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海取沉水喻

④以:因為 辨析: 思考:

入海取沉水喻

原文

昔有長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③市賣之,以④其貴故,卒⑤無買者。經歷多日,不能得售⑥,心生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直⑦。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無量方便⑧,勤行精進,仰求佛果⑨,以其難得,便生退心。不如發心,求聲聞果⑩,速斷生死,作阿羅漢。

注釋

①長者子:年長有聲望之人的兒子。②沉水:又名沉香。因木質堅實,入水能沉,故名。③詣:到、去。④以:因為⑤卒:最終⑥售:賣出去。⑦直:通“值”,價值⑧無量方便:無量,不可計量,廣大。方便,佛教名詞,指“利他”利人的方法,旨在不捨眾生,進行引導的方式。無量方便,各種引導信眾的方法。⑨佛果:佛為萬行之所成,故云佛果,這裡指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廣度眾生,自利利他功德圓滿而成佛,是佛教修行最高的果位。⑩聲聞果:這裡指不發菩提心,主要為了自己了生死修聲聞乘法而證的聖果,依斷煩惱的水平而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之分。

譯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長者有聲望的兒子,到海中打撈沉香這種木料。過了一年,才打撈了一車,並把它運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場上去賣,由於價格昂貴,一直沒有人買。過了許多天,他都沒能賣出去,感到很疲勞厭煩,十分苦惱。他看到賣木炭的,都很快地將木炭賣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燒成木炭,這樣就可以很快賣出去了於是就把沉香木燒成木炭,運到市場賣掉,只賣了不到半車木炭的價錢。世間上的愚人也是這樣.本來按照佛教里的各種修行方法,努力精勤地修行,希望得到佛的果位,因為難以達到,便退失菩提心,想不如去修聲聞懲罰聖僧,鎮壓羅漢果(從而失去了很大的功德利益,乃至背了很大過失)。

感悟

解說:力不足者,中道而廢。此則可與第六十二則(病人食雉肉喻)並讀。辨析:為了很快賣掉貨物,將經過一年艱辛打撈得到的珍貴木料沉香,燒成木炭賣掉,使昂貴稀少的東西變成廉價普通的東西,其原因在於心情煩躁,失去了理性的價值判斷,形成了變高貴為低賤,變高價為賤賣的結果。這對於人們認識那種只求一點或一時的爽快而破壞事物完美結局的錯誤做法有啟發意義,告訴人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審時度勢。(摘自《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邵之茜著)思考:聖法法師在《百喻故事廣釋》里說:世間低廉的東西人人買得起,欲取之得之比較容易。高貴的東西價錢高,取之得之也較不容易,人有富貴貧賤,與貧賤的人交往容易,與富貴的人交往就比較不容易了。學問智識技藝容易學的大家都會,就賺不到大錢,不容易學的價值高,可以賺多一點錢,可是世間偏偏許多人愛往容易的事情去湊熱鬧,而不願從不容易的事情去下功夫。在“沉香燒炭”的比喻里,因為沉香不容易賣出去,就把沉香燒成炭,雖然容易賣到錢,但一車的沉香只得到了不及半車木炭的錢,還沾沾自喜,以為自己聰明呢。我們的本性良心,自無始以來六道輪迴,被五欲煩惱所遮蔽,所以造業輪迴生死,受了很多的苦報,好不容易才遇到佛法,才把菩提心啟發出來,可是往往因為對成就佛道起了畏難情緒,退失菩提心而不再入世行菩薩道,豈不是很可惜的事情嗎?凡事如果急於求成,可能會導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啟示:做事要有耐心和恆心,不能見異思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