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

全椒

全椒建制於西漢,歷史文化深厚,境內古蹟眾多,民風淳樸。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師和開諷刺小說之先河《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都出生在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

基本信息

地名由來

全椒縣初建於西漢,縣名由古國演變而來。相傳古代高陽氏在椒陵山(又名覆釜山,在今城內)建立古椒國。春秋時為楚椒邑,後為全氏居住,漢在故椒邑置縣設治,故名“全椒縣”。

地理概況

全椒縣位於安徽省東部,北緯31°51’—32°15’,東經117°49’—118°25’;東依南京48公里,距上海360公里,北鄰滁州18公里,西接合肥98公里,南距馬鞍山70公里。是滁州歷史最為悠久的縣,也是滁州最南部的縣,有“滁州的南大門”之稱。境內滬陝高速(合寧高速)公路和寧西鐵路(合寧鐵路)貫穿全境。

氣候環境

全椒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性氣候,春季溫和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天天高氣爽,冬天寒冷乾燥,常年滁州全椒風向多為東北風,年平均氣溫15.40°C,年平均降水量840~980mm,全年無
滁州全椒滁州全椒

霜期大於210天。
總蓄水量:3.3億方,水庫87座,可養水面19.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08萬畝。地質構造處於滁河斷褶帶。土壤有85個土種,水稻土70萬畝,占52%。
土壤養分:缺磷,有機質和全氮含量偏低,速效鉀含量偏上,PH值為中性。礦產有金、銀、銅、鐵、重晶石、大理石、絹雲母、石灰岩等。
自然概貌:地形為崗衝起伏的丘陵,北高南低,高差起伏較大,地面標高在14.5~33.5m之間,高於最高洪水水位14.5m,區內平均地載力大於18T/m2。

經濟資源

1、產業基礎厚實。機械製造業已初具規模,產業態勢已基本形成,擁有機械製造業熟練工人近4萬人;服裝、玩具業是傳統產業,鄉鄉有廠,戶戶適應,有熟練工人3萬多人。
2、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神山國家森林公園、吳敬梓紀念館、岱山湖旅遊度假區、碧雲湖、三塔寺、龍山寺、大王廟等景點。距國家AAAA級風景區琅琊山風景區僅20公里。
3、農業資源豐富。全椒是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綠化先進縣、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縣、油料生產百強縣和棉花大縣,全國十大綠色農業示範縣試點縣之一,還是南京無公害農產品配送基地。已創出“高龍”牌大米、“同興”牌麵粉、“小康”牌系列烹調油、“百年”辣醬等12個國家綠色食品品牌和“襄水”鱖魚等四個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還有流傳很久的管壩牛肉和馬廠酥火牌。

