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44年

公元344年

公元344年,甲辰年(龍年);成漢太和元年;東晉建元二年;前涼建興三十二年;後趙建武十年;代國建國七年。

紀年

成漢太和元年
前涼建興三十二年
後趙建武十年
代國建國七年

大事

(圖)穆帝穆帝
(1)春,正月,趙王虎享群臣於太武殿,有白雁百餘集馬道之南,虎命射之,皆不獲。時諸州兵集者百餘萬,太史令趙攬密言於虎曰:“白雁集庭,宮室將空之象,不宜南行。”虎信之,乃臨宣武觀大閱而罷。
(1)春季,正月,後趙王石虎在太武殿宴享群臣,有一百多隻白雁停棲在馬道的南面,石虎讓人射雁,都沒射中。當時各州軍隊會集起來已有一百多萬人,太史令趙攬秘密地對石虎說:“白雁停棲庭院,是宮室將要空寂無人的徵兆,不適宜向南進發。”石虎相信他,於是駕臨宣武觀,舉行盛大的閱兵式,然後作罷。
(2)漢主勢改元太和;尊母閻氏為皇太后,立妻李氏為皇后。
(2)成漢國主李勢改年號為太和,尊奉母親閻氏為皇太后,冊立妻子李氏為皇后。
(3)燕王與左司馬高詡謀伐宇文逸豆歸,詡曰:“宇文強盛,今不取,必為國患,伐之必克;然不利於將。”出而告人曰:“吾往必不返,然忠臣不避也。”於是自將伐逸豆歸。以慕容翰為前鋒將軍,劉佩副之;分命慕容軍、慕容恪、慕容霸及折衝將軍慕輿根將兵,三道並進。高詡將發,不見其妻,使人語以家事而行。
(3)前燕王慕容和左司馬高翊謀議,準備討伐宇文逸豆歸。高翊說:“宇文氏強盛,現在不攻滅,必然成為國家的禍患。如果攻伐必能取勝,只是對將帥有所不利。”高翊出來後告訴別人說:“我這一去必定回不來了,但是忠臣不避禍。”於是慕容自為統帥,攻伐宇文逸豆歸。任命慕容翰為前鋒將軍,劉佩作他的副手;分別命令慕容軍、慕容恪、慕容霸及折衝將軍慕輿根率領軍隊,分三路同時進發。高翊臨行前,不見他的妻子,讓人轉告家中事務,然後出發。
逸豆歸遣南羅大涉夜干將精兵逆戰,遣人馳謂慕容翰曰:“涉夜乾勇冠三軍,宜小避之。”翰曰:“逸豆歸掃其國內精兵以屬涉夜乾,涉夜乾素有勇名,一國所賴也;今我克之,其國不攻自潰矣。且吾孰知涉夜乾之為人,雖有虛名,實易與耳,不宜避之以挫吾兵氣。”遂進戰。翰自出沖陳,涉夜乾出應之;慕容霸從傍邀擊,遂斬涉夜乾。宇文士卒見涉夜乾死,不戰而潰;燕軍乘勝逐之,遂克其都城。逸豆歸走死漠北,宇文氏由是散亡。悉收其畜產、資貨,徙其部眾五千餘落於昌黎,闢地千餘里。更命涉夜乾所居城曰威德城,使弟彪戍之而還。高詡、劉佩皆中流矢卒。
宇文逸豆歸派南羅城主涉夜乾統率精兵迎戰,慕容派人急速告訴慕容翰:“涉夜乾勇冠三軍,應當稍稍避讓。”慕容翰說:“宇文逸豆歸盡數出動國內精兵交付給涉夜乾,涉夜乾素來有勇悍的名聲,被他們全國所仰仗。現在我戰敗他,他們的國家便會不戰自潰。況且我熟知涉夜乾的為人,雖有虛名,其實容易對付,不應當避讓他,這會挫傷我軍的士氣。”於是前進接戰。慕容翰親自出馬衝擊敵陣,涉夜乾出陣應戰,慕容霸從側面截擊,於是斬殺了涉夜乾。宇文氏的士卒見涉夜乾死亡,不戰自潰。燕軍乘勝追擊,於是攻克宇文氏的都城。宇文逸豆歸逃跑,死於大漠以北,宇文氏由此離散滅亡。慕容盡數收繳他們的畜產、物資、錢財,把宇文氏五千多個村落遷徙到昌黎,開闢國土一千多里。把涉夜乾原先居住的城鎮改名為威德城,讓兄弟慕容彪戍守,然後班師回國。高翊、劉佩都被流矢射中身亡。
詡善天文,嘗謂曰:“卿有佳書而不見與,何以為忠盡!”詡曰:“臣聞人君執要,人臣執職。執要者逸,執職者勞。是以后稷播種,堯不預焉。占候、天文,晨夜甚苦,非至尊之所宜親,殿下將焉用之!”默然。
