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2年

公元前502年

公元前502年是己亥年,是公元前6世紀2年。周敬王十八年(公元前502年)魯平陽虎之戰。

大事記

(圖)趙鞅改革畝制趙鞅改革畝制

1、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 50歲: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於欲往,被子路阻攔。

2、公元前502年,衛大夫王孫賈說:“衛國有難,工商未嘗不為患。”(《左傳》定公八年)可見這種情況是相當普遍的。奴隸對於奴隸主階級的剝削與壓迫,也可以用“逃亡”的方式,表示抵抗。“臣妾多逃”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從舊奴隸主貴族統治下逃亡出來的奴隸,多半投靠於新興的統治勢力,或依附於新的土地占有者。新興的統治勢力或土地占有者也採取減輕剝削的措施或新的剝削方式,盡力爭取勞動人民擁護自己的統治。

《左傳》記載晉趙鞅的誓師辭說:“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哀公二年)這說明在戰爭中立了軍功的奴隸,可以擺脫奴隸的身分,成為自由人或半自由人。到了戰國時代,秦國採取了商鞅的措施,其中規定說:“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史記·商鞅列傳》)這也說明立了軍功和努力於農業生產的奴隸可以改變自己身分,成為自由人。這樣,勞動者的身分也就逐漸起了變化,一部分奴隸變成了半自由的或自由農民——農奴和佃農。奴隸身分的解放和社會主要生產者——農業勞動者地位的變化,意味著奴隸制的崩潰和向封建制的過渡。

(圖)公元前502年公元前502年

3、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曾參四歲。

4、公元前502年,周敬王十八年,魯定公八年,孔子在魯。孔子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所謂“知天命”指的是掌握了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冬,陽虎欲去三桓,謀殺季氏未遂,隨入讙(今山東省寧陽縣西北)、陽關(今山東泰安市東南)以叛。公山不狃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因子路反對而未成行(見《論語·陽貨》)。

5、公元前502年,梁武帝蕭衍代齊稱帝。周興嗣撰奏《休平賦》頌揚武帝功德。其文詞之華麗,對仗之工整,韻律之貼切,為時人所傾倒。

素有“詩人皇帝”之稱的梁武帝讀後倍加讚賞,立即召他為文學侍從,銜名“員外散騎侍郎”。自此後,周興嗣常出入宮廷內外,又常來往於姑孰與建康之間,極為風光。

6、公元前502年,梁武帝蕭衍代齊稱帝。周興嗣撰奏《休平賦》頌揚武帝功德。其文詞之華麗,對仗之工整,韻律之貼切,為時人所傾倒。

素有“詩人皇帝”之稱的梁武帝讀後倍加讚賞,立即召他為文學侍從,銜名“員外散騎侍郎”。自此後,周興嗣常出入宮廷內外,又常來往於姑孰與建康之間,極為風光。

7、公元前502年,魯定公8年,陽貨勢力大了,勾結季桓子的弟弟季寤與公鉏及等叛季桓子,被季桓子與孟孫氏合力打敗,逃往齊國。在陽貨叛亂中,季桓子家臣公山弗擾叛於費,召孔子。孔子正想做官,就要應公山弗擾之召。“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陽貨)孔子明知從叛逆去做官不對,但他要借雞生蛋,以遂其政治追求。

8、南朝•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廢舒縣,復樅陽縣,置樅陽郡。屬南豫州,後改屬晉州

逝世

曹 露:(公元前?~前502年),曹靖公,春秋曹國國君。

曹平公之子,曹聲公野之弟。殺曹隱公通而自立。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06~前502年為期四年。

周敬王十八年(曹靖公四年,公元前502年)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