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4年

(圖)柴榮柴榮

公元954年是顯德元年

歷史紀事

後周改元顯德

後蜀廣政十七年(954)正月初一,後周大赦,改元顯德。聽蜀境通商。初五,加晉王郭(柴)榮兼侍中,判內外兵馬事。

後周郭威囑薄葬

後周太祖郭威自廣順末年巳病重。顯德元年(954)正月,太祖鑒於前朝帝王多以金玉陪葬,陵墓無不被發掘,屢囑晉王郭(柴)榮於其身後薄葬,衣紙衣,斂以瓦棺,工役均用私雇,以免煩民,募近陵民三十戶,蠲其徭役以守陵。不修地下宮殿,不設守陵宮人,不豎石人、馬、羊、虎,只於陵前刻石,題“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

後周塞決河

後周顯德元年(954)正月,後周以黃河歷年屢決於靈河、魚池(均於黃河滑州段,今河南滑縣東)、酸棗(今河南延津西)、陽武(今河南原陽)、常樂驛、河陰(今河南武陟東南)、六明鎮、原武(今河南原陽西南)八口,派前登州刺史周訓等分別塞決河。

柴榮即位後周

顯德元年(954)正月,後周太祖郭威病逝,養子柴榮即位。柴榮是郭威聖稱皇后之侄,郭威收為養子。廣順三年(953)封晉王。郭威死前,黜退一批恃功倨傲之臣,又任命一批新官吏,將朝政委歸柴榮,因此權力移交順利。柴榮即後周世宗。柴榮繼承郭威重農恤民的的政策和統一中國的大志,任命王朴等能臣,浚通漕運,發展文教,雖然在位僅6年,便以39歲的英年病逝,但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柴榮重用王朴,王朴獻“平邊策”,提出先攻南唐,取江北而控制南方各國,再取後蜀和幽州,最後解決契丹邊患的戰略思想,又提出爭取民心和避實擊虛等建議,柴榮大多均予採納,成功地發動了一系列統一兼併戰爭。後周顯德二年(955)、顯德三年(956)、顯德四年(957)三度征伐南唐,柴榮每次皆勝,南唐自去帝號,割地請和。後周平定長江以北,得州14、縣60。後周又謀取攻蜀,顯德二年(955)大敗後蜀,取秦、成、階、鳳4州。顯德六年(959),柴榮以契丹未逐,決意北伐。後周屢敗遼師,兵不血刃而取燕南之地,柴榮於此役染病班師,鏇即病逝。未能完成一統大業,柴榮在位6年,多有仁政惠民,不僅減免苛政,而且在大兵過後,淮南大飢時,還命貸米與淮南饑民。而他最大的功勞還在於謀策統一大業,其未竟之志,在他死後由趙匡胤繼續完成。

安南吳昌文附於南漢

(圖)馮道馮道

交州自南漢大有十一年(938)為吳權所據。吳權卒後,由子吳昌岌繼之。吳昌岌卒,其弟吳昌文立。南漢乾和十二年(954)、後周顯德元年正月,吳昌文遣使至南漢求節鉞。南漢以吳昌文為靜海軍節度使、兼安南都護,派給事中李璵招之。吳昌文以海賊阻道為由,止李璵於白州,李璵還。

周敗漢、遼於高平

後周顯德元年(954)正月,後周太祖病卒。北漢聞訊,謀大舉攻周,請師於遼。二月,遼遣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袞統萬餘騎兵至晉陽(今山西太原南),北漢劉旻親自領兵三萬會同遼軍南攻潞州(今山西長治)。北周昭義節度使(治潞州)李筠(榮)領兵屯於潞州之北太平驛(今山西襄垣西南),派穆令均率三千兵迎戰,北漢前鋒張元徽敗周軍,李筠逃歸潞州自守。三月,北漢乘勝進逼潞州。後周調天雄節度使符彥卿領兵由磁州(今河北磁縣)插入北漢軍後方;以河中節度使王彥超領兵由晉州(今山西臨汾東南)向東堵截北漢軍,調集寧江節度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清淮節度使何徽等分別領兵先往澤州(今山西晉城)。周世宗柴榮則不顧群臣反對,御駕親征。北漢劉旻也領兵繞過潞州,向南,於十八日宿於澤州以北的高平之南,張元徽為左軍,楊袞為右軍。十九日,兩軍相遇,北漢軍容整齊,而後周軍因河陽節度使劉詞部尚未抵達,影響軍心,但周世宗志氣益銳,親臨陣前督戰。交戰未久,後周樊愛能、何徽領騎兵先遁,周軍右翼崩潰,一千多步兵降北漢。周世宗見情勢危急,領親兵冒箭石督戰,後周軍奮戰。北漢軍則因驍將張元徽陣亡,奪士氣,大敗。遼軍亦全軍而退不敢救。後到的劉詞,也領軍投入戰鬥,北漢軍又敗,追擊至高平,屍橫遍野,北漢丟棄的物資不可勝數。周世宗殺降北漢的士卒,又斬臨陣逃脫的樊愛能、何徽以整肅軍紀,從此驕將惰卒始知所懼,不再行姑息之政。

