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社交敏感症

兒童社交敏感症

“兒童社交敏感症”,是兒童早期受到精神刺激驚嚇形成社交逃避心理而反射出的一種極端症狀,主要表現為缺乏信心,口吃,表述不清;躲避他人的視線;臉面發紅髮熱,軀體緊張、僵硬;分泌大量唾液;小便時有人在排尿困難等。兒童社交敏感症的發生往往與家庭和學校環境有很大關係,學校和家庭應該鼓勵兒童多交朋友、多參加各種競賽,並適時地給兒童以表揚和獎勵,將有利於提高他們的自信,激發他們的社交信心和興趣,克服“社交敏感”。

基本定義

兒童社交敏感症是指兒童對新環境或陌生人產生持續的或反覆出現的恐懼、焦慮情緒或迴避行為。

主要表現形式為:缺乏信心,口吃,表述不清;躲避他人的視線;臉面發紅髮熱,軀體緊張、僵硬;分泌大量唾液;小便時有人在排尿困難等。兒童社交敏感症如不能及時控制,就有可能發展成為社交恐症。目前,有不少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膽小,害羞,不敢說話,不願和人交往,但行為舉止正常。有這種心理障礙,平時表現正常,一旦處於社交情境或集體生活中,就出現異常反應。例如怕見生人,迴避集體活動,不敢與人說話和交往,膽怯退縮,甚至表情淡漠。

發生原因

兒童社交敏感症的發生大多與家庭環境有關。在這類家庭中,兒童從幼年起就不斷遭受各種不良精神刺激的侵襲,或經常受到家庭成員的驚嚇,或經常被父母打罵,這些不良刺激會嚴重阻礙兒童對正常社會交往的學習,破壞孩子的適應能力,使孩子逐漸形成自卑、敏感、退縮、逃避的性格特點。這種性格特點很容易遭受社交挫折,而社交挫折又進一步加重了逃避行為,最終形成社交敏感或社交恐怖症狀。

綜合來說,導致兒童社交敏感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兒童社交敏感症狀之一:臉面發紅髮熱兒童社交敏感症狀之一:臉面發紅髮熱

1.家庭教養不當是造成社交性退縮的主要原因。親職教育不當造成了封閉性格,特別是孩子幼年時處於相對封閉環境,缺乏與同伴交往的實踐而不知如何與人交往。
2.也有的屬於氣質性社交障礙,生性靦腆、膽小、好獨處。
3.有的屬於挫折性社交障礙,由於某次社交情境中有不愉快的經歷而致。因為尋求自我保護而不願與人交往。由於社交性退縮會給孩子帶來一些心理問題,使得兒童難於應付各種人際交往而變得自卑和膽怯。

兒童社交敏感症也與身體、技能、智力等準備因素是否成熟有著密切的聯繫。當兒童在身體、技能、智力諸方面都達到成熟時,他就能比較獨立地進行社交活動,使自己成為家庭、群體和同伴中的積極成員。而社交敏感症卻只能使兒童走向相反的一面。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與身體、技能、智力等準備因素是否成熟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一個個子矮小的男孩,在同伴中看起來他就像是個幼兒,甚至還成為同伴取笑的對象。由於長得矮小,同伴和父母都還是把他當成小孩,而在他看來這是對他的污辱。這樣的兒童往往有一種否定的自我概念,有一種似乎被人拋棄的感覺,並表現出較多的依賴性和倔強勁。相比之下,那些成熟較早的男孩,由於身體發展快,自己感到像個成人了,其他人也把他當大孩子看待,因而感到自信,有較強的獨立感,更可能成為受同伴推崇的人。心理學家馬森(P.H.Massen)和瓊斯(M.C.Jones)曾對33個男孩作過測驗,其中10個是早熟者,17個是晚熟者。結果發現,那些成熟晚的男孩比較多地認為自己受人排擠和支配,在與人交往中往往作出很大的努力以求得社會的承認,由於自我感到不安全而引起較多的攻擊性行為。另一方面,早熟者表現出獨立、自信,在人與人相處中能扮演大孩子的角色。

