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是自治區唯一一所國辦全日制電子信息類高等職業院校。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高職教育為主,中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為輔,兼有職業資格鑑定培訓的多層次多渠道的辦學格局。學院新老校區占地面積1066畝,建築面積31.6萬㎡,實習實訓中心建築面積4.6萬㎡。學院堅持科研為教學服務,積極開展科研活動,取得國家、自治區級科研成果9項,申報在研國家、自治區級科研課題4個,獲得11項國家發明專利,被自治區科技廳等10單位評為"科技創新學校"。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專業設定有軟體工程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信息管理系、財經管理系、數字媒體與藝術系6個系。形成了培養、培訓相結合,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遠程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等共同發展的格局學院設有鑑定站,開展電子技術類、計算機類、公關文秘類等8個職業資格培訓和鑑定,常年舉辦各種技能培訓班和職業資格認證。根據規模發展和學科專業建設需要,學院切實做好實驗室建設規劃,形成了包括實驗室、實習車間、校外實習基地、開放實驗室等結構最佳化的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2003年11月,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獲教育部批准,成為中國35所"國家示範性軟體職業技術學院"之一。

基本信息

校訓詮釋

好學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人沒有知識,且不去學習,就永遠只能在黑暗中徘徊。牛頓說:“無知識的熱心,猶如在黑暗中遠征”。西漢學者楊雄曾說:“人而無學,雖無憂,如禽獸何?”

人之所以為人,就因為人不僅有和動物一樣的自然屬性,更重要的是人具有動物所沒有的社會屬性。這種社會屬性包括人認識自然、改造自動的能力和遵循文明規範的意識行為。但人非生而知之,人的文明屬性;無論是知識才能,還是道德修養,都是靠後天學習獲得的。只有學習,才能提高人的素質,開啟人的智慧,使人逐步走向文明和進步 ,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知識是人的智慧、能力和學識的綜合。知識能帶給人以尊嚴,帶給人以力量,帶給人以財富,更帶給人以不斷成功和隨之而來的心靈激顫。憑藉知識,人類走出荒蠻時代,在純粹的自然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知識,因其不斷顯示出的令人驚嘆的創造魅力,而成為人類讚頌和追求的永恆主題。

在科學文化昌明的今天,知識、人才成為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智慧、有才幹的人,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但須知,知識是一切智慧、才幹的基礎。一個不學無術的人,就談不上為社會做貢獻、譜寫人生五彩的華章,甚至連生存也會成為問題。所以,每個人至少應學習掌握一種技能,作為生存的保障。

只有學習,才是驅除野蠻、殘暴的途徑,才能完善自我。知識是道德的基礎,一個人有了科學文化知識, 就可能使道德修養升華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學習是引導人性向上、社會進步的必要手段。21世紀,將是人類智慧大競賽的世紀,也將是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企業與企業之間素質上的全面較量與競賽的世紀。以技(先進技術)取勝,將取代以勞(廉價勞動)取勝;以智(智慧)取勝,將取代以資(物質資源)取勝。電子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只有不斷地學習,我們才能與時代同步前行。

力行

讀書治學並不是為了消遣娛樂,也不是為了裝潢門面,而是為了長知識、長才幹,為了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改造自然和社會。所以,古今學者大多強調知行統一,知而能行。江澤民同志在清華大學90周年校慶大會上要求青年學生腳踏實地,知行統一。孫中山先生說:“知而不行,是以不知。”毛澤東更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學習不能套用,猶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學習只是徒耗時間和精力而已。知識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人的行為及實踐結合起來才有意義。

行在學習中之所以顯得十分重要,首先是人們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只是前人或他人的認識成果,還沒有轉化為學習者個人的認識和體驗。

而且,即使對於書本上的知識爛熟於心,也還只是作者觀點的復現。學貴自得,要真正自得,則必須在實踐實際中加以套用。

其次,書本知識只是客觀實際的反映,而不是客觀實際本身。並且這種反映只能相對地接近真理,並不完全等同於真理。因此,書本知識與客觀實際之間還有一段距離。沒有親自實踐,沒有耳聞目睹,沒有直接同客觀事物接觸,認識總顯得膚淺。

再次,從認識過程看,從書本中獲得的知識,是他人理性認識的成果。學習者如果停留於接受他人的理性認識的階段,就不能實現由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的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就不能實現改造客觀世界的任務,更不能在實踐中對已有的認識成果加以檢驗、修正、補充和發展。