高翊擅長天文,慕容曾對他說:“你有好書卻不見你給我看,怎么能說盡忠!”高翊說:“我聽說人君執掌大要,人臣執掌具體事務。執掌大要的人安逸,執掌具體事務的人辛苦。所以后稷播種莊稼,唐堯不參與其事。從事占候、天文,清晨、夜晚十分辛苦,不是至尊之人應當親自參與的,殿下準備學來乾什麼?”慕容默然不語。
初,逸豆歸事趙甚謹,貢獻屬路。及燕人伐逸豆歸,趙王虎使右將軍白勝、并州刺史王霸自甘松出救之,比至,宇文氏已亡,因攻威德城,不克而還;慕容彪追擊,破之。
當初,宇文逸豆歸侍奉後趙國甚為恭敬,貢獻物品的人不絕於路。等到前燕人攻伐宇文逸豆歸,後趙王石虎派右將軍白勝、并州刺史王霸從甘松出發救援,等到達時,宇文氏已經滅亡,順勢進攻威德城,不勝而退。慕容彪追襲,擊敗後趙軍。
慕容翰之與宇文氏戰也,為流矢所中,臥病積時不出。後漸差,於其家試聘馬。或告翰稱病而私習騎乘,疑欲為變,燕王雖藉翰勇略,然中心終忌之,乃賜翰死。翰曰:“吾負罪出奔,既而復還,今日死已晚矣。然羯賊跨據中原,吾不自量,欲為國家盪一區夏;此志不遂,沒有遺恨,命矣夫!”飲藥而卒。
慕容翰與宇文氏交戰時,被流箭射中,長期臥床養傷,不出門。後來逐漸痊癒,在家中試著騎馬。有人告發慕容翰假稱有病卻私下練習騎乘,懷疑他想作亂。前燕王慕容雖然仰仗慕容翰的勇悍和謀略,但心中終究有所忌憚,於是賜令慕容翰自裁。慕容翰說:“我當初負罪出逃,後來又返回,今天死亡已算晚了。不過羯族寇賊占據中原,我不自量力,原想為國家蕩平、統一宇內。這一志向不能實現,我死了也會遺憾,這就是命運吧!”隨即飲毒藥身死。
(4)代王什翼犍遣其大人長孫秩迎婦於燕。
(4)代王拓跋什翼犍派其大人長孫秩到前燕國迎娶妻子。
(5)夏,四月,涼州將張敗趙將王擢於三交城。
(5)夏季,四月,涼州將領張在三交城擊敗後趙將領王擢。
(6)初,趙領軍王朗言於趙王虎曰:“盛冬雪寒,而皇太子使人伐宮材,引於漳水,役者數萬,吁嗟滿道,陛下宜因出遊罷之。”虎從之。太子宣怒。會熒惑守房,宜使太史令趙攬言於虎曰:“房為天王,今熒惑守之,其殃不細。宜以貴臣王姓者當之。”虎曰:“誰可者?”攬曰:“無貴於王領軍。”虎意惜朗,使攬更言其次。攬無以對,因曰:“其次唯中書監王波耳。”虎乃下詔,追罪波前議矢事,腰斬之,及其四子,投屍漳水;既而愍其無罪,追贈司空,封其孫為侯。
(6)當初,後趙領軍王朗對後趙王石虎陳言說:“隆冬雪寒的季節,太子卻讓人砍伐修建宮室的木材,沿漳水運送而來,參與勞役的人有數萬,吁嗟嘆息之聲充溢道路,陛下應當乘出遊時加以制止。”石虎聽從。太子石宣發怒。適逢火星在房宿,石宣讓太史令趙攬對石虎說:“房宿是天王,現在火星停留於此,禍殃不小。應當用顯貴大臣中姓王的人承當罰責。”石虎說:“誰能承當?”趙攬說:“沒有比領軍王朗更顯貴的了。”石虎心中憐惜王朗,讓趙覽再說其次的人選。趙攬無法回答,於是說:“其次只有中書監王波了。”石虎於是下詔,追窮王波從前評議送矢給漢國,自取其辱一事的罪責,處以腰斬之刑,連同四個兒子,將屍體丟入漳水。不久又憐憫王波沒有罪過而遭極刑,追贈為司空,封王波孫子為侯。
(7)趙平北將軍尹農攻燕凡城,不克而還。
(7)後趙北平將軍尹農進攻前燕國凡城,不勝而退。
(8)漢太史令韓皓上言:“熒惑守心,乃宗廟不修之譴。”漢主勢命群臣議之。相國董皎、侍中王嘏以為:“景、武創業,獻、文承基,至親不遠,無宜疏絕。”乃更命祀成始祖、太宗,皆謂之漢。
(8)成漢國太史令韓皓上書說:“火星在心宿,是對不修繕宗廟的譴責。”成漢國主李勢令群臣論議此事。相國董皎、侍中王嘏認為:“景皇帝李特、武皇帝李雄創定國家大業,獻皇帝李驤、文皇帝李壽稟承國家政權,至親的關係並不疏遠,不應當疏遠絕祀。”於是重新下令祭祀成始祖李特和太宗李雄,都用漢的稱謂。
(9)征西將軍庾翼使梁州刺史桓宣擊趙將李羆于丹水,為羆所敗,翼貶宣為建威將軍。宣漸憤成疾,秋,八月,庚辰,卒。翼以長子方之為義城太守,代領宣眾;又以司馬應誕為襄陽太守,參軍司馬勛為梁州刺史,戍西城。