區位交通

1.區位優勢:
全椒縣位於安徽省最東部,與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山水相連,是安徽以及中西部地區實施“東向戰略全椒縣地圖”,融入長三角的通道前沿,也是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的第一階梯,也是滁州市“大滁城”建設的副中心。全椒距南京46公里, 合肥98公里,屬南京一小時都市圈核心層,是合肥、南京的遠郊近鄰,同時享受南京和合肥這兩個省會城市以經濟、智力和城市文明為主的城市資源。全縣面積1568平方公里,人口46萬,是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山川秀美,資源豐富。擁有10多萬人口的縣城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是皖東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近年來,全椒縣委、縣政府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工作,對內全力最佳化環境,對外大力招商引資,利用良好的區位和豐富的資源優勢,抓住機遇,力求與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全面接軌,實現跨越式發展。
2.交通資源:
全椒已經成為中華版圖上交通資源最密集的縣。陸路交通方面,境內將有兩條高速公路,三條高速鐵路,有六個高速公路道口,三個火車站。兩條高速公路是指合寧高速和和正在規劃設計的沿江高速。三條高速鐵路是:正在全椒站建設中的南京—西安的寧西鐵路和正在建設中的滬漢蓉城際快速通道以及正在設計中的京滬高速鐵路,寧西鐵路、滬漢蓉鐵路合寧段於2008年4月通車運營。京滬高速在全椒縣縣城東北,即縣綜合經濟開發區東北角建有一級停靠站一座;寧西鐵路和滬漢蓉城際鐵路在全椒縣境內並軌,並設有三個站台:一個在縣城南面2公里處建一座二級站,另一個在全椒縣馬廠黃庵建一個貨運站。空運方面,縣城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和合肥駱崗機場僅1小時裡程,即在一小時之內可以同時選擇兩個機場,這在中國版圖上也算唯一的一個縣。水運方面,距全國最大的內陸港口南京新生圩港僅一小時裡程,境內400噸位船舶可通過六級航道直達長江。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全椒人民堅持“生態立縣、科教興縣、工業富縣”的發展戰略,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強調科學的發展觀,加快農業調整步伐,提高工業運行質量,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社會各項事業穩步推進。擁有皖東第一家上市公司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幹企業,目前已經形成了機械製造、服裝玩具、醫藥化工、糧油飼料加工、建材生產的五大支柱產業,工業基礎較為厚實。
2007年,全縣經濟快速發展。據統計,200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41.4億元,同比增長13.6%;實現財政收入32108萬元,同比增長36.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2億元,同比增長82.0%;實現工業增加值14.4億元,同比增長35.1%;實現農業總產值23.2億元,同比增長5.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5億元,同比增長17.3%;實際利用外資330萬美元,同比增長170.5%;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6244元,同比增長29.5%;農民人均純收入4061元,同比增長22.2%。
2008年,全縣經濟快速發展。據統計,全年實現財政收入4.0億元,同比增長25.1%;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0.4億元,同比增長70.1%;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2億元,同比增長34.4%;實現農業增加值13.5億元,同比增長5.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9億元,同比增長23.6%;金融機構存款餘額50.0億元,同比增長16.9%,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6.1億元,同比增長23.1%;金融機構貸款餘額29.7億元,同比增長24.1%;實際利用省外資金31.5億元,同比增長69.5%,招商到位資金41.5億元,同比增長58.1%;實際利用外資181.5萬美元,同比下降2.4%。
據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9億元,同比增長17.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6.5:42.8:30.7,其中工業增加值完成19.8億元。
開發區概況
安徽省全椒綜合經濟開發區位於縣城北郊,總體規劃面積11.18平方公里,規劃控制區域面積17平方公里,以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機械製造、電子電器、農副產品加工、輕紡出口產品加工、物流配送、三產服務業為主導,著力培養高新技術產業和無污染產業。區內採用“一區多園”的模式,設立綜合工業園、省投電子工業園、全柴工業園、商景投資園和綜合服務區、居住休閒區、倉儲區等生產基地和生活社區,是唯一被中國歐盟商會向其成員推薦的縣級經濟開發區。
開發區現狀
開發區一期工程用地規模3.88平方公里,目前,區內已有包括省投資集團、安徽上柴集團、上海商景國際投資公司、浙江瑞安汽配企業等入駐企業62家,其中全柴動力、未來飼料、強龍服飾、歐波管業、達諾乳業等企業已形成規模,創出品牌,產銷兩旺。二期控規4.5平方公里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道 路
開發區緊鄰合寧高速公路吳莊出口和滁全一級公路,區內緯二路已經完工,地下管線全部鋪設完成,滿足企業入駐的條件。開發區道路正在加緊建設,道路網路初具規模。
供排水
縣自來水一廠日供水2萬噸,自來水二廠設計日供水能力10萬噸,一期日供水能力5萬噸,目前已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開發區ф500MM自來水管鋪設到位,可保證供水。幹道專用雨水管道和排污管道一次性鋪設到位,
供 電
電源取自華東電網,縣內擁有110KV變電所3座,35KV變電所5座。開發區已經建成35KV變電所1座,規劃建設3座,可保證開發區企業用電。