正因為上述原因,宋代詩人陸遊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代徐特立先生說:“只在書本上用功的,是書的奴隸,是死學問。死學問雖多,是古董店,是故紙簍。”(《讀書經》)因此,“力行”應是一個現代學習者應有的行為指向。只有力行,才能衝破書本知識的種種局限;只有力行,才能在實踐中檢驗真知並發展真知;只有力行,才能套用已有智慧,去改造客觀世界。

為此,必須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學”主要指汲取前人或別人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接受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分析,開闊視野,增加知識的存貯量。“用”就是把獲得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鍛鍊自己的綜合分析能力,培養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使學習更加有的放矢,更加有針對性。反過來,更加有效地促進讀書學習。學用相輔相成,如魚得水,就會使學習漸入佳境。

自強

“自強”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憤發圖強。

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自強”的精神不斷獲得豐富和發展,被賦予新的內容。作為一個高尚的人,在氣節、操守、品德、治學等方面都應不屈不撓,戰勝自我,永遠向上,力爭在事業與品行兩個方面都達到最高境界。全校師生都必須樹立爭創一流學校的意識,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奮發圖強,爭創一流。努力戰勝自身的弱點,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堪與國內乃至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擬的業績。我們鄙視那種畏縮不前、懦弱頹唐、忱於名利、其居末流的猥瑣品格,它們是同我們奮鬥的目標不相容的。普通心理學認為,人的意志有強弱之分,人的意志品質有優劣之別。

具有堅定性的人,能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在壓力面前不屈服,在失敗面前不氣餒。自強是知識經濟時代人所必須具備的意志品質。第一,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活動是人所從事的主要活動,既然是創新,那么在創新的背後就預示著風險,隱藏著失敗。從客觀的角度講,任何創新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成功,並且當創新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之後,創新的難度只能是越來越高,失敗的風險也就越來越大。一次創新的成功,也許是成千上萬的人創新失敗的結果,人類歷史上 科學技術的歷次重大發明創造與進步也莫不如此。面對創新路上的困難,人們只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始終不移地堅持創新,才可能最終獲得創新的碩果。第二,知識經濟是以消耗知識為主的經濟。它不僅意味著勞動力結構的調整。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知識的不斷創新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勞動力結構的調整與產業結構的變動之間並不總是協調一致的,常常是相互錯位的。結構性失業成為一個很難避免的社會性問題。

當結構性失業與其它性質的失業總量超過自然失業率時,將給社會帶來不穩定的隱患,並且給失業者造成嚴重損失和心理創傷。可以說,從總體上講,除少數人外,大部分人都面臨著就業的壓力與危險。因此,從個人角度講,在知識經濟時代,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堅強的個性和意志品質,要有信心面對社會困難和可能遭受的挫折。只有堅持不懈,通過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充分挖掘自己的智力潛力,重新投入到知識的創新活動中,才可能重新創新並不斷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如果缺乏堅強的意志,甚至喪失鬥志,最終只能被社會所淘汰。

自強,還要謹言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要懂得恥辱。因為:一個人如無恥,對自己的不良行為就會缺乏反省,遭到人們的厭惡或責難時,不僅不會羞愧、懺悔、更不會自我譴責;一個人如無恥,就會什麼壞事、醜事都幹得出來,就會是非對錯,一概不管。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指出:“對可恥行為的追悔,是對生命的拯救。”

一個人知恥,更會從內心中爆發出一種力量,使其作出一切努力去彌補過失,用榮譽洗去一時的恥辱,實現對恥辱的超越,從而揚棄舊我,超越自我,獲得嶄新的人生。

時代為傳統注入新的活力,“自強不息”的古訓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必然以它生生不息的活力鼓舞著內蒙古電子學院的師生員工開創新的歷史,再造新的輝煌!

創新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知識經濟,在一定意義上來講,就是知識和技術的不斷創新。創新,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前後大家共同呼籲,且寫入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其目的就是要樹立全民族的創新意識。江主席在接見出席中國科學院第九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會部分院士與外籍院士時指出:“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勇於創新。我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今天我還要說,科技創新已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誌。”

國家創新體系的最早提出者是英國著名學者費里曼。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經濟時發現,日本在技術落後的情況下,以技術創新為主導,輔以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只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便使國家的經濟出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工業化大國。而日本的技術創新主要不是來自正式的研究開發,其創新以漸進的創新為主,創新者主要來自生產部門的工程師、車間裡的技術工人。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社會發展中,真正的動力是具有知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是以知識和創新能力取勝的人,是具有生產、分配和使用知識的能力的人。

