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斑球腹蛛

八斑球腹蛛

體長2~3毫米。多呈淡褐色、白色、黃色、也有呈棕褐色。頸溝明顯,地理分布於上海、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廣東 。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八斑球腹蛛
拉丁學名:TheridionoctomaculatumBoes.etStr.
綱:蛛形綱

八斑球腹蛛八斑球腹蛛

目:蛛形目
科:球腹蛛科
屬:0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棉蚜、薊馬、紅蜘蛛、葉蟬、小造橋蟲、棉鈴蟲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棉花

形態特徵

體長2~3毫米。多呈淡褐色、白色、黃色、也有呈棕褐色。頸溝明顯,背中窩處有褐色縱斑。腹部圓球形,背面中央有8個小黑點,縱向排列成兩行。眼8個,排成4—4兩列,前、後兩側眼相靠近。卵囊常附於雌蛛的腹部末端。外雌器兩側有三角形的褐色斑。

生物學特性

在稻田內較常見,多在稻叢基部結不規則小網,捕捉小型昆蟲,甚少離網活動。

地理分布

上海、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廣東

相關文獻

[1]鄒運鼎,李磊,畢守東,婁志,丁程成,高彩球,李昌根.石榴園棉蚜及其天敵之間的關係[J].套用生態學報,2004,(12).
[2]嚴克華,錢澤嶺,曹琴,單曉林,陳輝民.蜘蛛常見種在兩類棉田的消長動態與分布[J].安徽農業科學,2004,(2).
[3]徐文華,吳春,王瑞明,單曉玲,武進龍.江蘇沿海棉區蜘蛛優勢種在轉Bt基因棉的棉田動態分布[J].江蘇農業學報,2004,(1).
[4]吳梅香,黃珺梅,尤民生.小菜蛾捕食性天敵主要類群——蜘蛛的初步研究[J].武夷科學,2003,(0).
[5]繆勇,鄒運鼎,孫善教,葉成瑞,李桃春,葉世爐,邢建國.棉蚜及其捕食性天敵時空生態位研究[J].套用生態學報,2003,(4).
[6]劉漢才,李曉宏,陳謙,吳正川.八斑球腹蛛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農田內發生規律[J].湖北農業科學,2002,(5).
[7]鄭雪生.稻田蜘蛛消長保護與利用[J].福建稻麥科技,1999,(3).
[8]徐來傑,王月娥.稻田蜘蛛種群動態及其保護措施[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
[9]趙新惠.注意保護農田蜘蛛[J].農業知識,1998,(9).
[10]鄒運鼎,畢守東,孟慶雷,耿繼光,陳高潮,王公明,李甲林.天敵對麥長管蚜和麥二叉蚜種群數量影響程度的分析[J].套用生態學報,1998,(6).
[11]鄒運鼎,畢守東,陳高潮,孟慶雷,耿繼光,王公明,李甲林.各種天敵對棉蚜種群數量影響程度的研究[J].套用生態學報,1998,(5).
[12]晉焯忠.閩北稻田蜘蛛種類、田間消長及與飛虱、葉蟬相關性初步研究[J].福建農業科技,1998,(4).
[13]?.如何保護稻田蜘蛛[J].墾殖與稻作,1997,(4).
[14]戈峰,陳常銘.褐飛虱和八斑球腹蛛的呼吸代謝及其能量消耗[J].昆蟲學報,1990,(1).
[15]戈峰,陳常銘.水稻-褐飛虱-八斑球腹蛛生態系統的能流[J].生態學報,1990,(2).
[16]章炳旺,鄒運鼎.棉田蜘蛛空間分布型的研究[J].植物保護,1989,(5).
[17]戈峰,陳常銘.八斑球腹蛛對褐飛虱的捕食作用[J].中國生物防治,1989,(2).
[18]肖紅英.利用稻田蜘蛛治蟲試驗總結[J].湖南農業科學,1981,(3).
[19]林冠倫,錢貽雋,黃慶華.江蘇農田蜘蛛及其消長的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1981,(5).
[20]楊坤勝,陳毓祥,梁修儀,馬健.銅仁地區稻田蜘蛛的初步調查[J].貴州農業科學,1980,(5).
[21]華中農學院植保專業稻田蜘蛛研究組.稻田蜘蛛田間消長及保護利用[J].動物學雜誌,1979,(2).
[22]趙敬釗.湖北省棉田蜘蛛發生規律的研究[J].動物學雜誌,1979,(1).
[23]趙敬釗.棉田蜘蛛的研究和利用(一)[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8,(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