建置沿革

1.全椒縣
全椒在傳說中的禹貢時代屬揚州之域。
春秋時全椒屬楚,是貴族的采邑,稱“椒邑”,伍舉(伍子胥的祖先)曾受封於此。境內多丘陵,“椒”的意思大約是丘陵(屈原《離騷》:步余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後伍子胥奔吳滅楚,全椒屬吳。再後來勾踐滅吳,全椒屬越。
戰國時越滅於楚,吳敬梓紀念館全椒再度屬楚。
秦統一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全椒為九江郡地。
西漢 始置全椒縣初屬淮南國。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復設九江郡,全椒改屬九江郡,轄於揚州刺史部。
東漢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全椒為侯國,屬九江郡。建初四年(公元79年),全椒侯國改屬下邳國。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國除,復為全椒縣。
三國時期 全椒先屬吳,後屬魏,轄於淮南郡。
西晉 復置全椒、阜陵縣,屬淮南郡。
2.滁州全椒縣(東晉- 清)
東晉 王導行“僑寄法”,僑置南譙州。廢全椒縣,僑置山桑縣,屬南譙州。
南北朝 宋仍置南譙郡。永初年間(公元420~422年)全椒為山桑、酇縣所在地,屬南豫州。元嘉八年(公元431年)酇縣劃屬歷陽郡,後廢帝元徽元年(公元473年),酇縣又劃屬新昌郡。南齊,酇縣改屬臨江郡。梁改南譙郡為北譙郡。
隋 開皇(公元 581~ 600年)初,廢北譙郡,置滁州。大業(公元605~618年)初,州廢,復為全椒縣,屬江都郡。
唐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復置滁州,全椒縣屬之。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滁州為永陽郡,轄全椒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屬滁州。
宋 全椒屬滁州,隸屬淮南路,後屬淮南東路。
元 全椒屬滁州,初隸滁州路,後隸揚州路。
明初,廢全椒縣入滁州。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以滁州隸鳳陽府;十四年(公元1381年),復為全椒縣,屬滁州,仍隸鳳陽府;十九年(公元1386年),升滁州為直隸州,全椒縣屬之。
清初,全椒縣屬江南省滁州。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設安徽省,全椒縣屬安徽省滁州。後分屬安徽省安廬滁和道滁州。
3.全椒縣(1912年-1949年)
民國 元年(公元1912年)4月,全椒縣直屬安徽省。三年至十七年,屬淮泗道。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屬安徽省。二十一年以後,屬安徽省第五專區。
1949年元月25日,全椒縣解放。
4.滁縣專(地)區全椒縣(1949年-1992年)
1949年4月21日改屬皖北行署滁縣專區。
1952年4月12日改屬安徽省滁縣專區。
1956年元月12日改屬安徽省蚌埠專區。
1961年4月13日蚌埠專區仍劃分為滁縣、宿縣兩專區,全椒縣屬滁縣專區。
1971年3月29日,滁縣專區改名為滁縣地區,全椒縣隸屬不變。
5.滁州市全椒縣(1992年-今)
1993年元月5日,撤銷滁縣地區,設立滁州市(地級),全椒縣屬其管轄。

風土人情

太平樁

舊太平橋北端不遠處有一太平樁(又名求子樁)。每逢正月十六這天,凡是有幸坐上一坐的婦女,不但能保以後平安生育,而且更重要的是將有貴子臨門,延續香火。一些剛過門的小媳
太平橋太平橋
婦乃至在子嗣上不盡如意的婦女,都一改往日的羞怯,爭著往上坐。據說,這樁特別靈驗的。送子觀音在正月十六這天便私下來到太平橋,借樁顯靈,一下了卻那想得貴子的婦女們的心愿。
不過這樁也不是誰都可以坐的。只有那些孝順、賢慧、善良的婦女才能求得貴子。相反,不但求不到貴子,還會遭報應呢!這裡有一則民間傳說。從前,有一財主的七姨太,人雖如花似玉,但蛇蠍心腸,她也妄想得一貴子。一年的正月十六,她讓家丁把坐樁的所有婦女都趕走,自己獨自坐樁長達半小時之久。你猜怎么著,回家後,不但沒能得貴子,反而生了一屁股膿瘡。後來,那些品行壞的婦女,就是拉她上坐她也不敢了。

太平井

人們由南向北走過太平橋太平橋,不遠便有一井,名曰太平井(也有人叫求財井)。據說,這井特別神奇,正月十六這天,只要你丟進些硬幣便能預測出你當年的財氣。硬幣落井後若是平著往下沉,那么就預示你今年財運亨通,若直楞著往下沉,就預示著今年你的財氣可能不怎么樣。因而走太平的人沒有不試一試財運的。雖然扔下的錢幣能平著下沉,是少之又少,但人們決不會因此而掃興。
於是附近的居民便事先在井內放上特製的籃子或筐子之類的東西,撈取丟進的硬幣,一來是怕寶井淤塞,二來也是用於寶井的維修等支出,當然占為已有的也大有人在。
但不管怎么說,從過去的四方銅錢至而今的硬幣,每逢正月十六,人們仍然一枚枚地丟——圖個吉利,湊份樂呵。

劉平其人

提到“走太平”,就不能不說到劉平。他是全椒有志以來第一個載入正史的好官。也給全椒人留下無窮的思念。
劉平字公子,東漢時人,彭城籍。更始年間,天下大亂,他抱起弟、妹而丟下自己的兒子,扶其母逃難。當他從隱匿的野澤中出來找食物時,碰到一群餓賊。賊打算把他煮了吃掉。他懇勸賊允許他把食物送給母親,然後回來就死。這伙盜賊見其誠懇,就答應了他。他給母親送食物後,果然回來就刃,賊不忍吃,於是得全。由於他的品德出眾,被舉孝廉,官拜濟陰郡丞——這都是太守劉育推薦的。建武年間,拜為全椒長。當時全椒老虎很多,民多為所害。劉平上任不到三天,老虎都紛紛渡江南遁,到江蘇去害人了。政清民樂,是全椒歷史上有志記載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據說,上司來考察政績,見監獄裡沒有囚犯,人人都自得其樂,“唯班詔書而去”。後來,劉平因鍾離意的推薦,離開了全椒,到京都任職。先拜議郎,再升侍中,最後官至宗正,已是很高的大官了。《漢書》中有他的《傳》。
劉平本人幾乎歷朝歷代都被全椒人奉入“名宦祠“進行祭祀。甚至過去的“縣老爺”大堂,都取名叫“仰劉堂”。而平頭百姓,因其名吉利——劉平,劉平,留下太平,故傳口琅琅,衍為一大風俗——走太平。

