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41年

公元341年

公元341年,辛丑年(牛年);成漢漢興四年;東晉鹹康七年;前涼建興二十九年;後趙建武七年;代國建國四年。

事件

(圖)公元341年石碑

鹹康七年(公元341年),晉成帝司馬衍為了整理戶籍,增加財政收入,命僑寓的王公以下都以土著為斷,把戶口編入所在郡縣的戶籍。

公元341年,一位名叫烏爾菲拉的阿里烏斯教牧師被君士坦丁堡教廷委任為哥特主教,北渡多瑙河,到那片還之前沒有基督徒踏足過的荒蠻土地上去宣揚自己的信仰。烏爾菲拉的父親是西哥特人,母親是希臘人(在哥特海軍南侵的某次戰役中被他未來的丈夫抓獲),所以不僅精通這兩種語言,也熟悉這兩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所有日耳曼民族一樣,哥特人生性殘忍而又淳樸,天真而又執著,對於傳教士來說,這再合適沒有了。更何況,他們之前沒有接觸過什麼象樣的宗教,除了對一些希臘神祗有些印象以外,就只有一些原始宗教了。那些自然神祗要求他們奉獻血腥的禮物,比如動物和俘虜的內臟之類。這樣簡單的信仰在經過千錘百鍊的阿里烏斯教義面前自然不堪一擊,烏爾菲拉主教在西哥特人那裡大獲成功,並很快把信眾發展到了鄰近的東哥特人格皮德人、卡爾皮人、赫盧利人等東日耳曼民族中。但《聖經》是本大部頭的書,全靠口述和記憶宣講,相當地不方便,而哥特人中懂拉丁文和希臘文的人又極少。烏爾菲拉主教於是決定,利用希臘字母,為哥特人發明他們自己的文字。經過他的多年揣摩,哥特文終於誕生了,哥特語就此也成為日耳曼民族中第一種可以書寫的語言。烏爾菲拉主教親手翻譯的哥特語《聖經》文筆優雅,句意準確,因此迅速得以廣為流傳。虔誠的哥特人把它的全文用金銀製成的字母鑲嵌在紫紅色的羊皮紙上,稱為《銀聖經》。它至今還近乎完整地保存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博物館裡,被譽為瑞典王國價值連城的鎮國之寶。

出生人物

哀帝(司馬丕),出生:公元341年--去世:公元365年(在位4年)。

逝世人物

據晉代葛洪(公元261~341年)的《神仙傳》和《南海府志》所述,董奉字君異,原籍福建候官縣(今福州市)人,後至豫章郡(今江西南昌)隱居廬山下。大約活了100多歲,方於“永嘉中仙去”。永嘉是晉懷帝的年號(公元307~313年),按董奉活了100多歲推測,他可能生活於公元200~313年間。說他“成仙而去”固然是溢美之詞,但在當時人均壽命不足30歲的歷史條件下,他竟能壽過百歲,實在是難得的了。《神仙傳》的作者葛洪是略晚於董奉的一代名醫,兩人生卒時間僅相差幾十年,而且董奉卒年時葛洪已有40餘歲,葛洪筆下記述的董奉,誠為可信。

古蹟

中國歷史上最早有“龍城”說法的地方是在今遼寧朝陽市大平房附近的“龍城縣”,公元341年也就是大約在十六國時代的時候前燕遷都於此,歷史上的“北燕”於公元410年在此建立,436年置營州。《王興之夫婦墓誌》於1965年在江蘇南京新民門外出土。此志兩面刻,一面刻於鹹康七年(公元341年),一面刻於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書法方正樸拙,近似《爨寶子碑》,結體、運筆與當時流行的"二王體"俱相逕庭。此志頗受學者重視。此志出土後,雖有一些拓本,但為數不多。

謝公宅國慶寺 謝安自晉鹹康七年(公元341年)到東山,直至晉廢帝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復出,先後長達28年。在此期間,東山國慶寺香火始盛,主持是東晉高僧支遁。他邀請支遁一起踏勘東山景址,親自設計,先後重修了國慶寺,建造了白雲、明月二堂,東西兩眺亭,開闢了調馬路,疏浚了始寧泉,並著手興建始寧園,即西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