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敬法

八敬法,是比丘尼尊重恭敬比丘的八種法。此法緣於佛陀成道後十四年,是佛教入門學習之法。

簡介

對八敬法的看法:
八敬法是比丘尼尊重恭敬比丘的八種法。此法緣於佛陀成道後十四年,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等五百女眾要求出家,佛陀不允許。阿難代為三請,佛陀即制定八敬法,使彼等受持而得戒。從佛陀的平等觀來看,其所以制定八敬法必然是基於當時社會狀況及比丘尼僧團初立而作的權宜辦法,並非有意貶低比丘尼的人格、地位;大乘經典中主張眾生皆有佛性、智慧型德相,如龍女成佛,妙慧說法,可知佛陀本懷,相上雖有男女之別,性體上是平等一如的。今日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優秀女眾,常礙於“八敬法”而不敢進入佛門,這實在是佛教的一大損失,何況男女平等觀是現代潮流。其次,尊重恭敬是要出自彼此內心自願,而不是單方勉強要求他人來尊重恭敬自己。佛教今後如果要接引優秀女青年進入佛門,不能不正視這個問題。

詳細信息

佛教的律宗,是講究修身做人的,因為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進一步開發內心的光明智慧型,證悟最高的真理,這是律宗給予我們的指示。
但今日佛教的戒律,太看重消極的止惡,缺乏積極為善的精神。在戒律中,大都不可這樣,不可那樣;我們今天需要的是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所以我們應該將戒律規範人間化,也就是認為八正道才是戒律,六度萬行才是戒律,四攝法門才是戒律,饒益有情才是真正的戒律。人間化的戒律,一方面固然消極的規範身心,止惡息罪;一方面應更積極廣修善行,廣作善事。唯有建立人間佛教受持菩薩道的戒行,那才是未來佛光普照的人間。
此外,今日佛教界多以佛陀在世時的社會背景來要求現代人,這是不合時宜的,因此,世界各地佛教對“戒律”的精神、本懷要有透徹的認識,否則只知要依佛世時一成不變的戒律,今後佛教的發展會受到限制。唯有彼此尊重各國的風俗、民情、社會習慣以達成共識,才能促進世界佛教的團結與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