危害

社交能力的形成與身體、技能、智力等因素的成熟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社交水平的成熟反過來也影響著身體、技能、智力等因素的進一步發展。心理學家的調查發現,社交方面較成熟的兒童,由於適應力強,同伴關係相處得很好,因此常常被成人看作是“有能力”、“有創造性”的人,在同伴中也多留下穩重、友好等印象,這些評價和印象提高了兒童的社會地位,滿足了他的尊重需要,從而進一步激發他掌握技能、發展智力的願望。
社交敏感反過來制約兒童智力與身體發育社交敏感反過來制約兒童智力與身體發育

相反,社交方面不成熟的兒童,由於適應力差,同伴關係相處得糟糕,因此常常被成人看作是“不合群”、“孤獨”的人,在同伴中也多留下奇怪的印象,這些評價和印象降低了兒童的社會地位的同時也影響了他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協作能力等各種社交能力,進一步使兒童智力、身體、自信心等變差,甚至長大後很難在社會上生存下來。

不過最顯而易見的便是,由於社交敏感症會給孩子帶來一些心理問題,使得兒童難於應付各種人際交往而變得自卑和膽怯,一些孩子還因此不願去幼稚園,不敢去上學,直接影響到兒童的生活和學習。

預防與克服

兒童教育學家認為,要為社交敏感的孩子創造一個開放式的家庭環境,如果家長能在孩子社會交際處於萌芽階段時,不失時機地提供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體驗,就可以預防孩子出現社交性退縮。

家庭外部的社交

了解兒童社交能力在其關鍵階段的發展變化,有助於進一步對症下藥。
和玩伴們常常在一起是一種基本而且必需的人際交往體驗和玩伴們常常在一起是一種基本而且必需的人際交往體驗

6歲後,兒童在社交方面已從依戀家庭發展到依戀同伴。6歲前兒童趨向於父母,同伴友誼頻繁多變,6歲後兒童則趨向於同伴,同伴友誼相對說來比較穩定。在有組織有計畫的活動中,兒童學會了合作,遵守規則,並把這些規則發展到的同伴遊戲中去。由於責任感的發展,使兒童喜歡督促其他同伴;由於自尊心的提高,使兒童學會了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這時兒童還常常將自己與同伴相比較,開始認識自己的優點缺點,能作自我批評,並且形成對同伴的敬佩感和同情心,但對同伴的讚許又很敏感,好勝心較強。兒童教育學家認為,要為這類孩子創造一個開放式的家庭環境,如果家長能在孩子社會交際處於萌芽階段時,不失時機地提供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體驗,就可以預防孩子出現社交敏感症。倘若孩子對社交已有了畏懼情緒,家長要鼓勵孩子勇敢地走出去,與同伴交往,而不能遷就他,把孩子禁錮在家裡。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3歲之後就開始有交往的願望,這也預示著他們交往心理的萌芽。他們強烈希望與同齡人交流溝通,僅僅和成年人特別是單單與父母交往,已經不能滿足此階段交往的社會需求了。此時,就要讓孩子儘早參與集體生活。如果將孩子及時送入幼稚園,在集體生活中滿足他們交往的願望,可以使孩子的交際能力獲得良好發展。

父母要做的事就是在孩子對社交已有了畏懼情緒的時候,家長要鼓勵孩子勇敢地走出去,與同伴交往,廣交朋友,認識到“自己很有吸引力”。要讓孩子儘早參與集體生活,在集體生活中滿足他們交往的願望,可以使孩子的交際能力獲得良好發展:
1.斷絕不良刺激,為孩子打造良好家庭及社會交往氛圍,讓他重新恢復自信、樂觀的性格。
2.讓孩子獨自與陌生人交往。先從身邊較為熟悉的環境中的陌生人開始,漸漸向外擴展,讓他體會與人交往的樂趣。
3.讓孩子明白,與人交往是件自然的事情,並以身作則,在與人交往時,誠懇而自然。
4.如孩子在社會交往中遇到困難和挫折,讓他自己去解決。
5.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社會交往經歷,鼓勵他良好而積極的行為。

