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祖學堂

光祖學堂

光祖學堂,現為”光祖中學”。始建於1906年,系由南洋愛國華僑捐資,仿上海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中院興建的一所當時全國首屈一指的新型學堂,它開南粵近代教育的先河 。

基本信息

光祖歷史

光祖學堂,現為“光祖中學”。始建於1906年,系由南洋愛國華僑捐資,仿上海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中院興建的一所當時全國首屈一指的新型學堂,它開南粵近代教育的先河。
學堂首首任校長是康有為嫡系弟子歐榘甲,他提出“家國之光”的辦學理念,矢志興學育才,為國爭光,傳承至今已屆百年。
光祖中學光祖中學

光祖大事件表

光祖早期活動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光祖學堂創辦,提出“家國之光”辦學理念。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學堂師生參加遊行示威,回響起義。
1926年,學校教師廖其恭在學堂成立“青年新社”,積極參與新文化運動。
1926年,學堂始辦中學,開廣東鄉辦中學之先河;同年,港僑黃炳(黃伯欣)捐贈二層課室教學大樓一座,學校為留紀念,取名“伯欣堂”。
1928年,廣東省教育廳贈送學堂“造就國民”扁額一幅。
1935年,因社會經濟凋敝,僑匯短缺,中學停辦,改為完全國小

抗日戰爭至建國初期事件

1936年1月,在光祖學堂召開“生活讀書會”成立大會。口號是:讀書不能離開生活,生活不能離開理論的指導。
“生活讀書會”成立以後,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和反對封建迷信的宣傳工作,開辦農民夜校、識字班,教民眾唱救亡歌曲《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等,積極組織抗日話劇、街頭宣傳、化裝遊行等。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學堂進步青年投筆從戎,師生在校內集會種樹,“約期十年,必雪國恥”,此樹至今仍蒼勁挺拔。
1937年暑假,學校教師陳志期、古曼心等聯合淡水愛國青年黃固成立了“淡鋒社”,發表了《告淡水同胞書》,宣傳抗日思想。
1950年初,學校校名改為秀新國小。
1950年,韓戰爆發,學堂師生參加抗美援朝“和平簽名運動”。

20世紀60年代初至文革時期事件

1963年,回響毛主席號召,學堂掀起學雷鋒活動熱潮。
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學堂史料遺失殆盡,部分教師被打成“牛鬼蛇神”和“右派”。

新時代主要事件

1982年,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成立,復辦中學
1995年,在學堂原址興建辦公大樓和實驗大樓。
1999年,學校評為龍崗區一級學校。
2002年,學校評為深圳市一級學校。
2003年,可容納35個教學班的教學大樓建成;同年,學校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坑梓鎮評為廣東省“教育強鎮”。
2002年,坑梓鎮委、鎮政府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提出創建“教育強鎮”的宏偉目標。鎮委書記鍾華興、鎮長張慶源提出光祖中學創建省一級學校的明確要求,鎮政府集資2000多萬元用於學校建設,光祖中學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
2002年,學校建成校園網,裝備220台計算機和30個教學平台,學校信息化建設突飛猛進。
2002年10月,學校晉升為深圳市一級學校,並獲區教育系統先進單位。
2003年,校園廣場,標準化塑膠運動場,半山網球場,生物地理園,可容納35個教學班的教學大樓相繼建成,配套設施日臻完善,校容校貌得到根本性的改觀。
2003年9月,學校被評為深圳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和深圳市文明建設示範單位;11月,學校晉升為廣東省一級學校。
2004年6月,鍾丹慧同學獲龍崗區中考狀元。
2004年9月,學校獲創建廣東省教育強鎮區先進單位。
從2002年開始,學校先後派遣張振明、李文珍、謝燕娟、李青海等老師到澳洲、加拿大、美國等地進修學習;游福有、朱會坤、謝燕娟等老師被評為深圳市中青年骨幹教師。
2005年,學校積極開展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學校積極探索教育內涵式發展之路,努力構造“和諧校園”、“活力校園”。

光祖驕子

曾生(1910--1995),原名曾振生。深圳坪山人。生於華僑家庭,青少年時期隨父到澳大利亞求學。1928年回國入讀光祖中學,學名曾子屏,班主任兼語文教師是廖其恭(光祖青年新社社長,後任平岡中學校長),同學有黃國偉、黃冠芳、黃乃武、肖蔭青、彭逸塵等,受學校“家國之光”理念影響,大部分同學樹立了報效國家的遠大理想,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為抗日游擊隊和東江縱隊的領導骨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