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學

公學

公學公學(英文:public School)指英國的私立精英學校。公學雖然稱為“public school”(照字面解為“公立學校”),卻不表示是由政府設立的,只是表示學校可以公開招生,而不只限於特定宗教、種族或地區的學生。 此外,早期的公學也表示是開放給窮人的孩子就讀,因為富家子弟多有私人教師專門輔導。不過時至今日,歷史悠久的英國公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是英國各領域的精英,而且學費昂貴,普通人是無法負擔的。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公學公學
英國為貴族和資產階級子女特別開設的獨立中等學校。以培養升入著名大學的畢業生,造就未來擔任國家事務領導工作的政治活動家為辦學的主要目標。辦學經費主要來自捐款和其他進款,不依靠國家和地方政府撥款。 14世紀前後,英國在貴族人士、國務活動家、宗教團體和慈善團體的倡議和資助下,創辦了一批主要培訓神職人員的文法中學。一部分辦得較好的文法中學,由於得到上流社會的支持和捐款的增多,逐漸成為純貴族化的膳宿學校。從19世紀初葉起稱為“公學”。英國有9所著名的公學。最早的溫切斯特公學於1382年建立。最著名的伊頓公學成立於1440年(見彩圖)。聖保羅公學、什魯斯伯里公學、威斯敏斯特公學、拉格比公學、商業縫紉公學和哈羅公學,都是在15~16世紀創辦的。切爾特豪斯公學到17世紀才創立。直到19世紀以前,公學的總數不過20~30所。1828~1842年,拉格比公學的校長T.阿諾德對公學進行改革,以感化代替粗暴對待學生的傳統,並對語文、歷史的教學作了改進,以適應培養社會活動家的要求。1861年皇家委員會承認上述9所公學。1868年通過的公學法案只正式承認了除聖保羅公學和商業縫紉公學(因兩校走讀)的其他7所公學。1869年校長聯合會成立。規定其下屬成員學校都可稱為公學。此後有許多文法中學和私立中學改為公學,工廠企業對公學的捐款也大量增加,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公學。1941年公學董事會協會成立。1944年,教育部長R.A.巴特勒頒布教育法案,規定凡屬公學董事會協會的成員學校都授予公學稱號,並任命一個委員會考慮公學與國家普通教育制度的關係。1965年以後,政府又任命一個公學委員會,明確規定公學為校長聯合會或董事會協會或女子學校董事會協會的成員學校。1974年英國共有250所公學,直到現在,公學在英國國民教育制度中仍然自成系統。一般只招收其預備學校的學生,辦學的主要目的是為牛津、劍橋等大學輸送新生,故公學又是大學預科性質。
公學公學
公學學費昂貴,不僅廣大勞動人民的子女不可能入學,就是中等資產階級的子女也難進入。每年大約只有1.5萬名少年進公學,不到適齡少年的2%。 所有公學都是單一性別的學校。在校學生人數不多,一般男校120人,女校80人。一個班級的學生數也不多,大約不超過20人。學生一般都寄宿在校內。公學的學習年限一般為5年。學生於13、14歲從預備學校畢業後,再經過考試合格才得入學。各公學的課程設定不完全相同,最初注重人文學科,古典科占相當大的比重。19世紀初,自然科學和數學的比重有所增加。現在大多數公學都設有古典、現代語和數理三科。此外,公學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紳士風度。宗教教育一直是公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還特別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文學團體和研究各種問題的俱樂部以及其他各種社團活動。校內和校際的運動競賽在學校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
公學的行政領導是校長和通常由10~12人組成的學務委員會。校長是經過候選競選而被任用的,除負責學校的領導工作外,並每周親自授課15學時。牛津、劍橋兩所大學也為公學提供優良的師資。
英國的最高統治者大多出身於公學。據1952年統計,大約有87%的將軍、83%的主教、67%的高級官吏、82%的殖民地總督、85%的法官、95%的高級外交官和88%的大使,都曾在公學學習過。
英國的公學制度曾經屢次被批評為是一種不民主的教育制度。公學委員會在1968年和1970年的報告中也提出了一些改良措施,試圖擴大招生的範圍,並與國家的普通教育制度相平行,以緩和社會矛盾。但是,這種符合統治階級利益,在國家生活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教育機構,目前仍未從根本上有所改變。

參考書目

阿蘭斯基等:《英國的國民教育制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55。
H.C. Dent,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EnglɑndɑndWales,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LTD, 1977.

基本內容

公學公學選拔學生的標準極為嚴格,從不允許濫竽充數。儘管社會地位和財富是進入公學的首要條件,但達官顯貴家中才智平庸的子女也會被拒之門外。所以,公學的水平不是一般中學所能比的,它的大多數畢業生都能直升“牛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專稱)。
公學很重視紳士品格的培養。為了儘快讓學生養成典雅的紳士風度,學校實行寄宿制。儘管學生都來自社會上層家庭,公學為養成他們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性格,所提供的住宿和飲食都非常簡陋。為了避免家庭對這種訓練的干擾,公學長期以來不讓家長參觀學生的食宿情況。在學校內部則實行學生自治和導師制相結合的管理形式。宗教信仰對於學生來說是“第一義”的,必須首先遵守,社會生活與人際關係的各種禮儀也是不可忽視的。
公學課程中一直把神學,文法和古典名著學習放在重要地位。但是,由於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也迫使公學接受了新興學科。
公學不僅在內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千方百計地保持自己的古老風貌。文徹斯特公學一直延用14世紀建起的校舍;伊頓公學校園內的教堂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男孩子們仍然喜歡在早餐時讀當天的報紙。至今他們還是把期末考試叫作“審判”,把怪癖的氣質視為區別於其他學校學生的重要標誌。甚至像高年紀學生訓斥和役使小同學的惡習,也被一直保持到本世紀60年代才廢止。
公學所以在英國經久不衰,主要依靠四大支柱:權勢,考試,血統,金錢。五百年來,他們憑藉這四大支柱來保持第一流的辦學條件,第一流的教師陣容,第一流的教學水平,培養出第一流的學生。

