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治學

是研究全球政治現象的學科。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球政治學作為政治學的一個新分支漸具雛形。它以全球性政治問題為研究對象,探討影響地球上一切國家和地區所有居民的安全、秩序、公正、自由和發展等全球性問題,揭示它們產生和演變的內在規律,提出相應的對策、設計未來全球政治體制的藍圖。

全球政治學

正文

研究全球政治現象的學科。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球政治學作為政治學的一個新分支漸具雛形。它以全球性政治問題為研究對象,探討影響地球上一切國家和地區所有居民的安全、秩序、公正、自由和發展等全球性問題,揭示它們產生和演變的內在規律,提出相應的對策、設計未來全球政治體制的藍圖。
全球政治學的興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政治向全球化發展的趨勢息息相關。戰後,由於科學技術和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打破了民族國家間的森嚴壁壘,使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不斷拓展、深化,國際政治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如洲際核飛彈的出現以及它的巨大破壞力對整個人類的生存構成了現實的威脅,使全球安全問題提上了各國政府的議事日程;大批新獨立國家強烈要求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提出了全球平等問題;跨國公司的發展,世界貿易的增長,帶來了全球發展問題;此外,全球範圍內的人口爆炸、資源耗竭,環境破壞和國際恐怖活動日益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在50、60年代,政治現實主義行為主義政治學在西方國際政治研究中占據統治地位,但兩大學派對這些全球性問題都缺乏研究。以H.J.摩根索和G.F.凱南為代表的政治現實主義理論從國家利益出發,以權力概念為中心,著重探討均勢的形成和維持,卻忽視國家之間業已形成的緊密聯繫,貶低全球政治問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相信人類有改善現有體制的能力。以K.W.多伊奇、M.卡普蘭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理論,反對以國家為中心的國際政治研究,提出國家間關係的依存論、博弈論和溝通論。在具體方法上主張行為經驗的實證研究。它的缺點是概念化,往往將理論研究變成臆造模式,解決不了現實政策中的問題。全球政治學正是為了彌補上述理論的缺陷而逐步發展起來的。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以來,研究全球政治學的學術機構和團體相繼成立。如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羅馬俱樂部世界秩序模型規劃小組舊金山糧食和發展政策研究所紐約世界觀察研究所等。另外,從事全球政治學研究的學者隊伍也日漸壯大,逐步界定了自己的研究領域,確立了自己的學科特色,出版了大量的學術著作和研究報告。
全球政治學申明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它反對行為主義政治學派只進行行為經驗的實證研究,認為和平、政治公正、經濟福利、環境平衡和人道治理是人類基本的和應當滿足的需要。全球政治學的思想基礎是,確信人性善良,人類具有改造現存體制並取得社會進步的潛力,持樂觀主義態度。全球政治學不僅試圖解釋現有體制如何運作,還致力於發動一場全球範圍的運動,以促成體制轉變,消除現有全球體制的種種弊端。全球政治學努力使其研究科學化和定量化,做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它借用了現代系統論、控制論、政治經濟學、世界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人口學、生態學等眾多學科的理論成果,對全球政治進行多學科、多方位的研究,用科學的方法描述目前全球政治的主要趨勢並預測將來的發展。
全球政治學的研究範圍相當廣泛,包括:研究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的全球性行為;研究全球相互依賴的成因、現狀、發展趨勢,相互依賴對各國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具體影響;研究全球軍事化對經濟的影響,軍備競賽的社會代價及其造成的心理失衡和生態破壞;研究不加控制的經濟發展如何導致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研究全球人口增長的趨勢,世界糧食的供給,非再生性資源的利用,新技術的發展在開發替代性資源中的作用;研究全球污染的成因、現狀以及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狀況,等等。從事全球政治學研究的學者們發展了未來全球體制的各種模型。在這些模型中,預測現有的全球性問題將得以消除,人類的普遍價值將得以保障。不同的學者對國家在未來全球體制中的地位仍各執己見。一些學者認為,國家將被分解成更小的單位,一些認為國家將被超國家體制或一個世界政府所取代;另一些則認為,國家將在一個新型全球結構中互相共存。有的學者則提出了過渡性政策的建議。至20世紀90年代初,全球政治學研究在西方方興未艾。中國學者對全球政治學的研究從80年代起也開始起步,對一些全球政治問題作了初步探討。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