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生五邪

內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由於氣血津液和臟腑等的生理功能失調,而產生的類似風、寒、濕、燥、火六淫外感所致的病理現象,由於病起於內,故分別稱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統稱為“內生五邪”。“內生五邪”並不是一種致病邪氣,而是由於氣血津液、臟腑等的生理功能失調所引起的一種綜合性病理變化。包括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

概述

內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由於臟腑陰陽及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失常而產生的類似於風、寒、濕、燥、火(熱)外邪致病特徵的病理狀態。因其臨床

大自然大自然

症狀特點類似於六淫邪氣,但病起於內,為了與外邪有所區別,故分別稱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統稱為內生五邪。所謂內生五邪,並非致病因素,而是臟腑陰陽及氣血津液失常所形成的綜合性病機變化。

與疾病的密切關係

發病隱匿 起病緩慢
所謂發病隱匿,是指發病於“暝暝之中”,常於不知不覺中起病,症見若是若非,形跡模糊,而一旦顯露,則病邪往往已深。由於內生五邪為機體臟腑功能失調或功能減退而產生的病理產物,具有漸生漸長、致病緩慢的特點,以致發病初期臨床表現隱而不顯,不易察覺。現代研究發現,這種特點已在越來越多的慢性病中顯現出來,如隱匿性腎小球腎炎、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隱匿性B型肝炎、隱匿性鼻竇綜合徵等。以上病證中醫認為多與臟腑虛損、內生濕熱瘀毒、或內外合邪等因素有關。又如臨床對腦血管疾病(中風)的論治,多從內風著眼,並且明確提出本病發生非常隱匿,發病前有較長時間的輕微的眩暈、頭痛、力弱等先兆症狀。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所言:“中風者,俱有先兆之證,凡人如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所以,“發病隱匿,起病緩慢”是內生五邪與外感五邪發病的主要區別之一。
發病前期 臟腑失調
內生五邪致病多始於臟腑功能失調,因此發病前期,多先有臟腑失調的反映。如內生濕邪的產生,雖由肺、脾、腎三髒的水液代謝失調引起的,但在五臟之中,脾胃與濕病關係最為密切。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為土髒,惡濕而喜燥,當某些原因損及脾臟,使其運化功能減弱,水津不能運行三焦,布散周身,便會出現諸濕腫滿的狀況。發病前多有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表現。

飲食飲食

對內風之認識,可有多種觀點,主要包括肝陽化風、血虛生風、血燥生風、陰虛風動等,但責之於肝風者為多。廖對葉天士的著作進行研究分析發現,葉天士在其所有理論中較為重視“內風致痹”。如其例舉《臨證指南醫案》痹病案:“酒張案表現為經絡痹痛,氣熱”。認為其病是“陰液虧虛,肝膽火旺,風火相煽,竄犯經絡”。認為其病為“中氣不足,脾氣下陷,致陰火內熾,耗傷陰血,化生內風,走竄周身之經絡而為痹。”可以看出,葉氏認為“內風致痹”症狀出現之前,已有“陰液虧虛、肝膽火旺”以及“勞動太過、中氣不足”等相應的臟腑失常或虛損表現了。
內寒是因人體陽氣虛而產生的“虛寒”,而陽氣虛的根源首先在於腎陽虛,因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寄於命門之中。各臟腑內外組織器官“無不借命門之火以溫養之”,命門火衰,則陽氣虛弱,全身失去溫養,陰寒隨即內生。內寒之前常有恣情縱慾,或有性慾減退、煩勞過度、遇事易恐等腎虛表現。引起內生火熱的原因主要有肝腎陰虛或胃陰燥火,由於陰液的虛竭導致其對陽熱制約功能的不足,陽氣相對偏盛,而變生火熱。另外,還有腎陽虛衰,陰寒內盛,虛衰之陽氣失其依附,浮越於外而變生火熱之象,此證又稱為“戴陽證”。以上無論何因所致,火熱出現之前均有相應的臟腑虛衰表現,如精血虧虛、眩暈耳鳴或易口乾唇燥、乾嘔呃逆以及下肢畏寒、多尿陽痿等。
臨床表現 類似外感

