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書局

光華書局是一家民營書店,由沈松泉、張靜廬創辦,1929年2月7日,創造社被國民黨政府封閉以後,光華書局曾重排《創造百期彙刊》。30年代初,該書局結束營業。

光華書局

正文

1925年在中國上海福州路開業的民營書店,沈松泉張靜廬創辦。與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等進步作家組織的新文學團體──創造社關係密切。該社1925年編輯的《洪水半月刊》郭沫若《 三個叛逆的女性 》等書,均由光華書局出版。據郭沫若《續創造十年》敘述:“在五卅慘案發生以後,他們兩人又起心想做點書生意。上海的商家慣例是以端午、中秋、年底的三關結帳的,他們在端午過後把書拿去付印,因而印刷、紙張等費便可以捱到中秋,等到中秋來時,賣書所得的錢已可以周轉了。故而他們的成本,我知道就是出了些錢來租了一間辦公室,在福州路上正對著棋盤街口的一家門面極窄小的藥店的樓上。書出後,他們起初是找那家藥店代售的。但不久,他們竟把藥店頂過來,便成為自己的門面。這便是光華書局誕生史。”1929年2月7日,創造社被國民黨政府封閉以後,光華書局曾重排《創造百期彙刊》。30年代初,該書局結束營業。

這雖然是一家小書店,但“努力於新思想的介紹與新文化的宣揚”(“光華”版“歐羅巴文藝叢書”廣告語),出版、發行了不少新興文藝及社會科學書刊,或一度風行,或流傳至今,在中國新文學史和現代出版史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郭沫若曾把“泰東”比作創造社的搖籃,又把“光華”比作創造社的託兒所)。張靜廬曾說“從民十四至民十六年的三年間,我們也可稱它為新書業的黃金時代”。新書業的繁榮,“光華”有功與焉。
當時為“光華”出版物裝幀的,堪稱集一時之選。如魯迅設計了《萌芽月刊》(一九三0)的封面(包括刊名字型),題寫了《巴爾底山》(一九三0)的刊名;葉靈鳳曾為周全平的小說《夢裡的微笑》(一九二五)畫過比亞茲萊風格的插圖,繪封的則有:《文藝論集》(郭沫若著,一九二五)、《白葉雜記》(葉靈鳳著,一九二七)、《新俄短篇小說集》(葉靈鳳譯,一九二七)、《苦笑》(周全平著,一九二七)、《新俄文藝政策》(馮雪峰譯,一九二八)、《武器與武士》(席滌塵等譯,一九二八)、《小說論》(郁達夫著,一九三二)、《洪水》半月刊第一卷(創造社編,一九二五)、《幻洲》半月刊(創造社編,一九二六)、《戈壁》半月刊(葉靈鳳編,一九二八)等;錢君陶繪封的有:《良夜幽情曲》(戴望舒譯,一九二八)、《漫郎攝實戈》(成紹宗譯,一九二九)、《屋卡珊和尼各萊特》(戴望舒譯,一九二九)、《三個不統一的人物》(胡也頻著,一九二九)、《招姐》(羅皚嵐著,一九二九)、《嶺東戀歌》(李金髮編,一九二九)、《沙寧》(潘漠華譯,一九三0)、《醇酒婦人詩歌》(羅念生譯,一九三0)、《春繭》(蔣山青著,一九三0)、《文藝月報》創刊號(周揚主編,一九三二)、《時代婦女》(陳學昭著,一九三四)、《醉男醉女》(戴望舒譯,一九三五)等;糜文渙繪封的有《江南民間情歌集》(李白英編,一九二九)、《路》(茅盾著,一九三二)、《血祭》(匡亞明著,一九三二)等;季小波繪封的有《唯美派的文學》(滕固著,一九二七)、《迷宮》(滕固著,一九二七);孫玉麟繪封的有《女媧氏之遺孽》(葉靈鳳著,一九二八);唐英偉繪封的有《離絕》(江雨嵐著,一九二八)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