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34年

公元534年

公元534年是農曆甲寅年,中國農曆虎年;北魏永熙三年;南朝梁中大通六年;高昌章和四年;劉蠡升神嘉十年;東魏天平元年。

大事記

(圖)宇文泰宇文泰

公元534年魏孝武帝兵敗逃往長安投奔宇文泰北魏亡,歷經十四帝,凡一百四十九年。

公元534年分裂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後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

歷史紀事

高歡指使秦州刺史侯莫陳悅殺賀拔岳。諸將推宇文泰為帥。泰西攻侯莫陳悅,悅兵潰自殺。魏孝武帝集結軍隊,將討高歡;歡舉兵反,南向洛陽。帝召賀拔勝,勝按兵不動。高歡兵渡河,孝武帝奔關中,依宇文泰。高歡入洛陽,遣侯景攻荊州,賀拔勝兵敗投梁。高歡立清河王亶之子善見為帝,年十一,改元天平,是為東魏孝靜帝。魏從此分為東、西。東魏遷都於鄴,令下三日即行,四十萬戶狼狽上路。歡自回晉陽。閏十二月,宇文泰毒殺孝武帝,立南陽王寶炬,是為文帝。

雜譚逸事

魏侯莫陳悅殺賀拔岳
永熙三年(五三四)二月,魏賀拔岳將討靈州刺史曹泥(泥附高歡),使都督趙貴至夏州與宇文泰計議(時泰任夏州刺史)。泰道:“曹泥孤城阻遠,不足為慮。侯莫陳(姓)悅(名)貪而無倌,宜先圖之。”岳不聽,召悅會於高平(今寧夏固原),共商討泥。悅巳為右丞翟嵩所離間,乃謀圖岳。岳令悅前行至河曲(今甘肅慶陽西南),悅誘岳入營坐,議論軍事,悅佯稱腹痛出,其婿元洪景拔刀斬岳。岳眾散還平涼,未有所屬,趙貴道:“宇文夏州英才蓋世,遠近歸心,賞罰嚴明,士卒無不效命,若迎奉之,則可成大事。”都督杜朔周以為然。眾乃使朔周馳至夏州召宇文泰。

宇文泰領賀拔岳軍
永熙三年(五三四)二月,魏宇文泰與杜朔周及諸將共議大計,泰以為應立即討伐侯莫陳悅,如不早圖,眾心將離散。夏州首望都督彌姐之進(四字人名)陰謀應悅,泰命帳下都督蔡佑斬之,遂以佑為子。泰與諸將輕騎馳奔平涼(今甘肅華亭縣西),令杜朔周率眾先占據彈箏峽,命朔周複姓名為赫連達。泰撫慰百姓,遠近皆來歸附。高歡亦使侯景招撫賀拔岳部眾。泰至安定與景相遇,泰謂景道:“賀拔公雖死,我宇文泰尚存,卿欲何為!”景失色道:“我猶箭耳!唯人所射。”遂還。孝武帝聞岳死,軍中已奉泰為主;而悅既附高歡,不肯應召,乃以泰為大都督統帥岳軍。

宇文泰破侯英陳悅
永熙三年(五三四),宇文泰於三月引兵擊侯莫陳悅,至原州(今寧夏固原),眾軍畢集。泰軍令嚴肅,秋毫無犯,百姓大悅。軍出木狹關,雪深二尺,泰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悅聞之,退保略陽(今甘肅秦安縣東北),留萬人守水洛,泰軍至,水洛即降。四月,泰遣輕騎數百趨略陽,悅退保上邽(今甘肅天水市),召李弼與之拒泰。弼知悅必敗,暗遣使通泰,請為內應。悅棄上邽州城,登南山憑險拒泰。弼誘泰部下爭奔上邽。然後率全城降泰,泰即以弼為秦州刺史。當夜,悅出兵將戰,軍自潰散。悅既敗,與其二弟並子及謀殺賀拔岳者七、八人棄軍逃走,在山中迴旋往來,不知所往。左右勸悅投曹泥,悅從之,自乘騾,左右皆步從,擬自山中趨靈州。宇文泰使原州都督賀拔穎追悅,悅望見追騎,縊死於山中。至此,宇文泰平定秦、隴。

