;側脈6~9對。

花冠直徑3.9厘米,屬中花種。花萼5~7片,綠色,無茸毛;花瓣6~7片,白色稍帶綠,子房多茸毛。始花期在10月下旬,盛花期在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開花結果能力強。種子成熟期在10 月下旬。茶果直徑1.5~3.4厘米,果皮棕褐色,果實為腎形或球形;果柄長0.6~1.3厘米,果皮厚1.5~2毫米,果實l~3室,每室l粒種子。種子圓形,少數長形。黑褐色。直徑1-1.5厘米。

葉片結構:葉厚294.8微米;上表皮厚26.8微米,下表皮厚13.4微米;柵欄組織二層,厚107.2微米。第一層細胞排列較緊密,第二層較疏鬆;海綿組織厚147.7微水,細胞結構較疏鬆,柵欄組織與海綿組織厚度的比例為0.73:1。春茶鮮葉含水浸出物42.65%。茶多酚28.77%,胺基酸總量3.12%。咖啡鹼3.77%,兒茶素143.99毫克/克。
在60年代,六堡鄉改為六保公社,當時辦了公社茶場。引進了雲南雙鳳大葉種,在當地產量較高,品質也好,適合加工六堡茶。在六堡,舊時種茶採用棋盤式叢栽,用種子直播,不修築梯地,幼齡茶園間種木薯,一兩年後退出間種。開始採茶。茶園不施肥,在夏秋之際中耕除草一次,公頃產225~375千克茶葉,1949年後,逐步推廣梯級茶園,條裁密植,每公頃種茶達27000~33000株,開始施肥,修剪。合理採摘,茶葉產量提高。

歷史沿革

六堡茶六堡茶
蒼梧六堡茶,在清嘉慶年間以其特殊的檳榔香味而列為全國24個名茶之一。《蒼梧縣誌》載:“茶產多賢鄉六保,味厚。隔夜不變,產長行蝦捅者名蝦耳茶,色、香、味俱佳”。

六堡茶成品有製成塊狀的,也有製成磚狀、金錢狀的,如“四金錢”。還有散裝的。其品質特點是:色澤黑褐光潤,特耐沖泡,葉底紅褐色。湯色紅濃似琥珀,醇和甘爽,滑潤可口。有檳榔味。越陳越好,港商常以“陳六堡”,“不計年”作商標。陳六堡茶含茶黃素0.13%,含茶紅素18.7%。還有部分茶褐素,故呈琥珀色。陳六堡茶有消暑祛濕、明目清心、助消化等功效,在悶熱的天氣里,喝六堡茶特別舒暢。

《廣西特產志略》(1937年)載:“在蒼梧之最大出品,且為特產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區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產額在60萬斤以上,在民國十五、十六年問(1926~1927年),每擔估價三十元左右。”《廣西通志稿》戴:“六堡茶在蒼梧,茶葉出產之盛,以多賢鄉之六堡及五堡為最,六堡尤為著名,暢銷於穗、佛、港、澳等埠。”

《廣西農業通訊》(1945年)載:“蒼梧茶尚多,尤以六堡鄉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頗負盛名,其餘所產品質亦佳,戰前(抗日戰爭前)交通便利,所產茶除本縣飲用外,全部銷售港澳等地,自抗戰後,交通阻塞,銷售範圍日形縮小,一般茶農生活無法維持。多棄茶而經營其他,於是茶葉衰落矣。六堡鄉占全縣面積之半,全縣面積11455畝,年產茶5450擔,抗日時外銷日減,估計每年平均產茶1500擔左右。現有面積7500畝。”

蘇海文《中國茶訊》1951年第二卷第7期介紹:“舊時粵南在廣西六堡鄉合口街設莊收茶葉,計有“廣元茶”,“廣福泰”,“新記”,“三紀”,“永組”,“公盛”等茶莊六個,以後將六堡茶炊蒸在籮,由合口街用小鏟裝運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時每鏟裝運四十擔。秋冬水小時每鏟只能裝運二十擔。由梨埠換大木船運至封開,再用電船裝運廣州,再出口港、澳。……除在穗港銷售一部分外,其餘大部分銷南洋怡保及吉隆坡一帶。五堡茶多銷南洋大埠,價值平均要比六堡茶低10%~20%。它的消費對象,大部分為工人階級,尤其是南洋一帶的礦工,酷愛飲用六堡茶。”