煮石為餐

煮石為餐,聽了你也許會認為荒誕不經。可是在古邑全椒,人們說到煮石為餐卻不以為怪。因為那裡的人們都知道白石道人煮石充飢的故事,並有唐詩為證。
唐代,在全椒縣城西30公里的神山中有個叫妙清的道士,苦練修行,得了道,不食人間煙火,渴飲山泉,飢餐山石。據說妙清道士所食的山石是一種白里略透紅色的山石。他把白山石清洗乾淨,放入爐中用泉水相煮,直到白石酥軟如米麵,沉澱在爐底;沉澱的石粉在爐底分兩層,上層為白色,下層為紅色,道士把白色的部分颳起食用。因妙清道士飲用白石,久而久之,人們便忘記了他的道號,而稱白石道人。白石道人常常免費為附近窮苦鄉民治病,許多疑難病症,經他醫治都藥到病除,深得民間百姓的尊敬。
唐朝著名大詩人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常與白石道人談經論道,感情篤深。一年深秋,足足下了三天雨,雨後天氣乍冷,韋應物惦念起了全椒神山中的白石道人,以石為食的仙人會在乾什麼呢?他還在煮石嗎?韋應物感懷寫出了千古傳誦的一首五言絕句《寄全椒山中道士》:碧雲湖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來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從此,全椒的神山和神山的白石道人揚名於世。後人為白石道人以石為食而深感驚異。多年來人們圍繞著白石道人煮石煉丹,還是煮石充飢爭論不休,民間多從後說。神山附近鄉民有句俗話:“喝山泉,煮山石,一年到頭無病疾。”你還別說,神山附近的村民真還很少有病。
近年來,人們在神山發現一種麥飯石,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藥用價值極高;還有一種羊肉石,比重小,質地柔軟、疏鬆,也許可以食用,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當年白石道人所居的仙人洞已對外開放,洞穴深邃,石床、石桌、石凳、石椅等亦一應俱全,每年都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探奇。仙人洞與隔澗相望的千年古寺——神山寺相映成輝,成為皖東大地上一處靚麗的風景。
5.當代著名書法藝術家黃學江寫全椒文人詩

民間藝術

曲藝

全椒縣民間曲藝[1]種類主要有安徽大鼓和評話。此外還有琴書、墜子、快板等。建國後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電影放映場次、片種少,因之曲藝在縣內比較流行,特別是在中老年市民和農民中有廣泛的市場。當時曲藝藝人主要的活動地點有縣城的菜市、茶館、酒樓和農村集鎮,尤其是滁河沿岸一帶。
1964年以前,曲藝唱詞主要是舊話本,“四清運動”開始後,因舊詞中有一定數量的封建迷信、色情和所謂“階級調和”,一度被禁絕。在縣文化部門的組織下,部分說唱藝人將革命鬥爭題材的小說改成唱本進行演唱,大多數藝人因無法適應而改事他業。1964年至1976年,縣內各種民眾文藝宣傳隊成立,到處演唱“四清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內容的文藝節目,大多節目採用曲藝的形式,但多數唱詞淺露、藝術水平低下。“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曲藝一度繁榮,但由於城鎮影片拷貝的增加和電視機的購進,曲藝的市場僅為鄉村社隊。1981年“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推行,農民生活富裕,空閒時間增多,閒時村民自動湊錢邀請藝人來村演唱,夜晚鼓聲、琴聲不絕。1984年,部分自然村有了電視,農民興趣開始轉移,曲藝也隨之轉入了低潮。
建國前,我縣較有影響的鼓書藝人有馬義才(赤鎮人),所說書目主要有《月唐傳》、《響馬傳》;建國後有影響的鼓書藝人有郭有道(古河人,說唱地點縣城舊菜市),所說書目有《月唐傳》、《樊梨花》、《瓦崗寨》、《烈火金鋼》等,郭曾三次擔任縣曲藝協會負責人。此外,較有影響的評話藝人有曹金文、戴恕鑫,均善講《封神榜》和《水滸傳》。