魏孝武帝西奔
孝武帝既殺高乾兄弟,而又重用宇文泰,高歡在晉陽,心益疑。帝不自安。永熙三年(五三四)五月,佯稱伐梁,發河南諸州兵,集於洛陽,與斛斯椿檢閱之,而實欲伐晉陽。帝與高歡書,猶詭稱“雖雲南伐,實防賀拔勝與宇文泰。”高歡亦借伐荊(指勝)、雍(指泰)之名,整大軍南下,帝與高歡遂隔河相持,帝知不敵。六月,以宇文泰為關西大行台,許以馮翊長公主為妻。帝謂泰帳內都督楊薦道:“卿歸告行台,速遣騎迎朕。”泰以前秦州刺史駱超為大都督,將輕騎一千赴洛陽;又遣楊薦與長史宇文測出關候接魏帝。高歡從晉陽勒二十萬兵南下,發文告道:“孤以爾朱擅命,建大義于海內,奉戴主上,誠貫天地;橫為斛斯椿讒言構陷,以忠為逆,今者南邁,誅椿而已。”以高敖曹為前鋒。宇文泰亦移檄州郡,數歡罪惡,自率大軍發高平,前軍出關屯弘農(今河南靈寶西北)。賀拔勝北上屯軍於汝水。秋七月初九日,魏帝親勒兵十餘萬屯河橋,以斛斯椿為前驅,於邙山之北列陣。宇文泰對左右道:“高歡數日行八、九百里,此兵家所忌,當乘便擊之。今主上不能渡河決戰,且沿津據守。長河萬里,捍禦甚難,若有一處可渡,大事去矣。”即以大都督為別道行台,自蒲坂(今山西永濟)趨并州抄高歡之後。另遣大都督李賢率精騎一千赴洛陽。魏帝先使賈顯志鎮守滑台,後又遣大都督侯幾紹增援。兩軍戰於滑台東,顯智率軍降歡,幾紹戰死。二十六日,歡引軍渡河。魏軍問計於群臣,有欲南依賀拔勝,有欲奔梁,有雲西赴關中,也有人慾守洛口死戰,計未決。二十七日,魏帝遣使自虎牢召椿還,遂率南陽王寶炬、清河王亶、廣陽王湛以五千騎宿於瀍西(源出洛陽市西北),南陽王別舍沙門惠臻負璽千牛刀隨從。眾知帝將西奔,其夜,亡去者過半,亶、湛亦逃歸洛陽。惟武衛將軍獨孤信單騎追帝。二十八日,帝西行遇李賢自崤來迎。二十九日,歡入洛陽,居永寧寺,遣領軍婁昭及高敖曹等追帝,請帝東還。帝策馬急馳,糧飲乏絕,兩三日內,唯飲山澗水。至湖城,王思村百姓以麥飯壺漿獻帝,帝悅,免十年賦稅。至稠桑,潼關大都督毛鴻賓迎獻酒食,帝始與從官解饑渴之困。

高歡人洛殺辛雄諸大臣
永熙三年(五三四)八月初四日,丞相高歡召集百官責之:“為臣奉主,匡救危亂,若居處不諫爭,外出不陪從,平時邀寵爭榮,急時各自逃竄,臣節何在!”眾無以對,兼尚書左僕射辛雄道:“主上與親近圖謀,雄等不曾預聞。及乘輿西行,若即追隨,恐有附佞黨之嫌;留待大王,又以不從見責,雄等進退無所逃罪。”歡道:“卿等位居大臣,當以身報國,群佞用事,可曾有一言諫爭乎?使國家之事一旦至此,罪欲何歸!”乃捕雄及開府儀同三司叱列延慶、兼吏部尚書崔孝芬、都官尚書劉撳、兼度支尚書天水楊機、散騎常待元士弼等,盡殺之。而以清河王元亶為大司馬,居尚書省,承制決事。

