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冕南枝春早圖

元王冕南枝春早圖

元王冕南枝春早圖,文物,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這幅《南枝春早》圖是王冕的代表作,畫面上,一枝老梅虬枝如鐵,從左上方以s型直插向右下角,粗壯的主幹以書法的筆意奮力寫出,挺勁灑脫,渾樸自然,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

基本信息

作品賞析

這幅《南枝春早圖》是王冕的代表作,畫面上,一枝老梅虬枝如鐵,從左上方以s型直插向右下角,粗壯的主幹以書法的筆意奮力寫出,挺勁灑脫,渾樸自然,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枝幹的末梢長短粗細各有不同,頗有湯叔雅的遺意。正昕渭:“有如斗柄者;有如鐵鞭者;有如鶴膝者;有如龍角者;有如麟角者;有如弓梢者;有如釣竿者。”雖種種不一,但俱是神完氣足,勁力充彌,有的末梢雖有繞指之柔,也如百鍊精鋼,彈扣之間仿佛錚然有聲。畫梅之法,越是在細微之處越考驗畫家的功力,王冕畫梅在對花朵與末梢枝幹的處理上,摒棄釋仲仁與揚補之的遺法,自成新意,形成枝繁花盛的特色,是對畫梅藝術的一大貢獻,對後世畫壇影響很大。清代朱方靄在《畫梅題記》中說:“宋入畫梅,大都疏枝淺蕊,至元煮石山農(王冕之號)始易以繁花,乾叢萬簇,倍覺風神綽約,珠胎隱見,為此花別開生面。”這番評論真可謂是高田。
古人在構圖中主張“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種構圖觀念在這幅作品中體現得尤其明顯。在枝幹交錯中,繁花簇簇點綴其間,疏密有序,聚散得當。茂密處雖花枝滿目卻絲毫不顯塞滯,疏朗處氣息通暢又能夠給人以水天無盡的遐思,更襯托出梅花的清雅高逸。在花瓣的畫法上,王冕更是別出心裁,他把揚補之“筆分三趯攢成瓣”的一筆三頓的畫法演化成為一筆兩頓挫,又以“破蕊法”畫出花蕊,使花瓣能夠分出上下高低、陰陽向背,與自然法理相吻合,這種方法是繪畫史上的一個開創。所以,明代的徐渭在看到王冕畫的梅花後也發出了“吾圈花少讓元章筆”的慨嘆。
王冕的作品帶有強烈的思想性,他往往是藉助筆下的梅花抒寫自我的胸懷。清代吳仲倫說:“王元章喜寫野梅,不畫宮梅。”這是因為官梅經過了人工雕琢,失去了自然本性,而野梅則是一派天真,沒有任何的粉飾與虛偽,它更適合表現王冕孤傲純真的本性。王冕的這種本性正是為後人所稱頌的。

作者簡介

王冕(?一1359),元代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飯牛翁、梅花屋主、會稽外史,諸暨(今屬浙江)人。他少年時勤奮好學,白天牧牛,晚上借寺廟燈光讀書,屢試不第,遂攜妻子歸隱九里山,賣畫自給,清高孤傲,世人以為猖狂。著有《梅譜》,存於《永樂大典》殘本中。
自北宋以降,歷代畫家以梅花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不可勝數,但大多數只是在描繪梅花的形貌,很難有人能夠入木三分地表現出梅花那種傲骨崢嶸、清雅高逸的內在精神,這是和畫家自身條件分不開的,也就是所謂“畫梅須高人,非人梅則俗”(清朱方靄《畫梅題記》)的道理。
元代王冕之所以能夠在畫梅上取得如此高超的成就,不僅依賴於他純熟的技法,同時也有賴於他對高尚人格精神的追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