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74年

公元1674年,明永曆二十八年、清康熙十三年、吳三桂周王元年;日本延寶二年,中國農曆甲寅年,生肖(虎年)。

概述

公元1674年 農曆甲寅年,康熙十三年。

歷史紀事

常德、岳州失守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吳三桂命其將進犯湖南。是月,楊寶蔭攻取常德,吳應麟兵陷岳州,吳軍逼近長沙,人心日亂。康熙帝命使、兵二部傳諭長沙文武各官:各盡其職,保境安民。命前鋒統領碩岱自荊州進軍常德,都統朱滿率部進駐長沙。三月,康熙帝諭大將軍勒爾錦等:“今唯先取常德、長沙,以寒賊膽,方能制勝。”否則,民心業已動搖,廣西音信阻絕,倘江西報警,不單饋餉浩繁,唯恐又出他變!復諭:吳三桂既親自到達常德,我軍如進取常德、灃州,吳三桂勢以全力進犯岳州,應互相應援,事先有備。不出康熙帝預料,吳三桂水陸軍並進,齊攻岳州,清廷守將以城投降。三藩之亂形成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靖南王耿精忠收到吳三桂勸其共同反清書信。此前,耿精忠於康熙十二年(1673)九月即欲謀叛清廷,因慮下游諸郡不服,雖已約鄭經自海上出兵江南,但見康熙帝決心平定吳三桂之舉,遂擬稍待。是時,吳三桂軍已攻克常德岳州等地,四川、廣西等地接連報捷。耿精忠心中暗喜,決心從叛。並立即與其藩下部將曾養性、江元勛、馬九玉、白顯忠及福建巡撫劉秉政密謀反清。是月二十二日,耿精忠據福州叛亂,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傳檄各府縣蓄髮,易漢裝,鑄錢曰“裕民通寶”。命都統馬九玉,總兵曾養性、白顯忠等分別攻下延平、邵武、福寧、汀州等地,全閩皆為其有。總督范承謨拒絕叛清,被囚。耿精忠遣使至吳三桂軍前,約其攻占江南江西;約廣東潮州總兵官劉進忠進擾粵地;約鄭經出師江南,而他則統陸師攻取江浙,並許以全閩戰艦出動。同月,劉進忠據潮州叛附,耿精忠封他為寧粵將軍,耿軍入潮州。不久,海澄總兵趙得勝、漳浦總兵劉炎叛清,耿封趙為威遠將軍,劉為定遠將軍。一時間,江西的廣信等十餘個府縣紛紛回響吳、耿,叛附者甚眾。五月,浙江平陽總兵官蔡朝佐剪辮倡叛。耿部曾養性入浙,招降溫州總兵官祖宏勛、平陽游擊周定猷,復同耿將林沖、徐尚朝等部眾,接連占領瑞安、處州等六府縣,伺犯寧波,進攻金華,復以數萬精兵圍攻衢州,聚清湖,水陸合攻,衢州告急。浙江總督李之芳親統清軍,據險要之勢,奮力死守。八月,耿精忠部在廣信等地發布文告,稱由徽州、婺源進取江南諸郡,“如助夷扶暴,大兵一到,定以逆民進行剿洗,寸草不留!”康熙帝在連續接到奏報後,是年四月二十七日,下詔削耿精忠王爵,聲討其罪行,立諭福建軍民:既不追究,也不株連,論功敘錄,勿自疑畏。先是,命將耿精忠之弟耿昭忠及其他在京城諸弟拘於一室,共屬下官員一律解職。命都統賴塔為平南將軍,統領副都統馬哈達、胡圖之部與安南將軍華善之中速赴杭州,以保浙江;命定南將軍希爾根率其部馳往江西;命遷安慶部分官兵固守南京,復授和碩簡親王喇布為揚威大將軍,力保江南全省。同年六月,命希爾根進入江西,先定廣信,後取長沙;授和碩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並於次月授予敕印,前往浙江;命副都統喇哈部速往衢州增援;八月,康熙帝手諭護軍統領桑遏:堅守袁州,確保吉安、贛州,避免因其失陷而使廣東受阻,形勢益危。