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

八閩

語出:明何景明《題黃車駕畫竹》詩:“八閩高士黃司馬,平生好文兼愛畫。”清黃遵憲《送女弟》詩:“過江入八閩,展轉來海濱。”袁鷹《閩海情懷》:“有生以來,還沒有機會到過福建,卻對八閩景物懷有很深的感情。”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

“八閩”是福建省的別稱。
《辭海》的解釋是:“八閩”是福建省的別稱。福建古為閩地,北宋時始分為八州、軍,南宋分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因有八閩之稱。
《辭源》的說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建寧、延平、汀州、邵武八路,明改為八府,所以有八閩之稱。”這八個相當於府的行政單位,曆元、明、清幾個朝代,基本上無變化,所以“八閩”之稱一直沿用下來。如今的“八閩”則只是代指。
“八閩”的“閩”在這裡比喻福建的府或地區

八閩來源

八閩山脈八閩山脈
關於八閩的來源,有二種說法
第一種:福建古為閩地,唐朝時分為五州,為福、建(今建甌、武夷山市、浦城等地)、泉(今莆田、泉州、廈門)、漳、汀、南劍(今南平、尤溪、將樂、邵武、光澤諸地)。北宋時分為八州、軍(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邵武、興化二軍),南宋分為八府、州、軍(福、泉、漳、汀、南劍五州,建寧府,邵武、興化二軍),元分八路(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建寧、延平、汀州、邵武),明改為八府,因有八閩之稱;
第二種:晉時中原戰亂頻仍,衣冠南渡,始入閩者,有林、黃、陳、鄭、詹、邱、何、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閩後先在今閩北地區及晉安(今福州)定居,而後漸向閩中和閩南沿海擴散,史稱“衣冠南渡,八入閩”,故稱“八閩”。

八閩影響

福建之內,建、延、邵、汀為上(內陸,閩西)四府,福、興、漳、泉為下(沿海,閩東)四府,共八府,總稱“八閩”。
“七閩增一閩”:秦以前的福建,一般稱“七閩”。《周禮》上有“五戎、六狄、七閩、八蠻”之說,那是因為福建土著民族在秦以前有“七國”(即有七個部落)的緣故。唐初增設漳州,正所謂“七閩宜增為八”,這才是八閩由來,其後宋、元的州、軍、府、路的變遷,只是因其數恰好為八,正符合此前已有的八閩稱謂,後人套用而已,絕不能誤以為八閩由宋始。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4年)台灣列入版圖後之翌年,改設台灣府,隸屬福建布政使司,逐稱“九閩”。
後升福寧州為福寧府。福建全省共有十府,故又稱“十閩”。

八閩區域

建寧府:武夷山市、建甌市、建陽市、浦城縣、松谿縣、政和縣、壽寧縣、周寧縣
延平府:南平市、順昌縣、三明市、永安市、大田縣、尤溪縣、沙縣、將樂縣
邵武府:邵武市、光澤縣、泰寧縣、建寧縣
汀州府:明溪縣、清流縣、寧化縣、長汀縣、永定縣、上杭縣、武平縣、連城縣
福州府:福州市、福清市、長樂市、閩侯縣、連江縣、羅源縣、閩清縣、永泰縣、平潭縣、寧德市、福安市、福鼎市、霞浦縣、古田縣、屏南縣、柘榮縣
興化府:莆田市、仙遊縣
漳州府:漳州市、龍海市、雲霄縣、漳浦縣、詔安縣、長泰縣、東山縣、南靖縣、平和縣、華安縣、龍巖市、漳平市
泉州府:泉州市、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安溪縣、永春縣、惠安縣、德化縣、金門縣、廈門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