家庭內部的社交

常與父親接觸的兒童社交能力強。在親職教育中父親與母親永遠是合作的夥伴。

母親往往關心對子女的生活料理,父親更多地關注子女的全面發展。父教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二是直接教化。父親的成功之處應該在於巨觀把握子女的成長環境,養成良好性格,與社會相處融洽。

父愛是孩子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源泉。父親通常具有獨立、自信、果斷、堅強、敢於冒險、勇於克服困難、積極進取、開朗、寬容等個性特徵。少年兒童常常有意無意地觀察學習父親的行為方式與性格特點。心理學家麥克·閔尼的研究資料顯示:一天與父親接觸不少於2小時的男孩子,比起那些一星期內接觸不到6小時者,人際關係更融洽,能從事的活動風格更開放,並具有進取精神甚至冒險性,更富於男子漢氣概。據海茲曼等人報告:缺乏父愛的少年兒童情感障礙尤為突出,普遍存在焦慮、自尊心低下與自制力弱等缺陷,並有攻擊性行為,甚至成人後,會有許多不良生活習慣。美國專家用30項社會行為指標對生活在沒有父親的家庭的兒童進行調查,也得出了類似結論。他們發現這類兒童抑鬱、孤獨、任性與依賴行為等較為普遍,稱之為“缺乏父愛綜合症”。少年常與父親接觸,往往社交能力強,夥伴關係融洽,同時隨著父親參與一些社會性活動,感受多種社會信息,有利於形成一些新的觀念,好性格利於孩子在社會上獲得尊重、認可以及快樂,這對於遠離社交敏感症非常重要。

“社會故事”案例

“社交故事”為美國自閉症兒童輔導員卡露古利(CarolGray)所創。它是借著說故事的方式,向自閉症兒童仔細地描述一個特定的社交處境,令他們明白在處境中應有的行為,從而引導他們模仿正確的社交行為和態度。當我們向自閉症兒童反覆說故事時,這些社交常識便會植入他們的腦海中,增進他們對社交處境的理解,並使他們能主動地、自發地對相應的處境作出恰當的反應。“社交故事”原本是針對有說話理解能力、有句子組織能力的自閉症兒童來設計的。

一般認為適用於能力較高的輕中度弱智自閉症兒童,而對能理解簡單符號及簡單的語句的學生尤有幫助。一般人在接觸到別人的社交場合中,往往很容易便能從當時的情況、別人的表情反應和常見的環境提示等來估計別人的想法,甚至推測別人將有的反應,由之能輕易作出別人預期的恰當的社交反應。這種審時度勢、觀言察色的能力,我們可以稱之為“透視別人的能力”。

