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韃靼人

克里米亞韃靼人(Qırımtatar),或稱“克里米亞人”(Qırım, Qırımlı),是原定居於克里米亞半島的突厥語民族。

簡介

克里米亞韃靼人克里米亞韃靼人

克里米亞韃靼人,他們最早可追溯至斯基泰人,希臘人哥德人東斯拉夫人切爾克斯人後與突厥特別是匈人,可薩人欽察人混血,形成克里米亞韃靼人,也是最早宣傳泛突厥主義的民族。他們與伏爾加韃靼人不同,他們受烏古斯人影響較大。他們在金帳汗國時代已是穆斯林

分布

他們分布在烏克蘭土耳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北美及西歐,也有分布在北歐。他們以前是土耳其帝國販奴活動的中間人,諾蓋人捕奴後交給他們,送到土耳其帝國。他們有自己的汗國(以克里米亞為中心,以北的草原至北高加索,他們好戰,土耳其人有事也找他們幫忙),先是土耳其人的臣民,他們的汗是拔都的兄弟禿花帖木兒的後人,家族名是格來。

18世紀被俄羅斯人合併,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指與德國勾結,被史達林集體流放中亞,直到5.60年代才陸續返回,但地方已被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填補。

歷史文化

克里米亞韃靼人克里米亞韃靼人

2009年5月18日,是克里米亞韃靼人被迫離開家鄉的六十五周年紀念日。六十五年前,居住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韃靼人被蘇聯政府以“與德國占領軍合作”為由,全族驅逐出境,被趕到了人煙稀少的中亞。從此,韃靼人失去了天堂克里米亞,許多年來,他們一直被禁止出現在他們曾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

刺向俄羅斯後背的利刃

最早在克里米亞半島定居的也許是凱爾特人,但公元前7世紀塞西安人逐漸擠走了他們。到公元前15年,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國家和城市都淪為羅馬帝國的附屬國。克里米亞半島後又相繼被不同民族占領:公元250年來了哥特人,376年被匈奴占領,8世紀來了可薩人,1016年受拜占庭節制。到了1237年,克里米亞半島迎來了它的新主人——蒙古人。

最早在公元5世紀,“韃靼”一詞出現於一遊牧部落中,意思是“說蒙古語的部落”,其活動範圍在蒙古東北及貝加爾湖周圍。13世紀初,蒙古突厥遊牧民族的不同群體皆被收編,成為蒙古征服者成吉思汗麾下的一支。其後蒙古人與突厥人互相混雜在一起,以鐵騎橫掃俄羅斯和匈牙利等歐洲國家,被歐洲人統稱為韃靼人。

成吉思汗的大帝國解體後,蒙古西部政權占據了俄羅斯在歐洲的大部分土地,號稱金帳汗國。14世紀時,這些韃靼人皈依了伊斯蘭教。14世紀末,金帳汗國分裂為四個獨立的韃靼汗國:位於窩瓦河畔的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位於西伯利亞西部的失必兒汗國,還有就是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克里米亞汗國。

韃靼人與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祖先皆來自蒙古高原,在戰爭中素來為彼此呼應的盟友。在土耳其人鋒利刺刀的庇護下,克里米亞韃靼人數百年來一直不斷向四鄰挑起戰火,侵襲蠶食俄羅斯、烏克蘭和波蘭的土地,並在這些地方劫掠人口,將這些異族人販賣為奴。據天主教傳教士卡爾·久拜的統計,每年從克里米亞半島中轉賣出的奴隸均有兩萬人,奴隸貿易成了韃靼克里米亞汗國的經濟支柱。

然而,16世紀後,隨著俄羅斯的逐漸強大,其他三個汗國相繼被俄羅斯征服,不願歸附俄羅斯的克里米亞汗國成為土耳其人的附庸,繼續與沙俄帝國為敵。

在一次次血腥的俄土戰爭之後,俄國終於在1783年將克里米亞半島納入自己的版圖,得到了夢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併入俄國的克里米亞隸屬塔夫里達州管轄,1918年建立了塔夫里達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俄羅斯聯邦的成員。1921年,又成立了隸屬俄羅斯聯邦的克里米亞韃靼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但韃靼人在內心從來也沒有真正認輸,他們時刻想著擺脫俄國的控制,以圖在克里米亞半島東山再起。因此每當克里米亞半島爆發戰爭時,大多數韃靼部眾都心甘情願為俄國的對手效力。無論是19世紀中葉的克里米亞戰爭,還是在十月革命勝利後的蘇俄國內戰爭中,當戰亂與血腥降臨大地之際,克里米亞韃靼人總會趁勢揭竿而起,猶如一把利刃扎向俄羅斯後背。克里米亞韃靼人和俄國的仇恨如此之深,即便是在二戰中,許多韃靼人也毫不猶豫地站到了蘇聯對手一方。