民間歌舞

我縣在春節期間歷來有玩燈賀新春的習俗,其主要歌舞形式有唱蘭花、旱地行舟(玩花船)、耍獅子、舞龍燈、踩高蹺,秧歌燈、跑驢、五馬破曹、歪歪(河蚌)燈、八朵雲(八盞燈)等。
建國前,玩花燈均由坊董、保甲長出面,向各家商號、店家和民眾籌錢,雇藝人表演,唱詞大多是恭賀新年的吉利話,皆即興表演,信口填詞。建國後,表演者均系各行業的文藝骨幹,唱詞除賀年詞外,增加了政治內容,如歌頌黨的領導,歌唱新的方針政策、新人新事和新風尚等,唱詞也隨之改為固定詞。
秧歌燈和打腰鼓於五十年代最為活躍,六十年代以後表演較少。八十年代打腰鼓有所恢復,特別是中、國小學生遊行活動,彩旗隊後即是腰鼓隊,氣勢磅礴,深受民眾歡迎。此外,其它歌舞歷年春節都有,尤以舞龍燈影響較大。表演較好的,七十年代以前是搬運站工人,鑼聲昂揚,巨龍翻騰,很有催人向上的氣勢。八十年代,縣基建部門的龍燈玩得較好,1984年被選拔參加滁城元宵燈會,受到滁城萬民爭觀。這一時期,各種道具的飾物增加,華美奪目。龍燈安裝了直流燈泡,夜晚上下騰飛,光華四射,龍口噴出烈焰,頗具神似。

馬戲、雜技

馬戲、雜技過去俗稱“玩大把戲”,建國前全椒有名的馬戲班為鄧壽亭組織的“鄧家班”,常年活躍在蘇、魯、皖、鄂、贛、浙等省和縣內各地,主要節目有鏢打金錢、彈射彈子、氣功、雜耍、跑馬、踩鋼絲、蹬罈子、爬尖刀山等。建國後,鄧家後人先後組織過“和平雜技團”、“全椒馬戲團”,活躍於城鄉。此外,官渡鄉於1984年成立了“民間雜技團”。