廣西六堡茶在歷史上的年產量和銷售量曾一度達到1500噸左右,抗日時期大幅度下降,僅為3950擔(1975噸),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有所恢復,1953年產六堡茶450噸,比抗日時期增加1.28倍。橫縣也由抗日時期年產221噸恢復到400噸。

1954年以後,六堡茶由國家統一制定收購等級樣茶和收購價格,由供銷部門統一收購,但是,六堡茶的收購價格比同等級的烘青茶收購價格低,所以有不少原產六堡茶的開始轉產烘青茶,雖然烘青茶原料要求高一個級,但加工方法與六堡茶基本差不多,而六堡茶還多一個漚堆的工序,實際上用工也差不多。

六堡茶歷史上和50年代初期,在香港市場占主導??統風味消失,銷量逐漸降低,終於為其他名茶所取代。1981年。雲南銷往香港普洱茶500噸,四川銷往香港普洱茶650噸。廣西六堡茶卻由原來年銷1500噸左右下降到444噸。同時,越南的賀江茶,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國的青茶也打入香港市場,現六堡茶年銷往香港量為300~400噸,1983年,橫縣茶廠加工的六堡茶成品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獎和經貿部榮譽證書。

採制技術

六堡茶制茶
過去,六堡茶初制由農戶手工操作,採摘標準1芽3、4、5葉。其初制方法是:“將葉採下後,放於沸騰的水中,使其葉軟而柔即得,約五分鐘置於籮中,用腳踩壓,至茶葉捲縮為度,然後以火焙乾,乾燥後以蒸氣蒸至柔後,乃置於籮記憶體放待售。”①1937年,《廣西特產志略》載:“日間將茶摘取,放之於籃,入夜置釜中炒至極軟,視茶內含粘液,略起膠時,即提取,乘其未凍,用器搓揉,搓之愈熟,則葉愈收縮而細小,再用微火焙乾。轉為黑色,成為茶葉。”舊時茶商收購六堡茶分為細茶元度粗茶行茶四個級,收後炊蒸在就運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六堡茶初制仍是由農戶分散進行。成立了大隊和公社以後,在六堡公社的不倚、四柳、高梘、梧垌等大隊成立了茶葉初制廠,採用水利帶動的揉捻機,將全大隊大部分茶葉集中在大隊茶廠加工。在60年代初期,六堡公社成立了初精合一的六堡茶廠,既收購鮮葉加工毛茶,又收購毛茶加工精茶,按國家規定:六堡茶毛茶分為1、2、3、4、5、6(級外)、7級(粗茶),每級又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除六堡茶廠加工成品六堡茶外,其餘的六堡茶都集中在梧州茶廠、橫縣茶廠、桂林茶廠加工。現在六堡茶的初制工藝為:殺青~揉捻~漚堆~復揉~乾燥。

六堡茶的複製工藝為:過篩整形~揀梗揀片~拼堆~冷發酵~烘乾~上蒸~踩簍~涼置陳化。現在六堡茶的初制工藝是:鮮葉原料多為:芽3、4葉,白天采,晚上制。六堡茶殺青鍋溫160℃,每鍋投葉2~2.5 千克,殺青機每次投葉7.5千克,下鍋後先悶炒後揚炒,然後悶揚結合,嫩葉多揚少悶,老葉多悶少揚。一般殺青5~6分鐘,到芽葉柔軟,茶梗折而不斷,葉色轉為暗綠為適度。攤涼後進行揉捻,有手揉和機揉兩種,手揉一次可揉1~1.5千克,機揉依揉捻機的大小而定。