年底,清軍在溫州、黃岩、杭州、饒州、衢州、金華等多處大敗耿軍,殲其部眾約十萬人,戰局始有轉機。同時,康熙帝還派遣工部郎中周襄緒等,攜敕往閩,招降耿精忠。康熙十五年(1676),吳三桂、鄭經所部連陷惠州等府縣,耿精忠又派兵進犯贛州等地,復與吳軍聯合,阻截清軍援救廣東。廣東總兵官苗之秀等叛清。是年二月二十一日,尚之信派兵包圍其父、平南王尚可喜的住處,叛依吳三桂,受封招討大將軍,改旗易服。同月,吳三桂封其為輔德公,後又晉為輔德親王。尚之信聽命於吳,聯合鄭經,各守邊界。六月,尚、耿與孫延齡等分路進犯袁州等地,力圖實現與吳三桂會師江西。至此,以吳、耿、尚為首的三藩之亂形成,戰火遍及半箇中國。蔡錄謀叛事敗康熙十三年(1674)三四月間,河北總兵官蔡錄私通楊來嘉,密謀反清。楊來嘉,湖北襄陽總兵官,與蔡錄均為鄭成功舊部,先後率領所部隆清,授左都督,分任總兵官。是年三月,楊據谷城叛附吳三桂,逾四日,鄖陽副將洪福以其部回響。吳三桂即授楊、洪為將軍。康熙帝得報,因猜疑蔡錄令其兵丁“借稱捕魚,披甲行走,有叛狀,民心驚疑。”遂於四月初五日命內大臣阿密達趕赴懷慶,查明此事。蔡之部眾親屬稱“蔡錄造鳥槍,購騾馬,與楊來嘉往來,同謀約應吳逆,謀反情實。”阿密達至其衙署,蔡施放火炮,被捕。康熙帝命將蔡錄及其與謀之子、侄等一併斬首,其餘與此案無涉之投誠官兵概不株連。命吏、兵二部通行曉諭,以安投誠者心。康熙帝命保舉平叛人才康熙十三年(1674)八月,康熙帝準吏部議覆御史朱尚義疏言,“今閩粵督撫既設,將軍守令將弁勢必須才補用。”命滿漢三品以上的大學士、各部尚書等堂官及八旗都統,凡有真正才能者,不拘文武,照例保舉。吏、兵二部甄別錄用,並派往平叛軍前效力。倘若保舉不妥,將保舉官員照例議處。滿漢官員捐助鳥槍康熙十三年(1674)九月二十六日,兵部會議,因平叛需要,令內外滿漢官員桿加一級。生員捐三十桿、閒散弟子捐四十桿,準進入國子監讀書。富國捐四十桿,給予九品頂戴。三十日,康熙帝準所議。恢復捐納例康熙十三年(1674)十月,因吳三桂、耿精忠等相繼叛亂,清軍分赴各省平叛,所需錢糧驟然增多,清廷遂復行捐助納監例,簡稱捐納。規定:現任文武各官和鄉紳捐銀二百兩或米四百石者,準記錄一次;捐銀三百兩和四百兩或捐米六百石和八百石者則分別記錄二次和三次;捐銀五百兩或捐米一千石者,準加一級。進士、舉人、貢生捐銀八十兩和一百五十兩或捐米一百六十石和三百石者,出任之日分別記錄一次和二次;捐銀三百兩或捐米六百石者,出任之日準加一級。增生、附生、青衣等,視其捐銀或捐米的不同數目,可轉禮部送國子監讀書。富民捐銀一百兩、一百五十兩和二百五十兩或捐米二百石、三百石和五百石者,分別給予懸匾示旌、九品頂帶榮身和八品頂帶榮身。凡屬大計貪贓、丟城失地、盜騙錢糧、科場舞弊、作惡害民者及三品以上革職官員,不準捐納。但是,如因逃人盜案、拖欠錢糧及貽誤公務而被革職者,自四品官至九品官,視其不同捐銀數目,給予原品頂帶榮身。革去進士、舉人者,捐銀一百五十兩或二百五十兩,分別給予九品頂帶和八品頂帶榮身。此後三年間,因軍需一再短缺,復廣升捐納條例,如納米菽、馬草、鳥槍、弓箭等等,清廷共得捐銀二百餘萬兩,而捐納知縣已達五百餘人,太學生員增至數十萬人。是年,清廷又定招民墾田酌量錄用制,規定凡屬貢生、監生、生員及百姓墾田三十頃以上者,奏過吏、兵二部,試其文藝程度,分別授予知縣、縣丞、守備、百總等官。但是,如地方官員對被招民墾田未足額數或墾田錢糧未經起解而擅具題者,照例議處。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亂平定,清廷遂停止各種捐納事例。