民歌、民間傳說

(一)民歌
建國前,縣內流行的民歌小調有:孟姜女、八段錦、跌斷橋、手扶欄桿、虞美人、跳槽、小寡婦上墳等。全椒本地流傳的民歌小調有秧歌、車水號子、耕田號子、龍船號子等,內容純樸,且曲調自然。六十年代以前,民歌小調唱者較多,尤其是農村,六十年代以後已基本無人演唱。1979年11月,縣文化局創作組與縣文化館聯合整理了《全椒民歌集》,共收集民歌55首。流行較廣,且思想內容健康、有一定藝術性的民歌,主要有“三勸我郎把兵當”、“四句猜”、“龍舟競渡”、“秧歌”、“蘭花燈”等。
(二)民間傳說
全椒有許多民間傳說,內容大都寄託了勞動人民戰勝自然、反抗壓迫、除暴安良、祈求太平的美好願望,其中也有封建糟粕。故事情節大都採用釋名(地名、山名、廟名、塘名)的形式,有一定的思想性;尤其是從中可以看到全椒純樸的民風和勞動人民勤勞勇敢的風貌。主要的民間傳說有:縣城一帶流傳的“正月十六走太平”、“斬龍崗的由來”、“仙鶴樓”、“飲馬池(荷花塘)的由來”、“霸王馬蹄石”“護主廟的由來”、“寶林橋飛來鍾”和“北城巨蟒”;古河鎮一帶流傳的“獨山有寶”、“山神與土地”、“機智的長工”;馬廠一帶流傳的“娘娘頂的由來”、“龍虎鬥的由來”;程家市一帶流傳的“謊糧墩”、“二郎廟的由來”;管壩一帶流傳的“鎖龍橋和騎龍集的由來”、“祈雨廟的由來”、“寶志公和尚與龍山寺”、“鐵耙和尚頭”;二郎和小集一帶流傳的“三聖寺的由來”、“三塔寺前三座塔”、“二郎口的由來”;陳淺一帶流傳的“百子樓的來歷”“三汊河寶塔”;三合和復興一帶流傳的“鮑三娘墓”、“乾巴老爺”、“龍王尖和臥龍寺的由來”;界首一帶流傳的“二月二廟會的由來”。(以上故事均載於1960年縣誌稿和公社史稿)
附:1.正月十六走太平
太平橋,位於縣城東門古城街與上灣之間。相傳漢朝時候,有一年朝廷撥下巨額庫金叫縣令劉平修築一座方圓40餘里的城牆,但時值江淮連年饑荒,百姓瀕於絕境。愛民如子的劉平,遂將築城庫金賑濟災民,只留下極少的庫金修築了僅有四華里的城牆。後來朝廷派了欽差大臣前來驗收,劉平據實秉報,欽差人怒,立摘烏紗帽解京治罪。那天正是正月十六,百姓聞之震動,扶老攜幼跟隨道邊哭送。至一小石橋邊,劉平大慟,揮淚向黎民說道:“望你們今後太太平平地過好日子!”此後,縣人就將劉平所停留過的那座石橋稱為“太平橋”,以紀念賢明的縣令劉平。千餘年相沿成習,每年正月十六,縣城一帶的民眾都要走一下太平橋,當時俗稱“走太平”,以祈望吉祥如意、富足太平。
2.斬龍崗的由來
白酒鄉境內有一高丘,土呈赤紅色,丘名“斬龍崗”。傳說在明朝洪武年間有九條孽龍到處行兇,人民不得安寧。明太祖朱元璋特派軍師劉伯溫前往降伏。劉伯溫奉命來到白酒境內,走得有些疲乏,於是步至崗上休息,休息前想下河洗一下澡,清除一下身上的汗污。劉伯溫抽出插於背上的寶劍,想找一個掛劍之處,可是四面一看,全是光禿禿的丘崗,無處可掛,他只得手握劍柄,猛地將劍插入壟上。突然大地震顫,一股鮮血如噴泉般湧出。劉伯溫大吃一驚,仔細一看,原來是九條孽龍得知劉伯溫前來,一齊潛伏在此崗之中,沒料到劉伯溫無意插劍竟刺傷了孽龍。劉伯溫見狀,不敢怠慢,遂將九條孽龍—一斬殺。這九條孽龍的血水,漫透了崗土,致使崗土成為紅色。從此,百姓免遭惡龍的殘害。這就是“斬龍崗”地名的由來。
3.界首二月二廟會的由來
界首境鄰皖蘇兩者和滁、江浦、和、全椒四縣,是全椒物資吞吐之地。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旱澇不勻,年年荒歉,百姓困苦。某年,一道士雲遊至此,為民解憂,連念七七四十九天齋語,祈禱上蒼風調雨順,因勞累過度而身亡。百姓念他為民而死,特建一廟以作紀念。廟宇竣工,適值農曆二月初二,從此每年這天,四鄉百姓都來廟宇朝拜,藉此交換一些小農縣和種籽。這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數百年的滄桑巨變,界首廟會已成了今天疏通商品流通、進行物資交流的大會了。