助德

1941年,在納粹德國向蘇聯發動進攻後,蘇聯向全國發起了戰爭總動員,有近二萬名韃靼青年應徵加入了紅軍。但據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的檔案稱,這些韃靼人幾乎全開了小差。特別是當德軍步步逼近克里米亞半島時,韃靼戰士開小差的現象逐漸達到了頂峰。比如在一個叫科烏什的村莊,最初有130人參加了紅軍,當德國人占領半島之後,其中的122人又跑了回來。另一個叫別舒伊的村子,在98名應徵入伍者中,有92人離隊還家。

當年聯共(布)克里米亞州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這樣描述:“根據游擊隊提供的情報,在德國軍隊對克里米亞半島實施占領時,在蘇達克區的各個韃靼村,大多數村民都參加了歡迎德國人的活動。村民們端出葡萄、水果和甜酒等好吃的東西,盛情款待了德國人。”

來自德軍方面的訊息也證實了這一點,德國第11野戰集團軍司令、德國陸軍元帥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回憶說:“韃靼居民大部分都對我們很友善,韃靼人一下子就站在了我們這一邊。他們從我們身上看到了希望,我們成了他們擺脫布爾什維克枷鎖的解放者。一個韃靼人組成的慰問團來看我,帶來了很多水果,還帶來了一件手工織物,希望把它敬獻給韃靼人的救星‘阿道夫先生’。”

韃靼人的確把德國人當作“救星”。在德國占領軍的一手策劃和積極推動下,克里米亞當地成立了“伊斯蘭委員會”。在此基礎上,又在辛菲羅波爾成立了“韃靼總會”。

後來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的有一名叫做奧托·奧蘭多夫的納粹戰犯,他當時是納粹黨衛隊區隊長,是蘇聯南部占領區黨衛軍保全勤務處頭子,主抓與韃靼人有關的事務。根據他的命令,一些韃靼男子組織了“自衛隊”,專門討伐蘇聯游擊隊。許多韃靼男子自願加入討伐隊,而且往往是整村地加入。

克里米亞韃靼人和俄羅斯幾百年來從未消解的仇恨使得當地的蘇聯游擊隊舉步維艱。曾任克里米亞游擊聯合司令部政委的尼古拉·盧戈沃伊在一封信里哀嘆:“在克里米亞半島,各游擊隊意想不到地遭到了韃靼人前所未有的敵視。在克里米亞的山區和丘陵地帶,韃靼人是當地的主要人口,而這些地方又正是游擊隊的根據地。幾乎每一個韃靼人都武裝了起來,他們的存在使克里米亞的游擊運動變得極為艱險。他們不再是我們游擊隊的堡壘戶,而成了德軍和羅馬尼亞軍隊對付游擊隊的據點。以熟知我部隊情況的韃靼人為依靠,敵人僅用幾天時間就摧毀了我們的糧食基地。”

糧食供應基地遭到破壞之後,游擊隊遇到了很大的麻煩。1941年末至1942年初,在這開戰後的第一個冬天,游擊隊的口糧出現了嚴重短缺,數百人被餓死。

韃靼人的“復仇”

可以說,在整個二戰期間,克里米亞半島一直是蘇聯的心頭刺。在1942年,在克里米亞半島的蘇達克區,韃靼人發現了秘密空降的紅軍偵察小分隊,12名傘兵被處死。1943年2月4日,來自別舒伊村和科烏什村的韃靼“討伐隊”抓獲了4名游擊隊員,並殺害了他們。

同情游擊隊的人也在劫難逃。在整個德軍占領期間,在克里米亞韃靼人居住的克拉斯內國營農場內,運轉著一座死亡集中營,至少有8000名克里米亞公民死在裡面,他們的罪名是“有同情游擊隊之嫌”。