病“由內生者,必由髒及表”。因此,內生五邪和外感病邪的臨床表現常有相似之處,這是二者容易混淆的主要原因。臨證時必須謹慎小心,仔細辨別。如脾胃寒證有內外之分,而臨床表現均可見脘腹冷痛、得溫則緩、遇寒加重等。張景岳在其《景岳全書·論諸寒證治》中對寒之內外作了細緻的區別:“凡寒病之由於外者,或由風寒以傷形,或由生冷以傷髒;其由於內者,或由勞欲以敗陽,或由稟賦之氣弱。若寒自外入者,必由淺及深,多致嘔惡脹滿,或為疼痛泄瀉;寒由內生者,必由髒及表,所以戰慄憎寒,或為厥逆拘攣。”
又如中風一病,唐以前多認為外風所致,特點為善行而數變,而肝之內風也有相似表現,張子和在《儒門事親》里即提到:“夫風之為狀,善行而數變。《內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掉搖眩暈,非風木之象乎?紆曲勁直,非風木之象乎?手足掣顫,斜目口咼口,筋急攣搐,驚癇,發作無時,角弓反張,甚則吐沫,或泣或歌,喜怒失常,頓僵暴仆,昏不知人,茲又非風木之象乎?故善行而數變者,皆是厥陰肝之用也。”雖然外風和內風有如上相似之處,但是二者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首先在發病方面“,外風傷表,內風在肝”,症狀表現有表里之分;其次在治療方面“外風當散,內風宜熄”,組方用藥有原則之別。另外,內燥臨床也表現為皮膚乾燥、起皮脫屑、鼻乾目澀、口乾咽燥等,與外燥有著共同的症狀。因此說,內生五邪表現與外感病邪極為相似,易於混淆,臨證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清表里。之所以有些疾病的療效久治不顯,也許就是因為在內外邪氣的辨識上發生了錯位,導致治法的原則性失誤。
病程較長 病情反覆
內生五邪所致之病大都具有病程較長、易反覆發作的特點,此與其發病隱匿、臟腑功能失調和虛衰有密切關係。內生火熱大都是由於長期臟腑虛衰引起,均具備病程長並逐漸加重的特點。如肝腎陰虛或胃陰燥火,或元氣或臟腑之氣衰弱而導致內火亢盛者均屬此類。無論是痰濁生風還是血瘀生風均需較長的病理變化過程,或者說,內生風邪致病從其發生髮展規律上注定了病程較長且病情容易反覆的特點。

各病詳述

(一)風氣內動

風氣內動,又稱“內風”,是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體內陽氣亢逆變動形成的,出現眩暈、肢麻、抽搐、震顫等類似風勝則動特徵的病理狀態。由於其與肝的關係密切,故又稱之為肝風內動或肝風。因其形成的原因不同,而有以下幾種常見病機:

大自然大自然

1.肝陽化風
肝陽化風,是指肝的陽氣亢逆無制,而致有風動特點的病理狀態。多由於情志所傷,操勞過度,耗傷肝腎之陰,以致陰虛陽亢,水不涵木,浮陽不潛,亢逆化風,形成風動之勢。其病機特點為陽亢實於上,陰虛於下,而兼有動風之象。臨床可見眩暈欲仆,筋惕,肢麻震顫,或口眼口咼斜,或半身不遂,甚則血隨氣逆而卒然仆倒,或為閉厥,或為脫厥。肝陽化風以中風病為多見。
2.熱極生風
熱極生風,是指邪熱亢盛,灼傷肝筋而致有風動特點的病理狀態。多由於邪熱熾盛,煎灼津液,傷及營血,燔灼肝筋,使筋脈失其柔順之性,從而出現痙厥、四肢抽搐、目睛上吊、角弓反張等症狀,並伴有高熱、神昏、譫語等症。其主要病機是邪熱亢盛,屬於實性病變,多見於外感熱病的極期。
3.陰虛風動
陰虛風動,是指肝腎陰虛,筋脈失養所致有風動特點的病理狀態。多因熱病後期,陰液不足,或久病耗陰,或因年邁肝腎之陰自然虧耗,陰液不足,不能滋養濡潤筋脈而成。由於其病變本質屬虛,所以其動風之狀多較輕緩,常表現為手足蠕動筋惕肉瞤等,並伴有低熱起伏、盜汗、骨蒸、舌光紅少津、脈細數無力等陰竭症狀。常見於外感熱病或久病的後遺症期及老年病人。
4.血虛生風
血虛生風,是指血液虧虛,筋脈失於滋養所致有風動特點的病理狀態。多因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營血,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或血不榮絡所致。臨床可見肢體麻木、筋肉跳動、手足震顫或拘攣不伸等症狀,併兼有血虛表現。其病變本質屬虛,故動風之狀也較輕緩。
5.血燥生風
血燥生風,是指血虛津虧,失潤化燥,肌膚失於滋養所致有風動特點的病理狀態。多因久病傷津耗血,或年老精虧血少,或長期飲食失宜津血生成不足,或瘀血內結,新血化生障礙,從而導致津枯血少,肌膚失於濡養而化風。臨床以皮膚乾燥或肌膚甲錯、皮膚瘙癢、脫屑為特徵。
6.痰瘀生風
痰瘀生風,是指痰瘀阻滯,氣血逆亂所致有風動特點的病理狀態。多因嗜食肥甘,脾失健運,聚濕生痰,或形體肥胖,氣虛而多痰多濕,痰濕阻絡,瘀血阻滯,氣血逆亂而致肝風內動,常發為偏枯卒中。另外,尚有脾虛生風,是指脾之陽氣不足,脾弱肝盛,風氣內動的病理變化。常見於小兒,多由於長期吐瀉,或攻伐太過,損傷脾氣,或稟賦不足,脾腎素虧,再病瀉利,重傷其陽,氣血生化無源,筋脈失養所致。主要表現為手足微有抽搐,伴肢體不溫、口鼻氣微、昏睡露睛等症狀。內風與外風,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外風是直接感受外界風邪所致;內風與肝關係密切,是體內陽氣亢盛,或陰血不足,陰不制陽而亢逆變動所致。但外風與內風之間又可相互影響,外風可引動內風,如感受風熱,由表入里化火,熱傷津液,筋脈失養,可致熱極生風;素有內風者又易感外風,如血虛生風、陰虛生風、血燥生風每易感受外風,乃正氣不足之故。