宇文泰迎孝武帝
永熙三年(五三四)八月,宇文泰使趙貴、梁御率甲騎二千奉迎,孝武帝沿河西行,謂御道:“此水東流,而朕西上,若得復見洛陽,親謁陵廟,卿等之功也。”泰備儀仗迎帝,謁見於東陽驛,免冠流涕道:“臣不能遏止寇虐,使聖駕播遷,臣之罪也。”帝道:“公之忠節,著於遐邇。朕以不德,導致寇興。今日相見,深感厚顏。方以社稷委公,公其勉之!”將士高呼萬歲。遂入長安,大赦,以泰為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軍國大政,盡委決於泰。

魏賀拔勝奔梁
永熙三年(五三四)九月,賀拔勝使長史元穎行荊州事,守南陽,自率所部西赴關中,至淅陽,聞歡已屯兵華陰,不得入關,欲還。行台左丞崔謙勸之速入,勝不聽,遂還。歡乃還洛陽,遣行台侯景等引兵向荊州,荊州百姓鄧誕等擒元穎接應侯景。賀拔勝至,景迎擊之,勝兵敗,率數百騎奔梁。

高歡立元善見為帝,魏分東西
高歡自發晉陽,向孝武帝上四十啟,帝皆不報。永熙三年(五三四)冬十月,高歡至洛陽,又遣僧道榮奉表於孝武帝道,“陛下若遠賜一詔,許還洛京,臣當勒眾文武,恭迎聖駕。若返正無日,則七廟不可無主,萬國須有所歸,臣寧負陛下,不負社稷。”帝亦不答。歡乃集百官耆老,議所立。眾議乃立清河王亶(父元懌)世子善見為帝。帝乃孝文帝曾孫,孝明帝侄。十七日,即位於城東北,時年十一歲,大赦,改元天平。是為東魏孝靜帝。

東魏遷都鄴
東魏天平元年(五三四),丞相高歡以洛陽西連秦雍,南近梁界,乃議遷都鄴,文書下後三日即行。十月二十七日,東魏帝自洛陽赴鄴,四十萬戶狼狽上路。收百官馬,尚書丞郎以上非陪從者,皆令乘驢。遷畢,歡還晉陽。改司州為洛州,以尚書令元弼為洛州刺史,鎮守洛陽。以行台尚書司馬子如為尚書左僕射,與右僕射高隆之、侍中高岳、孫騰留鄴,共理朝政。下詔:遷鄴之民資產未立,發粟一百三十萬石賑救。

宇文泰鴆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
魏永熙三年(五三四),魏孝武帝閨門無禮,從妹不嫁者三人,皆封公主。平原公主明月與南陽王寶炬同母,從帝入關,丞相泰使元氏諸王殺明月,帝不悅,從此與泰有隙。十二月十五日,孝武帝飲鴆酒而死,年二十五歲。泰與群臣議所立,多舉廣平王贊(孝武之侄)。侍中濮陽王元順於別室泣謂泰道:“高歡逼逐先帝,立幼主以專權;明公不應效之。廣平年幼,不如立長君為善。”泰乃立南陽王寶炬(孝文帝孫,父愉)為帝。年二十九。

達摩
永熙三年(五三四),菩提達摩,南天竺王子(一說波斯人),姓剎帝利,曾從西天竺禪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受心法,自稱二十八祖。梁普通元年(五二零)泛海至廣州。普通中,武帝迎至建康,與談佛理,不合。遂一葦渡江至北魏,往嵩、洛、鄴等地傳法。曾住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達摩之學以《楞伽》四卷為本,變次第漸悟之禪為得修頓悟之禪,時以為“教外別傳”,不為南北所重。後得弟子慧可(二祖),傳與心法及袈裟,作偈曰:“吾今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預育所創禪宗,將來必然大盛。梁中大通六年(五三四),一說大同初(五三五)年,示寂於洛濱,葬河南熊耳山。禪宗衣缽相傳,以達摩為始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然後大盛,分裂為南北二宗,北宗六祖為弘忍弟子神秀。慧能之禪超出佛教戒律,間雜儒家和老莊思想,故自唐宋以後,漸成士大夫之禪,兼為中國佛教之大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