六堡茶揉捻以整形為主,細胞破損為輔,葉破損率在40%即可,揉時加壓要適度,其過程大體如下:輕揉~輕壓~稍重壓~輕壓~輕揉,揉後解塊。一般1~2級茶揉40分鐘,3級以下的茶揉45~50分鐘。揉好之後,進行漚堆,即將揉好的茶坯放入籮內或堆放在竹笪上進行漚堆發酵。這是決定六堡茶色、香、味的關鍵工序。堆高3~5厘米,每籮裝濕茶坯15千克左右,堆漚時間在15小時以上,茶堆溫度一般在40℃左右為宜。如溫度高過50℃,則會燒堆,因此在漚堆過程中要注意翻堆散熱。漚堆時溫度低,即用60℃左右的火溫將茶坯烘至五至六成乾再漚堆。經過漚堆發酵之後,條會輕散一些,因此要進行復揉5~6分鐘。六堡茶烘乾也分毛火和足火兩次進行。傳統的方法是用烘茶焗(烘籠),攤3.3厘米左右,最好是用松明火烘,烘溫80~90℃,每隔5~6分鐘翻拌一次,烘到六至七成乾下焙攤涼半小時,即進行打足火,足火溫度50~60℃,攤葉厚度6.6厘米,烘2~3小時,茶梗一折即斷即可。

六堡茶精製,現在足先進行冷發酵,將毛茶增濕,含水量達12%。堆漚7~10天,以補初制發酵不足,當茶葉水分乾到10%左右,即上蒸半小時,至葉全軟為度,葉含水達到15%~16%。傳統的製法是將茶炊蒸後堆置20~30天,這些漚堆的濕熱作用。進一步促使茶葉內含物的變化。由於茶多酚非酶性氧化作用,繼續使茶黃素,茶紅素等有色物質增加,使其色、香、味加厚,達到六堡茶的特有品質風格。

六堡茶的品質要陳,涼置陳化,是製作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不可或缺。一般以裝堆,貯於陰涼的泥土庫房,至來年運銷,而形成六堡茶的特殊風格。因此,夏蒸加工後的成品六堡茶,必須經散發水分,降低葉溫後,踩簍堆放在陰涼濕潤的地方進行陳化,經過半年左右,湯色變得更紅濃,滋味有清涼爽口感,且產生陳味,形成六堡茶紅、濃、醇、陳的品質特點。

茶文化

六堡茶陸羽品茶圖
在六堡茶的故鄉。飲時是把六堡茶放在瓦鍋中,加入山泉水,明火煮沸後,稍置放,待微溫飲用,倍感味甘醇香,有提抻、益脾消滯,生津解暑的功效,若加適量冬蜜攪勻飲之,可治痢疾。儲存五年以上的陳六堡茶,可治小兒驚風等症。六堡茶沖泡後隔夜滋味不變,湯色不濁,喝時清涼去暑。

近年來,隨著傳統僑銷黑茶——雲南普洱茶需求量和影響力的擴大,同屬傳統僑銷黑茶的梧州六堡茶也為眾多愛茶之人所推崇,其獨有的風味品質和保健作用逐漸被人們重新認識。六堡茶在梧州市的銷量逐年上升,喝六堡茶、談論六堡茶、收藏六堡茶已成為飲茶愛好者追求的新時尚。並暢銷於穗、港、澳等地,其品質素以“紅、農、醇、陳”四絕而著稱,。六堡茶色澤黑褐光潤,湯色紅濃明亮,滋味醇和爽口、略感甜滑,香氣醇陳、有檳榔香味,葉底紅褐,並且耐於久藏,越陳越好。如果說對其它茶類人們追求的是“青春”的滋味,那么對六堡茶而言,它打動人的則是歲月的滄桑,那愈陳愈香的特質是其它茶類不具備的。

六堡茶屬於溫性茶,除了具有其它茶類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消暑祛濕、明目清心、幫助消化的功效。既可飽食之後飲之助消化,亦可以空腹飲之清腸胃。在悶熱的天氣里,飲用六堡茶清涼去暑、倍感舒暢。科學試驗和六堡茶愛好者品茗實踐證明,六堡茶除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胺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外,所含脂肪分解酵素高於其它茶類,故六堡茶具有更強的分解油膩、降低人體類脂肪化合物、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功效,長期飲用可以健胃養神、減肥健身。因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堡茶愈來愈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六堡茶採用傳統的竹簍包裝,有利於茶葉貯存時內含物質繼續轉化,使滋味變醇、湯色加深、陳香顯露。用六堡散茶蒸製、壓模,可製成“六堡餅茶”、“六堡磚茶”、“六堡沱茶”等,同樣受到六堡茶收藏者的青睞。