(二)寒從中生

寒從中生,又稱“內寒”,是指機體陽氣虛衰,溫煦氣化功能減退,虛寒內生,或陰寒之邪瀰漫的病理狀態。多由於素體陽虛,或久病傷陽,或勞傷太過,或年老體衰所致。多與脾腎等髒陽氣虛衰有關。由於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陽布達四肢肌肉而起溫煦作用;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根本,能溫煦全身各臟腑組織。脾陽根於腎陽,所以脾腎陽氣虛衰,尤其是腎陽不足是內寒病理形成的關鍵。陽氣不足,虛寒內生,其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陽虛溫煦失職,虛寒內生,呈現出面色蒼白、畏寒喜暖、形寒肢冷等陽熱不足之象;或因寒性凝滯,其性收引,使筋脈收縮,血行遲緩,而見筋脈拘攣、肢節冷痛、脈沉遲無力等症狀。二是陽虛氣化功能減退,蒸化無權,津液代謝障礙,而導致水濕、痰飲等陰寒性病理產物的停積。臨床可見涕、唾、痰涎稀薄清冷,小便清長、泄瀉、水腫等症狀。內寒與外寒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內寒的特點是虛而有寒,以虛為主;外寒的特點是以突出的寒象為主,即或是寒邪傷陽,但仍以寒象為突出表現。兩者之間的聯繫在於:外寒侵犯人體,必然會損傷陽氣,反覆發生,最終將導致陽虛;而陽氣素虛之體,則又因抗禦外邪能力下降,常易感受外寒而致病。

(三)濕濁內生

濕濁內生,又稱“內濕”、“脾虛生濕”,主要是指由於脾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導致水濕痰飲內生,蓄積停滯的病理狀態。多因素體痰濕內盛,或飲食不節,內傷脾胃,或腎陽虛,火不暖土,致使脾失健運,津液輸布障礙所致。濕性重濁、黏滯,易阻遏氣機。故其臨床主要表現為沉重、脹悶、分泌物和排泄物穢濁黏滯、舌苔滑膩或厚膩等,並隨濕邪阻滯部位的不同而異。內濕滯留經脈筋肉,症見頭身困重、肢體沉重或屈伸不利;內濕阻滯於上焦,症見胸部痞悶、咳喘咯痰;內濕阻滯於中焦,則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膩而黏、便溏泄瀉等;內濕阻滯於下焦,則見小便不利或渾濁,帶下等;濕泛肌膚,則發為水腫。濕濁內生可阻滯於上、中、下三焦任何部位,但其病機關鍵是脾失運化,故以濕阻中焦最為常見。外濕與內濕,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外濕乃外感濕邪為病,以濕邪傷於肌表、筋骨關節及人體下部為主;內濕是由脾、肺、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尤其是脾失健運,水津不布,留而生濕所致,多見脾虛的虛實夾雜證。濕邪外襲每易傷脾,若濕邪困脾傷陽,則易致脾失健運而滋生內濕;脾虛失運,內濕素盛者,每易招致外濕入侵而致病。