所以,我們每一位師生員工都要有創新的欲望。欲望是人的行為的指南和動力,成語“慾壑難填”是一個貶義詞,但如果將其反義正用,來形容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所應該具有的創新欲望是恰如其分的。只有有了創新的欲望,才可能進行有意識的、有意義的創新活動,也才可能到達新的彼岸。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知足常樂思想根深蒂固,這從“槍打出頭鳥”、“不騎馬,不騎牛,騎頭毛驢占中游”等民間諺語中可見一斑。如果說在農業經濟社會裡,知足常樂有其生長的土壤,但在知識經濟時代,這種不鼓勵創新的小農經濟的人生價值觀則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知足就意味著創新欲望和創新意識的熄滅,也就意味著創新活動的停止,進而預示著生命的萎縮和走向中止。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不斷創新、分配、傳播和套用的特徵,要求它的社會成員具有永不熄滅的創新欲望和創新意識。不斷創新已成為人生存的一種最基本的需求。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智慧財產權法律體系的完善,免費享用別人的技術的可能性變的越來越小。處於這樣的環境之中,個人和單位如果缺乏創新的能力,其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甚至連生計都難於維持。

僅僅具有強烈創新欲望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還要擁有實際的創新能力。人的創新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源於後天的學習與教育。創新的前提是擁有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了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資源,擁有知識就擁有了財富。這又回到了開頭所講的“好學”。

所以,我們全體師生員工對於“好學、力行、自強、創新”要做整體的理解,不可割裂,更不可只及一點,不及其餘。我們都向這個方向努力,在新的世紀再創內蒙古電子學院的輝煌將指日可待。

學院簡介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專業設定有軟體工程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信息管理系、財經管理系、數字媒體與藝術系6個系。形成了培養、培訓相結合,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遠程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等共同發展的格局學院設有鑑定站,開展電子技術類、計算機類、公關文秘類等8個職業資格培訓和鑑定,常年舉辦各種技能培訓班和職業資格認證。學院占地面積1066畝,建築面積31.4萬多平方米。根據規模發展和學科專業建設需要,學院切實做好實驗室建設規劃,形成了包括實驗室、實習車間、校外實習基地、開放實驗室等結構最佳化的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2003年11月,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獲教育部批准,成為中國35所“國家示範性軟體職業技術學院”之一。

師資隊伍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學院以培養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為重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最佳化、素質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學院有教師124人,本科以上學歷115人,副教授以上教師42人,講師、工程師48人,其它專業技術人員34人。其中有碩士研究生學歷教師16人,國家級骨幹教師3人,"雙師型"教師37人。

學校設施

學院教學條件、學生生活環境良好,設施齊備,管理和服務條件完善。圖書館藏書12萬冊,配有電子閱覽室和電子檢索系統;校園計算機網路將辦公樓、教學樓、圖書館、實驗樓、教職工住宅和學生公寓相連線,形成了網路化教學、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並已接入中國教育科研網;遠程教育衛星地面接收站、多媒體電教室、校園閉路電視等構建了現代化的教學環境。宿舍內安裝有全國直拔電話以及網際網路接口。

組織機構

後勤管理處 黨政辦 組宣部 人事處 教務處
督導評估辦公室 財務處 計算中心 圖書館 團委
社會科學教學部 審監處 學生工作處 工會 餐飲中心
實習實訓中心 體育教學部


教育發展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軟體是計算機的靈魂,開發軟體對於推進計算機套用具有關鍵作用,軟體專業人才是信息技術人才的核心。2004年中國軟體產業同比增長48.4%,但軟體人才缺口很大,據權威部門調查,中國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每年至少存在20萬軟體人才缺口,並且這個缺口還在以每年20%左右的

速度增長,2005年,這一缺口已擴大到了42.5萬人,快速培育軟體技術人才成為中國在新經濟發展中最關鍵的問題。為此,教育部、信息產業部等九部委提出要構建功能配套的軟體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建立國家示範性軟體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家的培養緊缺人才工程,因此成為一名軟體職業人才既意味著把握住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軟體學院設有軟體項目實習實訓基地;學生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在專業教室上課,學制2年,最後一學期在軟體公司實習;先後與IBM 、 SUN 、Microsoft 、CISCO等著名跨國 IT 企業建立了教育合作關係,使學院學生能夠接受最先進的現代 IT 教育。

特色專業

軟體技術

主要課程:C語言程式設計、微機與彙編語言、數據結構與算法、作業系統、資料庫與套用(VFP)、網頁製作、VisualBasic程式設計、軟體工程、軟體開發技術、C++語言程式設計、JAVA程式設計等。

圖形圖像製作

主要課程和主要實訓項目:C++語言、蒙文排版、Photoshop平面設計、Dreamweaver網頁製作、Fireworks互動網頁製作、Flash動畫製作(網頁製作三劍客)、計算機軟體技術資格考試。