地理標誌

產地範圍

六堡茶產地範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所轄行政區域。六堡茶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梧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廣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六堡茶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廣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負責指定。

生長環境

©2014Baidu-Data©NavInfo&CenNavi&道道通
廣西梧州六堡
蒼梧縣的六堡鄉位於北回歸線北側,年平均氣溫21.2℃,年降雨1500毫米,無霜期331天。六堡鄉屬桂東大桂山脈的延伸地帶,在境內從塘平到不倚,從四柳到高梘。從梧垌到合口這些村鎮,峰巒聳立,海拔1000—1500米,坡度較大。茶葉多種植在山腰或峽谷,距村莊遠達3—10公里。那裡是個林區溪流縱橫,山清水秀,日照短,終年雲霧繚繞。歷史上,六堡茶產區有恭州村茶、黑石村茶、羅笛村茶、蠶村茶等,以恭州村茶及黑石村茶品質最佳。據記載:六堡村所產的,因其地處崇山峻岭,樹木翳天,所植茶樹得水分已足,且高山得霧獨多,每天午後,太陽不能照射,則蒸發少,故其茶葉厚而大,昧濃而香,往往價格昂貴。其次為黑石村所產之茶。其山為黑石與坭所造成,溪澗之水長流,故茶樹得足,茶葉大而厚。除六堡外,蒼梧縣的五堡鄉獅寨,相鄰的賀縣沙田,以及岑溪。橫縣等20多個縣均產六堡茶,鄰近的廣東羅定、肇慶等地也產六堡茶。六堡大部分為雲班石沙岩。風化變成黃赤色沙土,含磷、鐵質多,當地主產稻穀、木薯、紅薯、木材、松脂、竹、竹紙及茶葉等。

茶樹特點

六堡茶為灌木型中葉種,樹勢開展。分枝密,從芽色分有四種。即青苗茶占60%,紫芽茶占20%,大白葉茶占5%,米碎茶占15%。以青苗茶產量最高。品質也最好。
二年自然生長的茶樹高200厘米,樹幅80厘米,分枝密。節間3.6厘米。葉片半上斜著生;葉長8.3厘米,寬3.6厘米。葉形橢圓。葉色綠,葉面平滑或微隆,光澤中。葉緣微波,嫩芽梢淡綠色。有少量紫芽。茸毛少,發芽密,持嫩性較強;發芽密度702個/平方米,l芽3葉長6.2麒米,重0.46克,在3月中旬萌芽,4月初開採,屬早芽種,萌芽終止期在10月中旬鋸齒粗、深而稀,葉身平展稍內卷,葉質中,葉端鈍尖;側脈6—9對。
花冠直徑3.9厘米,屬中花種。花萼5—7片,綠色,無茸毛;花瓣6—7片,白色稍帶綠,子房多茸毛。始花期在10月下旬,盛花期在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開花結果能力強。種子成熟期在10月下旬。茶果直徑1.5—3.4厘米,果皮棕褐色,果實為腎形或球形;果柄長0.6—1.3厘米,果皮厚1.5—2毫米,果實1—3室,每室1粒種子,種子圓形,少數長形,黑褐色。直徑1—1.5厘米。
葉片結構:葉厚294.8微米;上表皮厚26.8微米,下表皮厚13.4微米;柵欄組織二層,厚107.2微米。第一層細胞排列較緊密,第二層較疏鬆;海綿組織厚147.7微水,細胞結構較疏鬆,柵欄組織與海綿組織厚度的比例為0.73:1,春茶鮮葉含水浸出物42.65%。茶多酚28.77%,胺基酸總量3.12%。咖啡鹼3.77%,兒茶素143.99毫克/克。

