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張渥瑤池仙慶圖

元張渥瑤池仙慶圖

元張渥瑤池仙慶圖,元朝時期文物,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畫畫上下兩組人物的精心安排和細膩亥畫,表達了作者的精神嚮往。而用了—個膩的構圖,就將作者對仙人追崇敬慕的情懷揭示出來,可以說是獨具匠心。另外,筆法的處理上也因人物的需要而有區別。

基本信息

簡介

紙本,縱116.1厘米,橫56.3厘米。

在傳世的中國畫裡,不乏表現神話傳說的題材。傳統中國文人畫家以他們深厚的藝術修養、紮實的繪畫功底和浪漫主義的情懷,賦予其繪畫作品與眾不同的意味。而作品中所蘊涵的精神性與繪畫藝術表現的豐富性的完美結合,又為後人提供了很好的典範。元代畫家張渥的《瑤池仙慶》就是這樣的一幅作品。

特點

瑤池仙慶》圖,這是—幅體現道教文化精神的作品。張渥博通經學,多才多藝,累考科舉不中,又屢屢失意於仕途,遂寄,晴於書畫。他擅長白描人物,且很有與眾不同的風格,故留下了一些白描及淺設色人物畫,頗得後世佳評。這幅畫不是單純的人物畫,是以人物為主、山水為輔的‘晴景繪畫。該畫取豎式構圖。畫中左側陡崖矗立,古樹崢嶸。畫的下部,表現的是臨水岸邊一組人物的情態。九個人物形態各異,其中四位白髮的老者,或拱手朝天相迎,或抬頭仰望,均顯出極其虔誠的樣子。而幾個少不更事的童子,驚異而好奇地用手指點著。那個懷抱琴囊的小孩,仰頭凝望的憨態,生動地體現了人物的性格。順著人們的視線望去,原來有仙女凌雲而過。習附腳踩祥雲、頭戴華冠、髻發於頂、衣帶飄舉的女子就是道教神話中的西王母。只見她雙目低垂,神態怡然,猶如容顏絕世的美女一般。她的後側有一侍女相隨,手中捧著數枚三千年一熟的仙桃。

此畫畫上下兩組人物的精心安排和細膩亥畫,表達了作者的精神嚮往。而用了—個{膩的構圖,就將作者對仙人追崇敬慕的情懷揭示出來,可以說是獨具匠心。另外,筆法的處理上也因人物的需要而有區別。地面上凡間人物的線條簡括、少暈染,只在衣服的領口、袖口或下擺處著以淡墨或石綠,孩童的稚拙與老人的古樸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表現天上仙女的線條,流暢而靈動,瀟灑又飄逸,生動地塑造了理想中的西王母形象。至於山石、樹木、湖水,只是為表現仙人設定的襯景,故只進行了—般的勾勒或暈染。

張渥(?—約1356)字叔厚,號貞期生、江海客,祖籍淮南,後為杭(今浙江杭州)人。工人物,師從北宋李公麟,也有人說他曾學南宋梁楷。其畫筆法細勁,形象生動。傳世作品有《九歌圖》卷,共十一段,筆法流暢而灑脫,現藏吉林省博物館;《雪夜訪戴圖》軸,現藏上海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