全椒名人

吳敬梓
(1701~1754)清代小說家。字敏軒,又字粒民,號秦淮寓家,晚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居南京。出身名門貴族,其父去世後,家道衰落。乾隆初,安徽巡撫趙國麟舉薦他應博學鴻詞科試,他以病謝辭。晚年生活貧困,僅靠賣文和友人周濟為生。性情豪爽,廣交文人學士,被四方"文酒之士"推為盟主。吳敬梓能文善詩,尤以小說著稱。傳世之作為長篇小說《儒林外史》。小說以揭露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為中心,展開社會批判,以諷刺的筆法刻畫了上至進士、翰林,下至市井無賴的生動形象。在結構方法上,沒有一線到底的人物和情節,而以同一主題貫串全書,因而魯迅說它"雖雲長篇,頗同短制"。後世稱其為我國古典諷刺小說奠基之作。詩文有《文木山房集》。
薛時雨
字慰農,一字澍生,晚號桑根老農。安徽全椒人。鹹豐三年(1853)進士。官杭州知府,兼督糧道,代行布政、按察兩司事。著有《藤香館集》,附詞二種:《西湖櫓唱》、《江舟欸乃》。
樂韶鳳
字致和,一字來儀(《明史為“舜儀”》)。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任命樂韶鳳掌起居住。洪武三年,改任給事中、中書省員外郎,又升任兵部侍郎,晉升為兵部尚書,與中書省御史台共制定“教練軍士法”。洪武六年,改授翰林學士,與承旨詹同一起厘考注釋“先師樂章”。洪武八年,舊韻多起於江南,朱元璋令樂韶鳳制定全國性的統一聲韻,用中原雅韻正之,取名《洪武正韻》。洪武十三年辭官回全椒,不久病逝。
憨山大師(1545-1623)憨山大師,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全椒人。明中葉,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個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萬曆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新復興的繁榮景象,憨山,雲棲(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憨山十九歲出家,到棲霞山學習禪法,後又學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此後,憨山雲遊各地,名聲也越來越大,萬曆元年(1573),他來到五台山,喜愛五台山的憨山神奇秀麗,便以此為號。明萬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經》十五部送給天下名山寺廟,太后將其中一部送給正在東海牢山(青島嶗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請憨山主持。萬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廟宇獲罪,被充軍到廣東雷州,他在廣東繼續弘揚禪宗,併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寶林寺說法,主張禪宗與華嚴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為當時人們所贊同。憨山在粵五年,竟名滿大江南北。
隨後,憨山獲準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華經通義》,《莊子內篇注》等十餘種,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門徒還匯篇了《憨山夢遊集》五十五卷,《憨山語錄》二十卷,憨山於天啟三年(1623)年圓寂。享年七十八歲。
汪海洋(約1830—1866)太平天國將領。安徽全椒人。初為石達開部將領。1857年隨石出走,1860年至廣西。後與吉慶元、朱衣點等脫離石達開,率部折回江西,與李秀成部會合。1861年,隨李秀成攻克杭州失守後,棄余杭,入江西,屯駐洋鄉。次年春,輾轉入廣東,破清軍於鎮平(今焦嶺),同年7 月,因爭權,殺害侍王李世賢部將李元茂;繼怕問罪,又暗殺李世賢。12月攻取嘉應州(今梅縣)。1866年1月,被左宗棠重兵圍困。在戰鬥中負重傷;2 月,不治而亡。
邱景章
字端甫(1872-1920),號蘇齋生,世局全椒城內金家巷。18歲中江南鄉試二名舉人,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進士及第,歷任湖南嘉禾、寧鄉、清泉等縣知縣,後實授邵陽知縣、寶慶知府。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出任全椒縣首屆參議會議長和全椒中學校長。
邱景章一生熱心公益事業,設團防、發災賑、興學育才,曾參與光緒《全椒縣誌》的重修工作。著作有《蹯窟詩文稿》、《蹯窟詩話》、《桑梓述記》及《從政隨筆》等。
石文進

字益齋,十七歲加入清軍,曾參加鎮壓過回民起義。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清庭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負責收復新疆,石文進隨左宗棠一舉攻克沙俄軍隊盤踞的瑪哪斯南城,因戰功卓著,被賜予“濟勇巴圖魯”稱號,升任游擊將軍。
石文進善於用兵,常激勵士卒,要他們“平時諧練軍法,戰時抱持忠憤,有此,戰無不克”。後年老回鄉,光緒二十四年,曾在縣中練勇備戰,以圖抗擊外國侵略者,後病卒。
陳金城
(1901 —1983)安徽全椒人,號精誠。中央軍校第二期、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畢業。歷任第1師見習排長、參謀、排長、第2師參謀、團附、第31 軍政治部科長、第1軍獨立團團附、第26師營長、第93師團附、獨立第15旅參謀主任、第46師副師長、第109師師長、第36軍副軍長、第9軍軍長、第 29軍軍長、第4方面軍高參、第96軍軍長、整編第45師師長、整編第96軍軍長兼45師師長。1948年4月27日在山東濰坊被俘。1960年11月特赦釋放後任南京國營木器廠工人、江蘇省文史館館員。1983年1月6日病逝南京。

旅遊景點

吳敬梓紀念館 位於全椒縣城西北隅。始建於1959年夏,原址在全椒縣城荷花塘畔。1964年閉館後改作它用。現館為1984年10月重建,占地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 。建有東西展廳及古樸迴廊,1986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大廳前立有吳敬梓一尊銅像,高4.5米,重500千克。館內收藏有《儒林外史》的各種版本以及吳敬梓的其他著作,如迄今發現最早的刻本《臥閒草堂本》、民國時期的《增補齊省堂本》以及《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詩說》,還有其七言古詩手跡《奉題雅雨大公出塞圖》的縮小件(原件大約長2米、寬1米,是我國一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等。東西展廳還陳列了中外專家學者對《儒林外史》的研究成果和其故居的部分文物、石刻以及國內著名書畫家的作品。