沖泡方法

飲用六堡茶時,把六堡茶放在瓦鍋中,加入山泉水,明火煮沸後,稍置放,待微溫飲用,倍感味甘醇香,有提抻、益脾消滯、生津解暑的功效,若加適量冬蜜攪勻飲之,可治痢疾。儲存五年以上的陳六堡茶,可治小兒驚風等症。六堡茶沖泡後隔夜滋味不變,湯色不濁,喝時清涼祛暑。

品鑑方法

六堡茶色澤黑褐光潤,湯色紅濃明亮,滋味醇和爽口、略感甜滑,香氣醇陳、有檳榔香味,葉底紅褐,並且耐於久藏,越陳越好。如果說對其它茶類人們追求的是“青春”的滋味,那么對六堡茶而言,它打動人的則是歲月的滄桑,那愈陳愈香的特質是其它茶類不具備的。

儲存方法

1、不宜密閉。
2、若茶有倉味,可置於空氣中,待其倉味散盡再儲存
3、若茶湯口感“緊”或“澀”,可將茶片剝散或攤開,待其自然“回潤”,益增其滋味之豐富及香氣。
4、應遠離廚房及有怪味處。
5、千萬不可烘焙(即使低溫亦不可)。
6、散倉味以每年十、十一月吹北風時,讓自然風吹最佳,因北風乾燥,濕度在五十度上下(平常約七十度),另外在非下雨天時用電風扇微風吹亦可,注意勿受太陽光直射。
7、有氣之茶(以50年代居多)如不立即品飲時,應保留其外紙及竹殼,以護其氣,品飲前再將外紙去除,剝開"回潤",經常品飲,即可漸入佳境,“回潤”至適當時,即可用紙包裹儲存。
8、無氣或略有倉味的茶,宜將外紙斯去。
9、清理乾淨,適度透氣後再儲存。
10、整筒竹殼茶餅若無倉味,可用外紙包裹存放,紙有調節作用可擋過度濕氣。
11、以冷氣送風會過於乾燥,想去除倉味時可用此法.但倉味去除後,仍需以自然空氣.適當的濕度來“回潤”。

養生功效

六堡茶屬於溫性茶,除了具有其它茶類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消暑祛濕、明目清心、幫助消化的功效。既可飽食之後飲之助消化,亦可以空腹飲之清腸胃。在悶熱的天氣里,飲用六堡茶清涼祛暑、倍感舒暢。六堡茶在晾置陳化後,茶中便可見到有許多金黃色“金花”,這是有益品質的黃黴菌,它能分泌澱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葉中的澱粉轉化為單糖,催化多酚類化合物氧化,使茶葉湯色變棕紅,消除粗青味。科學試驗和六堡茶愛好者品茗實踐證明,六堡茶除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胺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外,所含脂肪分解酵素高於其它茶類,故六堡茶具有更強的分解油膩、降低人體類脂肪化合物、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功效,長期飲用可以健胃養神、減肥健身。因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堡茶愈來愈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適宜人群

適用於高血壓、高血脂(血粘高、膽固醇高、甘油三脂高)、高血糖(糖尿病)、尿酸高引起的痛風症等人群。清熱利濕、通便驅痢、散瘀通脈、理氣止痛、消脂降壓、降糖安神等作用。

養生原理

六堡茶除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胺基酸化合物、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外,所含脂肪分解醇素高於其他茶類,故六堡茶具有更強的分解油膩,降低人體類脂肪化合物,膽固醇,甘油三脂及血尿酸高的功效,長期飲用可以健胃養神,健身減肥。綜上所述,六堡茶保健的主要功能是:1、提神醒腦,消除疲勞;2、除油膩、助消化、醒酒;3、利尿解毒,殺菌消炎防病;4、降血壓,防止動脈硬化;5、防輻射,抑制癌症;6、保健美,減肥胖,延年益壽。