(9)征西將軍庾翼讓梁州刺史桓宣進攻在丹水後趙將領李羆,被李羆戰敗。庾翼貶黜桓宣為建威將軍。桓宣為此慚愧、氣憤,因而染病。秋季,八月,庚辰(初七),桓宣故去。庾翼讓長子庾方之出任義城太守,代為統領桓宣的部眾。又讓司馬應誕出任襄陽太守,參軍司馬勛任梁州刺史,戍守西城。
(10)中書令褚裒固辭樞要;閏月,丁巳,以裒為左將軍、都督兗州·徐州之琅邪諸軍事、兗州刺史,鎮金城。
(10)晉中書令褚裒堅持辭絕樞要的重任,閏月,丁巳(十四日),任褚裒為左將軍、都督兗州和徐州的琅邪諸軍事、兗州刺史,鎮守金城。
(11)帝疾篤,庾冰、庾翼欲立會稽王昱為嗣;中書監何充建議立皇子聃,帝從之。九月,丙申,立聃為皇太子。戊戌,帝崩於式乾殿。己亥,何充以遺旨奉太子即位,大赦。由是冰、翼深恨充。尊皇后褚氏為皇太后。時穆帝方二歲,太后臨朝稱制。何充加中書監,錄尚書事。充自陳既錄尚書,不宜復監中書;許之,復加侍中。
(11)康帝病重,庾冰、庾翼想扶立會稽王司馬昱為嗣君,中書監何充建議冊立皇子司馬聃,康帝聽從何充的建議。九月,丙申(二十四日),立司馬聃為皇太子。戊戌(二十六日),康帝在式乾殿駕崩。己亥(二十七日),何充按康帝遺詔推奉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由此庾冰、庾翼深深痛恨何充。穆帝尊奉康帝皇后褚氏為皇太后。當時穆帝剛兩歲,太后臨朝親政。何充被加授中書監,錄尚書事。何充自己陳述,既任錄尚書事,不應再領導中書,獲得允許,又加授他為侍中。
充以左將軍褚裒,太后之父,宜綜朝政,上疏薦裒參錄尚書;乃以裒為侍中、衛將軍、錄尚書事,持節、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懼獲譏嫌,上疏固請居藩;改授都督徐·兗·青三州·揚州之二郡諸軍事、衛將軍、徐·兗二州刺史,鎮京口。尚書奏:“裒見太后,在公庭則如臣禮,私覿則嚴父;”從之。
何充認為左將軍褚裒是褚太后的父親,應當總攬朝政,便上疏舉薦褚裒參錄尚書,於是朝廷任命褚裒為侍中、衛將軍、錄尚書事,持節和原先的都督、刺史職位不變。褚裒因為是親近的外戚身份,懼怕由此遭人譏諷猜忌,便上疏堅持請求出任藩鎮長官。於是改授他都督徐州、兗州、青州三州及揚州的二郡諸軍事,衛將軍,徐州和兗州刺史,鎮守京口。尚書奏議說:“褚裒與太后相見,在朝廷則褚裒執臣子禮節,私下見面則太后尊禮父親。”太后聽從。
(12)冬,十月,乙丑,葬康帝於崇平陵。
(12)冬季,十月,乙丑(二十三日),康帝入葬崇平陵。
(13)江州刺史庾冰有疾;太后征冰輔政,冰辭,十一月,庚辰,卒。庾翼以家國情事,留子方之為建武將軍,戍襄陽;方之年少,以參軍毛穆之為建武司馬以輔之。穆之,寶之子也。翼還鎮夏口。詔翼復督江州,又領豫州刺史。翼辭豫州,復欲移鎮樂鄉,詔不許。翼仍繕修軍器,大佃積穀,以圖後舉。
(13)江州刺史庾冰有病,太后徵召庾冰入朝輔佐國政,庾冰辭謝不受。十一月,庚辰(初九),庾冰故去。庾翼因為家事國事難以兼顧,留下兒子庾方之任建武將軍,戍守襄陽。因庾方之年輕,讓參軍毛穆之任建武將軍司馬,輔佐庾方之。毛穆之即毛寶的兒子。庾翼返回,鎮守夏口。朝廷下詔讓庾翼再督察江州,又兼領豫州刺史。庾翼辭謝豫州刺史職務,仍然想移鎮樂鄉,朝廷下詔不同意。庾翼仍然修繕兵器,大舉屯田,積蓄穀物,以圖後舉。
(14)趙王虎作河橋於靈昌津,採石為中濟,石下,輒隨流,用功五百餘萬而橋不成,虎怒,斬匠而罷。
(14)後趙王石虎在靈昌津建造黃河渡橋,開採石料作為橋墩,但石塊投下後,便被水沖走,耗用勞力五百多萬,渡橋卻未建成。石虎發怒,斬殺工匠,停止建造。