指令性強制社交學習指令性強制社交學習
一般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漸漸地學懂以至靈活掌握這種“透視別人的能力”,更具體的說,則包括:感覺的判斷、概念的判斷、情感的判斷、屬於第二者的判斷、民眾的判斷等。並且他們會逐步把這種能力曾運用所及的各種社交處境分類歸檔,在自己的腦海中建立起一個可名之為“社交資料庫”的記憶檔案,當中包括有人物檔案、態度檔案、社交行為檔案等。問題在於很多有關自閉症兒童的研究都指出自閉症兒童根本缺乏這種“透視別人的能力”,而存放在腦中的社交行為資料也是雜亂無章的,甚或可以說沒有分類歸檔。結果每當他們面對一個社交處境時,便無法在資料庫中提取相關的資料,從以作出應有的社交反應。基於上述的心智理論,“社交故事”的方法便是希望幫助自閉症兒童重建他們的資料庫。當然由於他們根本缺乏“透視別人的能力”,所以“社交故事”的方法基本是以死記硬套的方式把一些社交常識植入他們的腦海中。
不過這裡必須說明的是,所謂死記硬套的方式絕不意謂以指令式的方法強制兒童模仿學習,相反是透過說故事的生動方式來教導或引導他們。這也是“社交故事”之特色所在。“社交故事”主要是由下列四種句子組成:描述句描述事情發生時,周圍環境的情況、有哪些人參與、他們的行為等等。(例):在圖書館內,大家都很安靜地看書。透視句形容事情發生時,別人對它有何感受和看法,為何他們會作出描述句中的行為。(例):如果我們大聲說話,其它人聽到聲音,就不能集中看書了。指示句指出應有之行為和態度,提示自閉症兒童作出適當的反應。(例):我可以嘗試合上嘴,不發出聲音。控制句使用一些特別的提示,使自閉症兒童能記起應作的行為,使他們能自發地作出適當的反應。這些提示必須能切合個別兒童的特定需要,故我們可儘量與他們一起設計。而對於一些未能明確表達及理解這些特別提示的兒童,在編寫社交故事時是可以省略控制句的。(例):我可以將嘴拉上拉鏈,保持安靜。
句子比例——編寫社交故事時,我們必須注意四種句子的比例:即每出現零至一句指示句或控制句,就必須附有二至五句描述句及(或)透視句。換言之,社交故事中可以沒有指示句及控制句,但就必須仔細描述周遭的環境、人們的感受和反應等。因為若我們向自閉症兒童多加說明我們的感受,為何我們會在此環境作出這些行為,這樣才能使他們明白我們的處境,從而自發地模仿我們的行為。眾所周知,大部份的自閉症兒童是倚賴視覺多於聽覺來學習的。“社交故事”正是運用了視覺策略。使用社交故事的時候,我們會為兒童製作一本故事書,每一頁的內容包括故事的一句文字敘述,以及相關的相片或簡單線圖。這樣,當我們向兒童反覆說故事的時候,我們就能將一個個社交情境及社交行為,變成一幅幅圖畫,列印入自閉症兒童的腦海裡面。
注意事項:一、因應兒童的理解能力編寫。二、以兒童作為第一人稱來編寫。三、應仔細注意個別兒童對故事中所含辭彙的不同理解,特別是故事中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價值判斷的辭彙,宜小心辨析兒童是否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例如故事中常會出現“這是不好的行為”,但兒童對於“不好”的理解可能是等於“老師不喜歡”,倘能注意到他們這些細微的理解上的偏差,使能相應地作出糾正及指導。四、鑒於真實的社交處境往往是存在很多變化的因素,所以編寫故事時應儘量使用“可能”、“有時”等字眼,從而避免兒童誤以為絕對是如此並因而產生不必要的固執行為。最後,寫故事時儘量加入社交處境所可能遇見之情況,以使兒童學懂較有彈性的社交策略。
編寫步驟:一、觀察:在編寫故事之前,首先要觀察兒童最需要訓練的社交行為,以及他在掌握該行為中覺得最困難的地方。二、編寫故事:因應兒童的理解能力,針對行為中最因難的地方,個人化地編寫故事。若兒童能力能應付,可與他一同編寫故事或引導他說出適當的社交行為及態度。三、閱讀故事:首先應先將故事讀給兒童聽,成人可站在兒童後側與其一起閱讀故事,或由錄音帶播放故事,讓兒童聆聽。倘兒童能力能應付,應教導他自行閱讀故事。四、背誦故事:若兒童已熟識故事內容,可嘗試讓他背誦故事。若兒童能力未能應付,可跳過此項,繼續與兒童一起閱讀故事或由錄音帶播放故事,使兒童更能熟識故事內容。五、仿真套用:仿真行為的社交情境,讓兒童在指導下執行應有的社交行為。六、推廣:若兒童能掌握仿真的訓練,可將故事內容告訴第三者。在設定的社交情境下,第三者需要背誦故事來提示兒童或誘導他們作出適當的社交反應。七、消退/類化:在兒童能自行套用故事時,可使用漸消法引導兒童不再閱讀或背誦故事而繼續執行該習得的行為;此外,可將故事告訴不同的對象,使兒童能將同一個社交行為類化予不同的對象;再者,可重寫故事,將相同的行為套用於相似的情境中。

注釋與參考
·http://www.qqbaobao.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5&Id=4645&page=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6280a90100e6ho.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