文化紀事

天體儀器與火炮製成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製成了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儀、地平緯儀、紀限儀、天體儀,並繪圖立說,以《新制靈台儀象志》進呈。南懷仁升為欽天監監正,加太常寺卿,仍修曆法。吳三桂叛亂發生後,康熙帝諭其監造用於山地作戰的輕火炮。是年,南懷仁鑄成約三百五十門新炮,並在蘆溝橋試射,命中率極高,康熙帝脫下貂裘賞賜。這些輕炮火在平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康熙十八年(1678),康熙帝準禮部議,將南懷仁製成的《康熙永年曆》交翰林院,並令欽天監官生學習,永遠遵照執行。

出生逝世

道學家張履祥逝世,張履祥(1611-1674)。履祥字考夫,桐鄉人。著有《楊園全集》。

雜言軼事

尚可喜疏志忠清康熙十三年(1674),撫蠻將軍孫延齡叛清後,其檄文內有三藩之語;不久,耿精忠也起兵叛清。四月初十日,平南王尚可喜疏言,他雖與耿有姻婭之親,然其年逾七旬,唯知捐驅矢志,力保嶺南,以盡始終如一之誠。康熙帝下旨,深嘉其志,命尚可喜與總督金光祖同心協力,共掌兩廣一應軍機調遣及固守地方事宜,務酌萬全而行事。次日,準尚可喜請,由其次子、都統尚之孝承襲平南王。是月底,因耿精忠叛,海澄公黃梧等被阻於漳州、泉州一帶,音像皆無,康熙帝命尚可喜與廣東、江西、浙江等省將軍、督撫探明情況,漳、泉之地能守則守,如軍力薄弱,可撤至廣東、江西。尚可喜疏奏:吳三桂派大軍二萬,紮營黃沙河。如果孫、吳合兵一處,危害甚大,請調兵速援。康熙帝命副都統根特率其部急赴廣東。四月二十八日,又命兵部將各路平叛大軍的調度、人選情況,移文通告尚可喜。是時,根特已授平冠將軍,與尚可喜在廣東共同平叛。七月,尚之孝辭襲王爵,命尚可喜依舊管事。是月,尚部在潮州與叛將劉進忠交戰,接連取勝。九月,續順公沈瑞不甘從叛,尚可喜及時將其接出。康熙帝諭恢復沈瑞原爵,同尚駐廣東。鑒於廣東因廣西之變,勢力孤危,命和碩安親王岳樂為定遠平冠大將軍,馳往廣東,援救平南王。十月,康熙帝以尚可喜為國盡忠,功勞卓著,予以更大權力,諭廣東督撫等全體官員,聽其節制;應補授的文武諸官,由其任選,然後奏聞;凡屬軍隊調動及招撫等事由其酌定而行。十二月,康熙帝深感尚可喜在吳、耿叛後,“益勵忠純,克抒偉略”,晉封為平南親王,並以親王品級頂戴支俸,仍舊管理廣東諸事。其子尚之孝襲封該爵,並授予大將軍印。但是,尚可喜長子尚之信卻於一年後叛依吳三桂,並派兵圍困尚可喜住所。時尚可喜正臥病,恨己不能制此逆子,憤而自殺,幸被眾人所救。是年十一月初八日,抱憾而死。死前,他仍穿清太宗皇太極所賜朝服,遺命葬海城。