嵌入式系統工程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主要課程和主要實訓項目:計算機組成、C語言編程實訓、作業系統原理及套用、Java語言編程實訓、模擬與數字電路、嵌入式知識體系及研發技能、基於c的實用嵌入式軟體實現技能、嵌入式系統硬體設計與實訓、嵌入式系統測試與調試、基於J2ME的實用嵌入式軟體實現技能、嵌入式系統工程實訓。

套用電子技術

主要課程: 電路基礎、電子技術基礎(低頻電子線路、高頻電子線路、數字電路)、電子 CAD 、單片機原理及套用、電視技術、電子測量、家用電器、 PLC 、通信產品原理及維修等。

主要實訓項目:電工技能實訓、電子工藝實習、電子整機裝配實訓、電子技術課程設計、電子整機維修實訓、家用電器維修實訓、畢業設計等。

計算機網路技術

主要課程:電工技術基礎、微機原理與彙編、計算機網路技術、資料庫與套用( VFP )、 SQLserver7.0 、 Visual Basic 程式設計、 Internet 套用、網頁設計與網站建設、 ASP 企業網路規劃、網路綜合布線與施工技術、微軟認證等。

主要實訓項目: 文字錄入實訓、套用軟體實訓( C 課設)、應用程式界面( VB 課設)、數字電路課設、微機原理實訓、資料庫開發實訓、 CISCO路由器交換機使用實訓等。

電子與信息技術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主要課程:電子工程製圖、電路基礎、電子技術基礎、電視技術、單片機原理及套用、數字通信、移動通信技術、微機組裝與維護、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等。

主要實訓項目:電工技能實訓、電子工藝實習、電子整機裝配實訓、電子技術課程設計、電話機、手機維修實訓、單片機套用實訓、計算機網路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

軟體開發技術

主要課程:C 語言程式設計、微機與彙編語言、數據結構與算法、作業系統、資料庫與套用( VFP )、網頁製作、Visual Basic 程式設計、軟體工程、軟體開發技術、C ++ 語言程式設計、 JAVA 程式設計等。

主要實訓項目:文字錄入實訓、 C 語言課程設計、彙編語言課設、Web 站點開發實訓、程式界面開發實訓、組網技術實訓等。

通信技術

主要課程:電路基礎、電子技術基礎、電視技術、通信技術、信號與系統、移動通信技術、程控交換技術、電子設計自動化、計算機網路技術等。

主要實訓項目:電工技能實訓、鉗工實習、電子工藝實習、電子整機裝配實訓、電子技術課程設計、電話機、手機維修實訓、電子設計自動化實訓、單片機套用實訓、畢業設計等。

辦公自動化技術

主要課程:套用文寫作、電子商務、大學語文、秘書學、辦公自動化設備、檔案與文書、行政管理學、 Qbasic 、 VB 、資料庫技術、管理信息系統、多媒體技術等。

主要實訓項目:辦公軟體套用實訓、 VB 課設、網頁製作實訓、辦公自動化設備套用實習、多媒體技術實訓、職業資格證書考證培訓等。

計算機及套用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主要課程:C 語言程式設計、微機與彙編語言、作業系統、資料庫與套用( VFP )、 SQLserver7.0 、 Internet 套用、網頁製作、計算機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基礎、 Visual Basic 程式設計、 JAVA 程式設計、微機組裝與維護等。

主要實訓項目:文字錄入實訓、 C 語言課程設計、彙編語言課設、 Web 站點開發實訓、程式界面開發實訓、組網技術實訓等。

電子商務

主要課程:電子商務概論、網路行銷、網上支付與結算、電子商務案例分析、網路資料庫、網站建設、網頁製作、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安全技術、會計與金融知識、套用文寫作等。

主要實訓項目:辦公軟體套用實訓、 VB 課設、電子商務師實訓、網頁製作、資料庫實訓、電子商務師考證培訓等。

就業工作

學院高度重視畢業生的就業工作,與漢鼎光電、TCL、海爾、華碩等18個大型企業集團建立了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進行“訂單培養”;與深圳、廣州、上海、北京、蘇州、內蒙古等地近100家知名企業建立了穩定的供給關係,每年有上百家單位主動上門預定、錄用學院畢業生。

對外交流

學院注重對外交流,與日本星美學園短期大學結為友好學校,達成互派留學生協定,2001年以來,經學院日語培訓班的培訓,已有兩批學生通過了考核,被推薦到了日本留學。學院立足為自治區電子信息產業、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面向中國電子信息行業,以發展為主題,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強學科建設,努力提高學院辦學層次和科研水平,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為中國西部大開發和科教興區戰略,培養高素質套用型專門人才。

內蒙古自治區高校一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