年表

石虎殺王波
後趙皇太子石宣征役不巳,引起民眾怨憤領軍王朗勸石虎制止。太子大怒,時熒感守房(火星停在房宿),主不利天王,於是勸趙王誅王朗,石虎未準,卻以中書監王波頂替,王波曾建議石虎與漢李壽修好,使趙王蒙辱,於是虎下詔追波前罪,於建武十年(344)四月將其腰斬,並殺波四子。鏇又愍其無罪,追贈司空。
桓宣卒
桓宣,譙國銍(今安徽宿州西南)人。為晉元帝丞相舍人,召降塢主張平、樊雅。後宮至譙國內史,參與平定蘇峻、祖約之亂。遷武昌太守,攻破後趙樊城,鎮守該地。十餘年間,後趙軍多次進攻,均未攻克。後庾亮將謀北伐,以宣鎮守襄陽。庾亮代亮後,宣又任梁州刺史,封竟陵縣男。建元二年(344),庾翼遷鎮襄陽,七月下令桓宣進攻石虎大將李羆,但反為所敗,庾翼遂貶宣職。宣慚憤成疾,於同年八月卒。
庾冰病卒
庾冰字季堅,庾亮之弟。先為秘書郎,進封都鄉侯。參與平定蘇峻之亂,又封新吳縣侯,但辭不受。入為中書監。在任期間,查出無戶籍者萬餘人,以充軍實。康帝即位後,進車騎將軍,冰懼權盛,自求外出,鎮守武昌(今湖北鄂城)。建元年二年(344)九月,康帝暴崩,穆帝即位,因年幼而由褚太后稱制,太后又征冰入朝輔政,但冰因病辭謝。同年十一月卒,時年四十九歲。
石虎建橋未成
建武十年(344),後趙石虎下令於靈昌津(今河南汲縣境內)造橋以通黃河。先派人採集石塊放置河中間以結連兩岸。但石塊投入水中輒被水流沖走,前後用五百餘萬功,但橋卻尚未建成,石虎發怒,斬殺石匠而罷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