康熙十六年(1677),尚之信降。康熙帝謚其曰敬。康熙二十年(1681)五月,尚之孝乞迎可喜歸葬。喪至,康熙帝命內大臣覺羅塔達等臣親往祭奠,並諭示說:“王素矢忠貞,若人人盡能如王,天下安得有事?每念王懷誠事主,致老彌篤,朕甚悼焉!”準以海州平南王莊園為尚可喜葬地,賜閒散佐領二員,照管其家中人口。鄭經參加三藩之亂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叛清,再次派遣通事黃鏞赴台,請鄭經過海會師,並願以沿海全閩戰艦相許,聲言“貴藩將水,吾將陸,江浙捶手可得也。”五月,鄭經命參軍陳永華守台灣,親統大軍,率領右武衛劉國軒、侍衛馮錫范等至廈門,參加三藩之亂。六月,原泉州提督王進功子王錫藩,以泉州降鄭經。先是,吳三桂致書鄭經,極盡吹捧,並說:“今天下大舉,正千載一遇,時不可失。”希望他直取南京,“或抵天津,斷其糧道,絕其咽喉。”鄭經則建言說:“以殿下之忠貞而擇立先帝之苗裔,則足以號召人心而感奮忠義。”七月,平南王尚可喜圍攻已叛附耿精忠的寧粵將軍劉進忠,劉向鄭經求救,鄭經派水師相援,劉即歸附鄭經,受封定虜伯。十一月,鄭經命其將趙得勝攻打福建漳浦,耿軍守將、定遠劉炎獻城投降。康熙十四年四五月間,鄭經命劉國軒會同何佑、劉進忠等,規取潮州一帶未附府縣,清安達公尚之信竭力防守。相持日久,鄭軍糧盡。尚可喜調兵十餘萬,盡銳來攻。劉國軒決定以退為進,在當母山以逸待勞。尚軍立足未穩,劉身先士卒,鄭軍冒死奮戰。是役,鄭軍以飢卒數千,重創清軍,殺其將兵二萬餘名,生擒七千之眾。康熙十五年(1676),吳三桂命尚之信與鄭經畫界結盟。是年,鄭經敗盟,占汀州,但耿精忠復降清朝。自此,鄭經在福建節節敗退,被迫退守廈門。康熙十六年,尚之信降清,劉國軒棄惠州,完師歸廈門。鄭軍所占閩粵七府盡失。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鄭經復命劉國軒率軍伐漳州,連克五洲等沿海十餘處州堡,有時“一日三捷”。總督郎廷相急檄清軍四路進剿,提督段應舉、將軍喇哈達、賴塔等從泉、福、潮諸州出兵,力圖一舉殲滅鄭軍。然而,數千鄭氏官兵在劉國軒的帶領下,聲東擊西,忽水忽陸,兵鋒甚銳,取平和,占漳平、圍海澄,清軍都統、提督以下皆敗死,鄭軍復陷長泰、同安諸縣。“閩省震恐!”康熙帝詔逮郎廷相,命姚啟聖、吳興祚、楊捷為福建總督、巡撫、提督,戰局始變。是年九月,鄭軍在漳州之戰中傷亡慘重。次年,鄭軍復起,清廷迫而遷界。鄭經為有糧餉,下令加倍徵收稅米,民多怨憤。康熙十九年(1680),三藩叛亂敗局已定。康熙帝命大集舟師,對鄭軍剿撫並用。鄭軍失海壇,獻海澄,投誠者一萬四千餘名。鄭經知勢不可為,遂棄廈門而退歸澎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