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帝王年號]

太和[帝王年號]

太和 (曹睿):三國魏明帝曹睿由227年至233年的年號。 太和 (石勒):十六國後趙石勒由328年至330年的年號。 太和 (李勢):十六國成漢後主李勢由344年至346年的年號。 太和 (晉廢帝):東晉廢帝司馬奕由366年至371年的年號。 太和 (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由477年至499年的年號。 太和 (新羅真德王):新羅真德王由647年至650年的年號。 太和 (唐文宗):唐文宗李昂由827年至835年的年號。 大和 (黎邦基):又寫作太和,越南後黎朝黎邦基的年號。

太和(曹魏)

太和(227年~233年正月)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君主魏明帝曹睿的第一個年號,總計7年。這是曹魏政權的第二個年號。

太和七年正月改元青龍元年。

年號公曆乾支對照

紀年太和元年太和二年太和三年太和四年太和五年太和六年太和七年
公元227年228年229年230年231年232年233年
乾支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登基

公元226年(黃初七年)五月,年輕的曹叡在洛陽即位,是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等人的輔佐下,開始了他十二年的執政生涯。

駕崩

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日,崩洛陽嘉福殿,《魏書》載他逝世於九龍前殿,年僅三十六歲,諡號明皇帝,廟號魏烈祖,癸丑日葬於高平陵。其養子曹芳繼位。

太和 (後趙)

太和(328年二月-330年八月)是十六國時期後趙政權後趙明帝石勒的第一個年號,總計3年。也是後趙所使用的第一個年號。

石勒319年稱王,但是直到328年才開始使用年號。

太和三年九月改元建平元年。

又鍾淵映《歷代紀元考》考證《魏書》載劉曜得黑兔改年太和有誤,實為後趙石勒年號。劉曜並沒有改元之事。這可能是因為當時前趙和後趙國號相同,領土相接,傳聞謬誤,導致史書記載錯誤。

年號公曆乾支對照

紀年 太和元年 太和二年 太和三年
公元 328年 329年 330年
乾支 戊子 己丑 庚寅

登基

石勒發軔於第一次反東海王起義時,追隨牧帥汲桑投靠公師籓。石勒這個姓名是汲桑替他取的。後投靠漢趙(前趙)劉淵。石勒在漢人張賓輔助之下以襄國為根據地,先後滅了王浚、邵續與段匹磾等西晉在北方的勢力,又吞併曹嶷。前趙平陽政變後正式與劉曜決裂,319年十一月稱趙王,都襄國。329年吞併關中取上邽滅前趙。北征代國,令後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的國家。石勒實行多項措施,推動文教和經濟發展。

駕崩

333年正月二十六日,石勒派使者來與東晉重歸修好,晉成帝下詔令焚燒他帶來的禮物。五月,石勒病重臥床,中山王石虎進入禁中侍衛,矯稱詔令。七月,石勒病重,頒布遺命說:“石弘兄弟,應當好好相互扶持,司馬氏就是你們的前車之鑑。七月二十一日,石勒病逝,其子石弘繼位。

太和 (成漢)

太和(344年~346年九月)是十六國時期成漢政權漢末主李勢的第一個年號,總計3年。

太和三年十月改元嘉寧元年。

《華陽國志》作343年改元,《資治通鑑》作344年改元。

年號公曆乾支對照

紀年 太和元年 太和二年 太和三年
公元 344年 345年 346年
乾支 甲辰  乙巳  丙午

登基

公元343年(漢興六年),李壽去世,太子李勢繼位,赦免境內罪犯。[4]公元344年(太和元年)正月,改年號為太和,尊奉嫡母閻氏為皇太后,冊立妻子李氏為皇后。

駕崩

公元361年(昇平五年),李勢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去世。

太和 (東晉)

太和(366年~371年十一月)是東晉皇帝晉廢帝司馬奕的年號,總計6年。

太和六年十一月,晉簡文帝即位,改元鹹安元年。

年號公曆乾支對照

紀年 太和元年 太和二年 太和三年 太和四年 太和五年 太和六年
公元 366年 367年 368年 369年 370年 371年
乾支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登基