工藝流程

採摘過程

過去,六堡茶初制由農戶手工操作,採摘標準1芽3、4、5葉。其初制方法是:“將葉採下後,放於沸騰的水中,使其葉軟而柔即得,約五分鐘置於籮中,用木頭壓,至茶葉捲縮為度,然後以火焙乾,乾燥後以蒸氣蒸至柔後,乃置於籮記憶體放待售。”1937年,《廣西特產志略》載:“日間將茶摘取,放之於籃,入夜置釜中炒至極軟,視茶內含粘液,略起膠時,即提取,乘其未凍,用器搓揉,搓之愈熟,則葉愈收縮而細小,再用微火焙乾。轉為黑色,成為茶葉。”

初制過程

殺青—揉捻—漚堆—復揉—乾燥。六堡茶的初制工藝是:鮮葉原料多為1芽3、4葉,白天采,晚上制。六堡茶殺青鍋溫160℃,每鍋投葉2—2.5千克,殺青機每次投葉7.5千克,下鍋後先悶炒後揚炒,然後悶揚結合,嫩葉多揚少悶,老葉多悶少揚。一般殺青5—6分鐘,到芽葉柔軟,茶梗折而不斷,葉色轉為暗綠為適度。攤涼後進行揉捻,有手揉和機揉兩種,手揉一次可揉l—1.5千克,機揉依揉捻機的大小而定。

複製過程

過篩整形—揀梗揀—拼堆—冷發酵—烘乾—上蒸—踩簍—涼置陳化。六堡茶揉捻以整形為主,細胞破損為輔,葉破損率在40%即可,揉時加壓要適度,其過程大體如下:輕揉—輕壓—稍重壓—輕壓—輕揉,揉後解塊。一般1—2級茶揉40分鐘,3級以下的茶揉45—50分鐘。揉好之後,進行漚堆,即將揉好的茶坯放入籮內或堆放在竹笪上進行漚堆發酵。這是決定六堡茶色、香、味的關鍵工序。堆高3—5厘米,每籮裝濕茶坯15千克左右,堆漚時間在15小時以上,茶堆溫度一般在40℃左右為宜。如溫度高過50℃,則會燒堆,因此在漚堆過程中要注意翻堆散熱。漚堆時溫度低,即用60℃左右的火溫將茶坯烘至五至六成乾再漚堆。經過漚堆發酵之後,茶條會輕散一些,因此要進行復揉5—6分鐘。六堡茶烘乾也分毛火和足火兩次進行。傳統的方法是用烘茶鍋(烘籠),攤葉3.3厘米左右,最好是用松明火烘,烘溫80—90℃,每隔5—6分鐘翻拌一次,烘到六至七成乾下焙攤涼半小時,即進行打足火,足火溫度50—60℃,攤葉厚度6.6厘米,烘2—3小時,茶梗一折即斷即可。

精製過程

先進行冷發酵,將毛茶增濕,含水量達12%。堆漚7—10天,以補初制發酵不足,當茶葉水分乾到10%左右,即上蒸半小時,至葉全軟為度,葉含水達到15%—16%。傳統的製法是將茶炊蒸後堆置20—30天,這些漚堆的濕熱作用。進一步促使茶葉內含物的變化。由於茶多酚非酶性氧化作用,繼續使茶黃素,茶紅素等有色物質增加,使其色、香、味加厚,達到六堡茶的特有品質風格。

涼置陳化

六堡茶的品質要陳,越陳越佳。涼置陳化,是製作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不可或缺。一般以簍裝堆,貯於陰涼的泥土庫房,至來年運銷,而形成六堡茶的特殊風格。因此,夏蒸加工後的成品六堡茶,必須經散發水分,降低葉溫後,踩簍堆放在陰涼濕潤的地方進行陳化,經過半年左右,湯色變得更紅濃,滋味有清涼爽口感,且產生陳味,形成六堡茶紅、濃、醇、陳的品質特點

包裝方法

六堡茶一般採用傳統的竹簍包裝,有利於茶葉貯存時內含物質繼續轉化,使滋味變醇、湯色加深、陳香顯露。為了便於存放,也將六堡茶成品壓制加工成塊狀、磚狀、金錢狀、圓柱狀,還有散裝。其品質特點是:色澤黑褐光潤,特耐沖泡,葉底紅褐色。