歷史起源

公學最早出現的公學是14世紀時創立的溫切斯特公學,之後英王亨利六世又於1440年創立了伊頓公學。公學最早時是為比較貧窮人家的子弟提供教育的場所,但到18世紀逐漸發展成為貴族學校,學費也變得非常昂貴。由公學培養出的學生大多學術成績優異,而且在體育方面表現也很出色,畢業後大多進入牛津、劍橋等一流大學
在維多利亞時期公學的發展是最快的,但卻也出現很多問題。例如當時的公學有著學長制度,高年級學生管理低年級學生,這種制度造成很多學生間的矛盾,引起許多人的非議;此外當時的公學也允許學校動用比較殘酷的刑罰,例如鞭打來懲罰學生。不過這些措施已經逐漸放寬或取消
不同的公學都擁有自己特殊的傳統,包括特殊的體育活動(如橄欖球運動其實最早就是拉格比學校的一項體育活動)和方言等。此外他們也有特別的制服,如伊頓公學的制服就是與眾不同的。
公學的學生大多住校,而且一般從13歲就進入學校學習,5年後畢業。要進入這些公學除了需要能夠負擔昂貴的學費外,學生也必須在學術方面表現優異。此外擁有良好的社會關係也是很重要的:公學一般會優先錄取那些父母或親屬曾經就讀過這些學校的學生。

近代公學

近代公學指解放前的不依靠政府財政的私立學校,如著名洋務運動骨幹盛宣懷所辦的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
盛宣懷有對“公學”有具體的解釋。他在舉辦南洋公學時上奏清廷說:“環球各國學校如林。大率形上形下道與藝兼。惟法蘭西之國政學堂,專教出使、政治、理財、理藩四門。而四門之中皆可兼學商務。經世大端,博通兼綜。學堂系士紳所設,然外部為其教習,國家於是取才。臣今設立南洋公學,竊取國政之義,以行達成之實。於此次欽定專科,實居內政、外交、理財三事。”又說:“商捐經費,學資不出於一方,士籍不拘於一省。……其學生卒業給憑,與國家大學堂學生身份無異。”(《愚齋存稿》卷2,頁20)從上兩段話看,(1)南洋公學不同於以工科為主的北洋大學堂,而是以文科為主涉及“內政、外交、理財”三事。盛宣懷這裡所講的“理財”,是包括工商業經營在內的。(2)南洋公學的經費來源於商捐,主要是盛氏所督辦的輪、電二局捐助;學生來自全國各省,不是狹隘的地方性的;畢業後使用,也不拘於一省一地。可見,南洋公學創辦伊始,即是全國性的培養新式政治官吏和外交官為主的由盛宣懷直接控制的正規學校。

現代公學

中國公學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大學之一,1906年創立於上海,孫中山黃克強宋教仁蔡元培馬君武楊杏佛、于右任等曾任校董,第一批學生中有著名學者胡適。中國公學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師生中有不少人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如女英雄秋瑾,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謬德潘等。中國公學於1951年與正陽法商學院等合併為重慶財經學院,次年併入西南革大,1953年隨西南革大三處併入四川財經學院。

歷史紀念

公學公學

歷史背景

舉隅第一份對公學的調查報告是在1864年發布的,英國政府考察了9所當時比較著名的公學,包括聖保羅學校、Merchant Taylor's、溫切斯特公學、伊頓公學、哈羅公學、拉格比學校、什魯斯伯里學校和威斯敏斯特學校。因此也有人認為嚴格意義上所說的“公學”只是指這9所學校。
1886年的《公學年鑑》列出了25所公學:

公學公學
貝德弗得學校(Bedford School)
布萊菲爾德學校(Bradfield School)
布萊頓公學(Brighton College)
切特豪斯學校(Charterhouse School)
Cheltenham College
克利弗頓學院(Clifton College)
多佛學院(Dover College)
德威學院(Dulwich College)
伊頓公學
黑利伯瑞學院(Haileybury College)
哈羅公學
藍星學院 (Lancing College)
Malvern College
馬爾巴羅公學(Malborough College)
Radley College
公學公學
萊普頓學校(Repton School)
羅薩爾學校(Rossall School)
拉格比學校(Rugby School)
謝伯恩學校(Sherborne School)
什魯斯伯里學校(Shrewsbury School)
Tonbridge School
Uppingham School
威靈頓公學(Wellington College)
威斯敏斯特學校(Westminster School)
溫切斯特公學

古代公學概念

古代公學主要指英、法等歐洲國家的貴族學校,如英國公學公學是貴族化了的文法中學,是專門為名門貴族服務的私立學校。“保持自己的個性”是公學和它的每一個學生篤守的信條。因此,公學從古到今始終保持著一些顯示自己“高傲”地位的特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