興寧三年(公元365年)二月二十二日,晉哀帝司馬丕去世,因司馬丕沒有子嗣,所以崇德太后褚蒜子於二月二十三日下詔說,司馬奕德才兼備,又是皇帝的弟弟,應當繼承皇位。於是百官到琅邪王府去迎奉司馬奕,司馬奕當天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三月二十九日,將晉哀帝葬於安平陵。第二年,改元太和。

駕崩

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十月十六日,司馬奕病死於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相城區一帶),時年四十五歲。

太和 (北魏)

太和(477年正月~499年十二月)是北魏的君主魏孝文帝元宏的第三個年號,也是他的最後一個年號,總計近23年。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北魏宣武帝元恪即位沿用,次年改元景明。

春正月乙酉朔,詔曰:“朕夙承寶業,懼不堪荷,而天貺具臻,地瑞並應,風和氣晼,天人交協。豈朕沖昧所能致哉?實賴神祗七廟降福之助。今三正告初,祗感交切,宜因陽始,協典革元,其改今號為太和元年。”

年號公曆乾支對照

紀年 太和元年 太和二年 太和三年 太和四年 太和五年 太和六年 太和七年 太和八年 太和九年 太和十年
公元 477年 478年 479年 480年 481年 482年 483年  484年  485年  486年
乾支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紀年 太和十一年 太和十二年 太和十三年 太和十四年 太和十五年 太和十六年 太和十七年 太和十八年 太和十九年 太和二十年
公元 487年  488年  489年  490年   491年   492年   493年   494年   495年  496年
乾支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紀年 太和二十一年 太和二十二年 太和二十三年
公元 497年  498年   499年
乾支 丁丑 戊寅 己卯

登基

拓跋宏即位時年紀太小,由祖母馮皇太后執政。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由於拓跋宏深受祖母馮皇太后漢化改革的影響,親政後繼續推行漢化改革。

去世

公元499年初(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引兵南征,染疾北返,途中卒於谷塘原行宮。謚孝文皇帝,廟號高祖。

太和 (新羅真德王)

太和(647年~650年)是新羅君主真德王之年號。

年號公曆乾支對照

紀年 太和元年 太和二年 太和三年 太和四年
儒略曆 647年  648年  649年 650年
乾支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登基

647年 在善德女王去世後接替了王位,年號為(太和)。

太和 (唐朝)

大和(或作太和,827年二月~835年十二月)是唐文宗的年號,總計9年。

年號公曆乾支對照

紀年 大和元年 大和二年 大和三年 大和四年 大和五年 大和六年 大和七年 大和八年 大和九年
公元 827年 828年 829年 830年 831年  832年  833年    834年  835年
乾支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登基

唐文宗李昂,漢族,本名涵,長慶元年(821)封江王。宦官劉克明等於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殺死唐敬宗後,偽造遺旨,迎唐憲宗之子絳王李悟入宮為帝。兩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謙又指揮神策軍入宮殺死劉克明和絳王李悟,立李昂為帝,改年號為“大和”。

駕崩

公元840年正月,文宗抑鬱成病,不能下床,便命樞密使劉弘逸、薛季棱叫來楊嗣復和李珏二臣,囑咐他們輔助太子監國。仇士良、魚弘志得訊,於當天晚上就偽造遺詔,廢太子為陳王,立李炎為皇太弟,負責處理軍國大事,並帶李炎登上朝堂接見百官。文宗聞知也無可奈何,群臣更是沒人敢反對。

公元840年正月,文宗帶著無限的惆悵病死於長安宮中的太和殿。

太和 (黎邦基)

太和(1443年~1453年)是大越國後黎朝仁宗黎邦基的第一個年號,總計11年,《欽定越史通鑑綱目》作太和。

登基

後黎仁宗姓黎諱邦基,又名黎基隆、黎濬、黎浚,是越南後黎朝第三代君主。他是後黎太宗黎元龍的三子。

他即位後改元大和,年僅二歲,由宣慈太后阮氏英攝政。宣慈太后當政時,頗有成就,如制定私人田產法律十四條,擊敗占城軍進犯,生擒占王賁該。可是,太后聽信讒言,殺功臣黎可(即鄭可)等人,惹起大臣憤怒。1453年,仁宗才親政。

駕崩

1459年,仁宗和宣慈太后被兄長諒山王黎宜民殺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