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特人

凱特人 Ket 西伯利亞中部的原住民,居住在葉尼塞河流域。

簡介

凱特人 Ket 西伯利亞中部的原住民,居住在葉尼塞河流域。20世紀末期約500 人。凱特人的某些特徵表明其原為南方民族。凱特語是該地區通用的葉尼塞語族僅存語言。這種小語系通常被畫為古西伯利亞語,與其他語言的關係並未確立。凱特人的傳統泰加林地經濟以狩獵為主,獵捕松鼠黑貂、狐、鹿、麋、熊、兔等,用獸皮與俄羅斯商人交易。交通工具是馴鹿拖曳雪橇。夏季住帳篷,冬季住在半地下的建築中。凱特人分成兩個族外婚親屬集團或稱胞族,各胞族在宗教儀式上和各種典禮上具有重要作用。胞族又分成若干氏族,氏族是地域和經濟單位,又是互助集團。巫師能溝通神靈。20世紀,凱特人受到俄羅斯人和鄰近原住民的強大影響。幾乎所有凱特人都說俄語,可見文化移入程度之深。有些人還說塞爾庫普語(Selkup)。在蘇維埃時期,他們已實現集體化。

歷史

凱特人據稱是西伯利亞中南地區古代遊牧民族的遺民。今天的凱特人是葉尼塞林區漁獵民族的後代,他們繼承了西伯利亞南部地區凱特部族的文化。早期的部落從事漁獵活動,並飼養馴鹿。有些研究者推測凱特人是古代堅昆、丁零或胡羯民族的後代。根據傳說,凱特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石人”(Tystad)的侵襲,於兩千年前翻越阿爾泰山和薩彥嶺沿著葉尼塞河遷徙而來。到達葉尼塞河中游一帶,又受到了“契里契”(Kiliki)人的攻擊,被迫再次北逃。葉尼塞河下游地區的凱特人自稱“尤克”(Yugh)人,尤克一詞在愛斯基摩語中意為“人類”。
凱特地區於17世紀併入沙俄。凱特人的反抗最終無效,並被逐入分散的地區。原本組織嚴密的父系社會因此逐漸瓦解。
20世紀,蘇聯在此推行集體農莊制。1930年代,蘇聯實行原住民族民族自定族屬政策時,凱特人的民族地位得到承認。
凱特人口自1923年至今相對穩定。根據2002年人口普查結果,俄國境內現有1494人,而1970年時為1200人。今天,凱特人居住於沿河的小城鎮中,不再從事遊牧。

語言

凱特語(或譯為“愒語”)凱特語與西伯利亞其它語言迥然不同,卻與北美的德內-葉尼塞語系納-德內語族關係密切。“凱特”一詞本意為“人”(複數“deng”:“眾人,人民”)。 卡斯河、斯姆河、杜布齊河沿岸的凱特人自稱為“朱袞”[JUGN]。1788年,P.S. 帕拉斯在其旅行日記中首次發表了關於凱特語言的調查報告。
1926年,曾有1428名凱特人,其中1225人(約占85.8%)使用凱特語。1989年人口普查表明,凱特語的使用者只剩537人(約占48.3%)。

宗教

1930年代前,薩滿教曾是傳統宗教,但到1960年代幾乎無法找出真正的薩滿。

俄羅斯境內的民族和族群(按語言系屬分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