為了逃脫韃靼人的刺刀,當地的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竟會被迫向德國當局尋求保護。

1942年夏,在塞瓦斯托波爾失陷後,許多紅軍士兵和水兵打算潛入克里米亞的山區,投奔那裡的游擊隊,但在途中遭遇韃靼人的截殺,被俘的人則被關進戰俘營。

蘇聯的軍醫米哈伊爾·斯米爾諾夫參加過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被俘後,他被送到了戰俘營:“我們被克里米亞韃靼人押著上了路,他們全身是清一色的德國軍裝。只要見有人想到溝里取水,或見誰稍稍落後一點,或是傷重步子跟不上,或是比隊伍走得快了點兒,韃靼人都會立即開槍。我們相當多的同志都死在了這條路上。他們是那樣殘忍,使人想起了那久遠的克里米亞部落。儘管我們饑渴難忍,但並不指望當地村民會給塊麵包或一杯水,因為這裡是克里米亞韃靼人聚居區,他們總是一臉蔑視地看著我們,有時還會向我們投擲石塊和腐爛的蔬菜。”

黯然遷徙

1944年春天,德國人被趕出克里米亞半島。德國軍隊一走,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和蘇軍反間諜機構“斯梅爾什” 的特工就迅速展開調查。然而與德國人有瓜葛的韃靼人的數量實在驚人。報告很快呈到了蘇聯國家安全人民委員貝利亞的案頭。
當時,被紅軍收復的克里米亞半島形勢十分複雜,危機四伏。儘管許多追隨過德軍的韃靼人害怕紅軍報復,跟著德國人一起離開了克里米亞半島,但仍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走,他們被親戚朋友嚴密地藏了起來。納粹扶持的“穆斯林委員會”也沒有散夥,而是悄悄轉入了地下活動。
而且,韃靼人手上還有大量武器。僅在1944年5月7日這一天,蘇聯內務部隊的特種兵在對藏匿的韃靼人發動的一次突襲中,就繳獲了5395支步槍、337挺機槍、250支自動步槍、31門迫擊炮,另有大量手榴彈和各類彈藥。
獲悉這些情況後,蘇聯國家領導高層認為,克里米亞的韃靼人具有極強的宗族觀念,他們所窩藏的人很可能成為德軍的“第五縱隊”,會對紅軍的後方構成威脅——在1944年春,儘管德軍的實力已被削弱,但戰鬥仍在蘇聯境內進行,德軍仍舊是一個強勁兇悍的對手。
於是,史達林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讓這個民族整體挪個窩,自治共和國也改為克里米亞州。1944年5月18日,前蘇聯內務部隊(NKVD)開始組織性地集合克里米亞韃靼人,當天清晨,NKVD的武裝部隊敲響每一戶克里米亞韃靼人的家門,以克里米亞韃靼人與德國占領軍合作為由,告知他們將被驅逐出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園——克里米亞半島。一個民族的整體搬遷,NKVD僅僅花了三天時間。1944年5月20日,所有的克里米亞韃靼人被迫離開家園。據NKVD所述,他們一共把180,014個克里米亞韃靼人裝進了67個梯隊管制的火車車廂。
克里米亞韃靼人被遷到了中亞,大部分到了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乾和撒馬爾罕地區。因氣候水土不服,僅在1944年到1948年,去到烏茲別克斯坦的克里米亞韃靼人就有29.6%死亡。
他們日夜思念故鄉,懷念天堂克里米亞半島。然而,多年來,他們一直被禁止回到故鄉。赫魯雪夫當政時期,其他少數民族被允許回到故地,唯留下韃靼人仍然背井離鄉。直到蘇聯解體後,情況才有所轉機,約有26萬克里米亞韃靼人又重新踏上了故土。
然而,克里米亞早已換了模樣。1954年,赫魯雪夫主導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通過決議,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1992年5月5日,克里木半島宣布獨立,後來決定成為烏克蘭的一個自治共和國。克里米亞韃靼人被迫遷徙後,其他民族的人占據了韃靼人昔日的家園。如今的克里米亞,再也不是韃靼人的克里米亞了。

俄羅斯境內的民族和族群(按語言系屬分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