周攻漢晉陽受挫

後周顯德元年(954)三月,後周高平之捷後,發兵進攻北漢都城晉陽(今山西太原南)。以符彥卿為河東行營都部署知太原行府事,率二萬步騎從潞州(今山西長治)趨晉陽;王彥超、韓通自陰地關(今山西霍邑北)北上,與符彥卿合軍而進。四月,後周大軍抵晉陽城下。王彥超軍汾州(今山西汾陽),北漢守將降;但後周攻遼州(今山西左權)、沁州(今山西沁源)則受挫,後北漢遼州刺史被後周勸降。後周十萬大軍聚於太原城下,軍士剽掠,北漢百姓失望,稍入山谷自保,世宗下詔禁止剽掠,安撫農民,止征當年租稅,募民入粟拜官。又發澤、潞、晉、絳、慈、隰及山東近使諸州民運糧饋軍。北漢憲州(今山西靜樂南)、嵐州(今山西嵐縣北)、石州(今山西離石)、沁州、忻州(今山西忻縣)、代州(今山西代縣)先後歸後周。五月,後周軍在晉陽城下,旗幟環城四十里。遼派騎兵屯於忻、代之間,以為北漢之援,符彥卿率萬餘步騎擊之,後又增援二千,與遼兵交戰,小勝,周將史彥超等輕敵深入,為遼軍所殺,後周軍傷亡甚眾,符彥卿退保忻州,後還晉陽。後周軍傾河南兵力攻晉陽,久攻不克,又值天久雨,於六月初,周世宗自晉陽撤軍,焚軍糧草數千萬於城下,後周於所得北漢州縣設定的刺史均棄城而逃。

北漢劉旻卒,子承鈞襲位

北漢乾佑七年(954)、後周顯德元年十一月,北漢劉旻病重,以子劉承鈞監國。不久劉旻卒,告哀於遼,遼冊命劉承鈞為帝,更名鈞。是為北漢孝和帝。上表於遼稱男,遼賜之詔稱其為“兒皇帝”。死後謚睿宗。

文化紀事

馮道

後周顯德元年(954)四月十七日,後周太師、中書令馮道卒。馮道(882——954),字所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人。初為幽州劉守光之下的一個參軍。入後唐為翰林學士,後為相。唐潞王起兵,馮道率百官迎之。後晉為首相,石敬瑭使其輔幼子石重睿。石敬瑭死後,馮道另奉齊王石重貴為帝。契丹滅晉,以其為太傅,遼太宗耶律德光問馮道是何等老子,道答無德無才,痴頑老子。又問其天下百姓如何得救,道答此時百姓,佛再出世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後晉為太傅。馮道歷五朝八姓,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晚年自稱長樂老,著《長樂老敘》,自述累朝榮遇之狀,自謂唯一不足事是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馮道在後唐時,曾倡議校定經籍,後雕版《九經》對後世影響很大。

雜譚逸事

後蜀廣政十七年(954)二月。後蜀左匡聖馬步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安思謙以宿衛多所殺戮,以示威福,三子倚父勢暴橫,後蜀後主乘其入朝,命壯士擊殺之及其三子。後主懲於安思謙跋扈,於三月命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廷珪等十八人分典禁兵。

後周簡選諸軍

五代禁軍,累朝相承,務求姑息,不加簡選,因此羸老者居多,且驕騫不用命,遇大敵非逃即降。周世宗經高平之役深知其弊。於顯德元年(954)十月,大簡諸軍,精銳者升為上軍,去羸弱者。又詔募天下壯士,不以草澤為阻,均到闕下,親自閱試,選擇武藝超絕及儀表出眾者分署為殿前諸班。其騎步諸軍,各命將帥選之。於是士卒精強,征戰四方,所向皆捷。

周治河

後周顯德元年(954)十一月,後周因黃河楊劉(今山東東阿北)至博州(今山東聊城東)一百二十里河段,連年泛濫,向東分為兩條支流,匯為大澤,瀰漫數百里,又向東北沖毀堤壩,淹齊(今山東濟南)、棣州(今山東惠民東南)、淄州(今山東淄博南)直至入海處,漂沒民田農舍不可勝計,派李谷往澶(今河南濮陽)、鄆(今山東東平西北)、齊州按視堤壩沿河,發役徒六萬,三十日完工。

王虔朗說服漵州蠻

楚馬希萼與楚王馬希廣相爭時,曾以長沙寶貨為誘餌使諸蠻出兵助其下長沙。後漢乾佑三年(950)馬希萼破長沙,諸蠻大掠,長沙馬氏歷代府庫之積,均被漵州(今湖南懷化)蠻酋長符彥通所掠,符彥通因此稱王於溪洞之間,王逵占據湖南,以王虔朗前往招撫。王虔朗以禮責之,以情動之,以溪洞之地、隋唐之地皆為州縣,說服符彥通去王號,歸順王逵。符彥朗將銅鼓數枚獻於王逵,王逵承制以符彥通為黔中節度使。王虔朗因一言勝數萬兵,升為指揮使,預聞府政。

湖南大飢

後周顯德元年(954),湖南境內大飢,百姓食草木果實為生。武清節度使、知潭州事周行逢開倉賑濟饑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