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干擾物

內分泌干擾物

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即EDCs),也稱為環境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是一種外源性干擾內分泌系統的化學物質,指環境中存在的能幹擾人類或動物內分泌系統諸環節並導致異常效應的物質,它們通過攝入、積累等各種途徑,並不直接作為有毒物質給生物體帶來異常影響,而是類似雌激素對生物體起作用,即使數量極少,也能讓生物體的內分泌失衡,出現種種異常現象。這類物質會導致動物體和人體生殖器障礙、行為異常、生殖能力下降、幼體死亡、甚至滅絕。

影響及危害

生殖系統影響

內分泌干擾物的危害 內分泌干擾物的危害

♂:環境雌激素對男性生殖系統影響最大,主要表現為男性雌性化,引起各種形式的雌性生殖系統發展障礙,精子數目減少乃至無精,睪丸腫瘤,性慾降低和不育症。

♀:影響女性生殖系統的環境內分泌干擾物主要也是環境雌激素。具體表現為女孩青春期提前,子宮內膜異位發病率增加,月經周期改變等。

致畸:人體妊娠時接觸固醇樣化學品對子代產生有害效應,如服用保胎素的婦女,其子代生殖器癌症發病率無論男女均有增加。

惡性腫瘤

1976年義大利Seceso某工廠事故導致PCBs污染,數十年後進行受污染人群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污染與消化道癌、淋巴癌、粒細胞白血病等癌症有密切關係,相對危險高達6.6倍。

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一樣是生物體內主要調節系統,它們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繫,神經系統也是內分泌干擾物作用的靶位點。神經內分泌混亂是由多種機制引起的,內分泌干擾物與內分泌腺體的直接作用會改變激素環境,從而影響神經系統導致神經中毒。內分泌干擾物(如神經內分泌干擾物)可以先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然後影響內分泌系統。在神經系統的發育階段,男性激素受化學物質影響後,生殖行為就會發生異常。許多研究表明動物和人群暴露於內分泌干擾物會影響其行為、學習和記憶、注意力、感覺功能、心理發育。

免疫系統

近年來過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大增加,流行病學和實驗動物研究已經證明,這與環境污染和過敏有密切關係。目前所得到的初步結論是環境污染物擾亂了內分泌系統,從而影響了免疫系統的功能。內分泌系統與免疫系統有雙向聯繫。幾乎所有免疫細胞上都有不同的內分泌激素受體,免疫系統也可反饋作用於內分泌系統。

分類

內分泌干擾物多為有機污染物,及重金屬物質。我們使用的農藥大約70%-80%屬於內分泌干擾物;我們所使用的塑膠,其中大部分的穩定劑和增塑劑也屬於內分泌干擾物;日常人們所食用的肉類、飲料、罐頭等食品中也都含有內分泌干擾物。一些有機化合物如烷基酚(AP)、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雙酚A、鄰苯二甲酸酯(PAE)、多氯聯苯類(PCB)、農藥(如有機氯農藥)等都是內分泌干擾物。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農藥和除草劑

包括:滴滴涕(DDT)及其分解產物、六氯苯、六六六、艾氏劑、狄氏劑等。

工業化合物

包括:多氯聯苯、多溴聯苯、雙酚A、鄰苯二甲酸酯類、烷基酚類、硝基苯類等。

類固醇雌激素

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17β-雌二醇(E2)、己烷雌酚(DES)等。

植物和真菌雌激素

包括:分為異黃酮和木酚素兩大類。如三羥異黃酮(降血脂藥)和香豆雌酚。

金屬

包括:鎘、汞,有機汞更具內分泌活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