質量標準

品種品系

採用蒼梧縣群體種、廣西大葉種及其分離、選育出來的品種、品系。

立地條件

保護區域範圍內海拔≥100m。丘陵地貌,土壤類型為紅黃壤或赤紅壤等,耕作層土壤pH值4.2至6.5,土壤有機質含量≥1.5%。

栽培管理

1、種苗繁育:採用無性繁殖或有性繁殖
2、茶樹栽植:時間在初冬或早春進行,密度每公頃45000至75000株。
3、施肥:採用漚熟有機質肥為主,配合適量的化肥,按每採收100kg乾茶計算,有機質肥施用量≥500kg。
4、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採摘方法

1、採摘時間:鮮葉採摘一般從3月至11月。
2、採摘標準:一芽一葉至一芽三、四葉及同等嫩度對夾葉。
3、採摘方法:人工採摘或機械採摘。

加工工藝

六堡茶的加工工藝包括初制、精製兩個過程
一、初制加工工藝流程:鮮葉—殺青—初揉—堆悶—復揉—乾燥—毛茶。
二、初制加工技術要求:
1、鮮葉:選用適制茶樹品種芽葉為原料。
2、殺青:要均勻,殺青以葉質柔軟,葉色轉為暗綠色,青草氣味基本消失為適度。
3、初揉:趁溫揉捻至成條索。
4、堆悶:初揉結束後進行築堆堆悶,當堆溫達到55℃時,及時進行翻堆散熱,當堆溫降到30℃時再收攏築堆,繼續堆悶直到適度為止。
5、復揉:再次揉緊成條索。
6、乾燥:乾燥至茶葉含水分不超過15%,成為毛茶。
三、精製加工工藝流程:毛茶—篩選—拼配—渥堆—汽蒸—壓製成型—陳化—成品。
四、精製加工技術要求:
1、篩選:將毛茶通過篩分、風選、揀梗。
2、拼配:按品質和等級要求進行分級拼配。
3、渥堆:根據茶葉等級和氣候條件,進行渥堆發酵,適時翻堆散熱,待葉色變褐,發出醇香即可。
4、汽蒸:渥堆適度茶葉經蒸汽蒸軟,形成散茶。
5、壓製成型:趁熱將散茶壓成簍、磚、餅、沱等形狀。
6、陳化:將茶葉置於清潔、陰涼、通風、無異雜味的環境內,待茶葉溫度降至室溫,茶葉含水量降至18%以下,先移至清潔、相對濕度在75%至90%、溫度在23℃至28℃、無異雜味的環境(洞穴)中陳化,然後移至清潔、陰涼、乾爽、無異雜味的倉庫中陳化。陳化時間不少於180天。

相關傳說

據說很久以前,龍母在蒼梧幫助百姓抵抗災害,造福黎民。死後龍母升仙,想要回到蒼梧了解民間疾苦,便下凡到蒼梧六堡鎮黑石村,發現村里人過著非常困苦的生活。這裡多山少田,人們種出的稻米,自己吃都不夠,還要拿出一部分出山去換鹽巴,真是太苦了,怎么辦呢?龍母嘗試了很多方法也沒有用,就在一籌莫展時,她看到黑石山下的泉水清澈明亮,忍不住嘗了一口,覺得清甜滋潤,異常鮮美,而且連所有的勞累也一掃而空了,龍母娘娘想了一下,那么甜美的泉水一定能灌溉出好的植物。於是,龍母呼喚農神讓它在這裡撥了些茶樹種子,經過龍母悉心栽培,果然長成了一棵長勢旺盛、葉綠芽美的茶樹。於是,把這棵茶樹告訴給當地的人們,只要把這棵茶樹的葉牙拿去賣給山外的人,就等於把這裡甜美的泉水分給了他們享受,就可以換取足夠的糧食和鹽巴了。龍母娘娘走後,這棵茶樹很快就開花結果了,人們將種子散播開來,變成了漫山遍野的茶樹林,遍布六堡鎮。後被人們稱為六堡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