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都岩群

八都岩群(Badu Gr.)的時代屬古元古代。主要分布於浙江龍泉、松陽、遂昌、龍游和景寧等地,為變質岩系。自下而上分為湯源岩組、塹頭岩組、張岩岩組、泗源岩組和大岩山岩組,總厚大於2500米。主要為黑雲斜長變粒岩、斜長角閃岩和片岩,其特點為普遍含十字石、矽線石和石榴子石等變質礦物。

地理環境

地層名稱:八都岩群

八都岩群(Badu Gr.)的時代屬古元古代。主要分布於浙江龍泉、松陽、遂昌、龍游和景寧等地,為變質岩系。自下而上分為湯源岩組、塹頭岩組、張岩岩組、泗源岩組和大岩山岩組,總厚大於2500米。主要為黑雲斜長變粒岩、斜長角閃岩和片岩,其特點為普遍含十字石、矽線石和石榴子石等變質礦物。原岩為泥質、砂質陸源碎屑岩和中基性火山岩以及少量碳酸鹽岩。侵入於該群的偉晶岩鋯石U Pb年齡(17±0.8)億年,(18.7±0.4)億年和(18±0.8)億年等。

命名

胡雄健等1991年創名。命名剖面位於浙江省龍泉市南西約38km湯源附近(湯源組),龍泉南西約34km花橋—湯源—際下(塹頭組、張岩組、泗源組),龍泉南西約28km木岱—大岩山(大岩山組)。

發展歷史

1963年,黃報章等將龍泉南部變質岩系劃分為下部龍泉變質雜岩與上部龍溪片岩,時代定為前震旦紀。浙江重工業局區測隊(1970)將本區變質岩系與浙江諸暨地區的陳蔡群d段對比,時代置於前泥盆紀。浙江重工業局第五地質大隊(1971)和福建省冶金工業局區測隊(1972)將區內變質岩系稱為建甌群,並分別歸於前中生界和前震旦系。浙江省地礦局(1989)將浙西南變質岩系分解。其中花崗質片麻岩系歸於前震旦紀陳蔡群(d段),片岩系稱為龍泉群,時代定為震旦紀—早古生代。將景寧、青田地區零星出露的變質岩系稱為鶴溪群,時代推定為晚古生代。胡雄健等(1991)認為浙西南地區原習稱陳蔡群d段的那部分已普遍混合岩化的區域變質岩系與浙江諸暨陳蔡群特徵有差別,因而新創建八都岩群,自下而上劃分為湯源組、塹頭組、張岩組、泗源組和大岩山組。

特徵

分布於浙江龍泉、松陽、遂昌、龍游和景寧等地。1. 湯源組 主要岩性為(含石榴)黑雲斜長變粒岩、斜長角閃岩,偶爾夾少量角閃斜長次透輝石岩和夕線黑雲片岩。厚度大於409.8m。2. 塹頭組 以黑雲斜長變粒岩為主,其中含石墨、石榴石、藍晶石、夕線石等,局部夾角閃斜長變粒岩和含次透輝斜長角閃岩。厚度約500m。3. 張岩組 以黑雲石英片岩、黑雲斜長石英片岩為主,夾黑雲片岩和黑雲斜長變粒岩,常含石墨、夕線石、石榴石,有時含藍晶石。厚度一般為100—500m。4. 泗源組 以黑雲斜長(石英)變粒岩為主,夾長石石英岩、黑雲片岩、黑雲石英片岩。其中常含石墨、夕線石、石榴石,有時含藍晶石。厚度大於1000m。5. 大岩山組 以黑雲片岩、黑雲石英片岩為主,局部夾黑雲斜長片麻岩。其中含石墨、夕線石和石榴石。厚度大於463.6m。該群遭受呂梁期的區域變質作用,屬於中壓相系以低角閃岩相為主的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類型。具有複雜的褶皺變形歷史,比較明顯的有四個世代,從早到晚其褶皺樣式依次為片內無根褶皺(F1)—相似同斜(平臥、斜臥)褶皺(F2)—等厚斜臥?捕蓋瀧拗?(F3)—開闊褶皺(F4)。總體構造輪廓以穹盆狀構造和(或)短軸狀褶皺為特徵。該群原岩主要以泥質、砂質陸源碎屑沉積岩為主,含少量拉斑系列-鈣鹼系列的安山玄武岩-玄武岩及化學沉積的碳酸鹽岩。形成環境為較穩定的廣海盆地。普遍遭受同構造期花崗質岩漿的區域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類混合岩,其中以條帶狀混合岩為主,其次為混合質岩石及少量眼球狀、腸狀混合岩和片麻狀均質混合岩或混合花崗岩。侵位於八都群中的慶元竹口長英質偉晶岩的單顆粒結晶鋯石U-Pb年齡為1743±8Ma(胡雄健等,1992);龍泉淡竹花崗閃長岩的鋯石U-Pb年齡為1878±27Ma(胡雄健等,1991)、1840±67Ma(甘曉春等,1993);慶元下際二長花崗岩、松陽里莊二長花崗岩和遂昌田後含輝石花崗閃長岩的單顆粒自形鋯石U-Pb年齡分別為1975±80Ma、1870±36Ma和1832±80Ma(金文山等,1993; 甘曉春等,1995)。上述表明,與八都岩群同構造期花崗質岩漿作用主要發生於1900±100Ma。該群與中元古界龍泉群呈斷層接觸。

備考

龍泉、松陽、遂昌等地的八都岩群特徵與閩北麻源岩群大金山組類似。

編撰者: 金文山

作者1: 胡雄健

年份1:1991

系名: 古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