(四)津傷化燥

津傷化燥,又稱“內燥”,是指機體津液不足,組織器官和孔竅失其濡潤出現乾燥枯澀的病理狀態。多因久病損傷陰津,或大汗、劇烈吐瀉、亡血失精而致陰液不足,以及熱病傷津耗液而成。內燥病變可發生於各臟腑組織,由於肺、胃、大腸的生理特性皆喜潤而惡燥,故內燥以肺、胃及大腸為多見。內燥由於津液虧少,不能滋潤臟腑組織和孔竅,故以乾燥不潤的症狀為其臨床特點;同時因津液枯涸,陰液虧虛,陰虛陽盛則生內熱,故內燥常伴虛熱的表現。臨床常見肌膚乾燥不澤、起皮脫屑,甚則皸裂;口燥咽乾唇焦,舌上少津,甚或光紅龜裂,鼻乾目澀,爪甲脆折,大便燥結,小便黃少等症。如以肺燥為主,則兼見痰少而黏,或乾咳無痰,甚則咯血;以胃燥為主,可見食少、舌光紅無苔、乾嘔等症;若系腸燥,必見便秘。外燥與內燥,其臨床表現均有乾澀之象,但其病因病機不同,臨床表現各有特點。外燥由感受六淫燥邪所致,病變主要在肺、皮膚、口鼻部位;內燥因人體陰液虧虛,或汗、吐、下太過耗傷陰液所致,其病位主要在肺、胃、大腸,且病情較外燥為重。

(五)火熱內生

火熱內生,又稱“內火”或“內熱”,是指機體陽盛有餘,或陰虛陽亢,或氣血郁滯,或病邪鬱結,而產生的火熱內擾,機能亢奮的病理狀態。火熱內生,有虛實之別,其病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陽盛化火
陽氣過盛化火,是指陽氣過亢,產熱過剩,機能亢奮所致的病理狀態。人體陽氣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具有溫煦、興奮、推動作用,稱為“少火”。但是,在病理情況下,由於某些原因的影響,使陽氣過亢,超過其生理水平,必然會出現產熱過剩,機能亢奮的異常狀態。此種病理性的陽氣過亢,中醫學稱之為“壯火”,即“氣有餘便是火”。陽亢化火的病理,多見於心(心火熾盛)、胃(胃火偏盛)、肝(肝火上炎)、小腸(小腸實火)等。
2.邪郁化火
邪郁化火有兩種情況:一是外感六淫、疫氣,在病變過程中,皆能郁滯化熱化火,如寒郁化火、濕郁化火等;二是機體病理產物(如痰飲、瘀血、結石等)和食積、寄生蟲等,亦能郁而化火。邪郁化火的機理,主要是這些因素導致機體陽氣鬱滯,氣鬱則生熱化火,形成實熱內結之證。
3.五志化火
五志化火,又稱“五志過極化火”,是指由於精神情志刺激,影響臟腑氣血陰陽,導致臟腑陽盛亢逆,或氣機鬱結,氣鬱日久而從陽化火所形成的病理改變。如情志內傷,抑鬱不暢,則常能導致肝鬱氣滯,氣鬱化火,或大怒傷肝,肝氣亢逆化火,均可發為肝火。

書籍書籍

4.陰虛化火
陰虛化火,是指因精虧血少,陰液大傷,陰虛陽盛,虛熱虛火內生的病理變化。臨床常分為陰虛內熱與陰虛火旺。一般而言,陰虛內熱多見全身性的虛熱徵象,如五心煩熱、潮熱盜汗、消瘦、咽乾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火旺,有虛火上炎集於一處的特徵,症狀比較明顯,如陰虛引起的牙痛、咽喉疼痛、齒衄、目赤、口乾唇燥、顴紅等。內火(熱)與外熱(火),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外火(熱)是直接感受自然界的火熱之邪,其致病為外感熱病,有外感的特徵;內火(熱)系指陽盛有餘,或氣血郁滯,病邪鬱結,或陰虛陽盛,而致火熱內擾,機能亢奮的病理狀態,火熱從內而生。外感熱邪易損傷人體的陰液而致虛熱內生,即“陽勝則陰病”;而虛熱內生因其正氣不足也易致外感熱邪為患,二者常相互影響。
綜上所述,內生五邪病機,是疾病過程中以臟腑陰陽、氣血、津液失調為主所形成的病理變化,都是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具體體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