神山寺神山寺

國光樓是廈門大學本部校園的教工宿舍,由陳嘉庚先生於1950年代初興建,共三幢,每幢32套居室,分別名“國光第一樓”、“國光第二樓”和“國光第三樓”。
國光樓(又名奎光樓),位於安徽全椒縣城襄河岸邊。原名尊經閣。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為全椒縣令嚴汝麟所建,是明清兩朝士人讀書講學之所。歷代均重修。清嘉慶年改名“奎光樓”,辛亥革命後更名“國光樓”,今屬全椒中學。
該樓樓體高大,磚石壘成,座中有東西走向券門一道,樓身兩層,重檐翹角,十分壯觀。處於“面山臨河,最為形勝”之地。清代吳敬梓青少年時代常登樓憑欄遠眺。在他《儒林外史》小說中,對此樓亦有描述。1981年全椒縣由政府撥款重修,同年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被安徽省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該樓既為全椒中學用作校史展、名家字畫展。同時又是全椒縣旅遊文化的開放點。
神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全椒縣以西20公里處,總面積2200平方公里。屬北亞熱帶低山丘陵,最高峰海拔395米左右。山名由來無考,但唐神山寺建中年間,滁州刺史韋應物有《寄全椒山中道士》詩、山上所存神山寺,可證明1000多年前,佛道均在此爭建廟宇道場,頗有“神仙氣”。神山群山環抱,林深水秀,九座山圍繞神山主峰,故稱“九龍盤珠”。兼之澗壑幽深,石嶂奇竣,溪水繞山而過,甘泉破石而出,環境優美,氣候宜人,融秀水、奇石、溶洞、古寺為一體,是一獨特而幽雅的森林公園。其森林覆蓋率達90%,植被多為天然闊葉林與人工長綠針葉混交林,各種樹木有400種之多。主要景點有白石泉、神山湖、覽勝塔、御溪橋。仙人洞、團山洞、龍洞、青牛洞等,還有充滿象形神山石的黑石芤和距今已存1200多年的神山寺。
碧雲湖(黃粟樹水庫) 建於一九五九年,是安徽省十大水庫之一。也是全椒傑出的自然風光優美的旅遊度假區。正面庫堤長270米、高32.2米、集水面積262平方公里,總庫容量3億立方米,常年水面16.8平方公里(約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0萬畝。
這裡風景秀麗,交通便利。距縣城僅二十公里。柏油路直通。整個湖面坐落群山環抱之中,碧水藍天,一年四季烏語花香。常年氣溫比縣城低3-5度。兩岸群峰爭秀;混交的闊葉林和常生的針葉樹鬱鬱蔥蔥,湖水清澈透底。
龍山寺(寶公庵) 位於全椒縣西35公里,龍山西麓,管壩境內,沿合寧高速公路大野道口兩公里直達寺龍山寺院。古寺山巒重疊,林郁景奇,蒼松翠竹,黛色參天,岩山幽洞,瀑灑千

龍山寺龍山寺

峰,小橋流水,終年不息,冬曖夏涼氣候宜人。殿宇亭榭,清磐悠鍾,千古勝地。迎駕橋,積善橋,放生池,寶公亭,一線天,石林、塔林,撐腰石、仙人洞,龍洞,龍井,夕陽照、母子檀、百子檀、龜馱姐妹樹、連理枝,五龍宮、美人山等三十六景。遙相呼應,自然成趣,尤為主峰娘娘頂,遠眺長江如帶,美景廟宇,渾然一體,置身其間,如入仙境。古有詩云:林深無熟徑,樹老不知年。瀑灑千峰雪,岩開一線天。明.劉瑜詩云:愛此西山矗矗青,幾來馬首軋須停,從誰乞得愚公力,移得南窗作畫屏。又有清.吳國縉詩:林深無熟徑,樹老不知年,瀑灑千峰雪,岩開一線天。
三塔寺省級重點保護寺廟,江淮名剎。在全椒縣城西北18公里處六鎮東北側。創建於隋大業(605—618)年間。北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在寺前建塔三座,因名“三塔寺”。明洪武年間,因謁泗、鳳兩陵,取三塔之磚造毛坦橋,塔被毀。天啟年間重修。抗日戰爭期間,寺門被日本侵略軍毀壞,後又險被國民黨軍拆廟以建碉堡,經住持僧力保才得以倖免。解放前夕,該寺房產被利用興辦“全椒縣農業職業初級中學”。文革中,寺廟建築被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寺廟重修,佛像重塑,香火再振。現有殿宇五進,廊房回曲,規模宏大,是全椒規模最大、佛像最多的寺廟。寺內大悲樓下有千年黃楊一棵和絕世牡丹百餘株。每年花開之時,有文人雅士來做“牡丹詩會”。明進士吳國龍《三塔寺》詩云:“偶過蕭關息,悠悠爽到秋。鳥為松子下,我以樹香留。冗底觀松簡,囂余覺寺幽。更欣新再足,恰稱小溪流。”清有白衣道人方定國居此,杭州知府薛時雨有《白衣道人行》行世,三塔寺遂更知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